摘 要:贵州侗族生活的地区偏远,极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所以自然是生命之本的思想还根深蒂固,侗民不仅保护自然,甚至崇拜自然。侗族拥有着丰富、独特的民间文学,它们记录了侗民保护自然的生态思想。
关键词:太阳崇拜;土地崇拜;水崇拜
中图分类号:I207.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2-0159-02
一、太阳崇拜
布鲁诺曾提到“我们地球的统治者不是人类,而是太阳,它的生命与所有宇宙万物共同呼吸”。贵州阴雨天多,且侗族是稻作民族,太阳的光和热对于他们则是至关重要的,“太阳图腾是侗民族众图腾中的至尊” 。
“神话作为民间文学的一种形式,是远古时代的人民所创造的反映自然界、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社会形态的具有高度幻想性的故事”。在《捉雷公引起的故事 》中,有一兄弟俩为了用雷公的胆给母亲治病,想尽办法捉雷公,惹怒了雷公,洪水滔天之后又是12个太阳的暴晒,于是侗族的祖先姜良和姜妹想办法射太阳,最后只剩下两个,一个做月亮另一个做太阳。这个故事与汉族的后羿射日很像,在布依族,苗族,壮族等民族也流传着射日的神话传说,许多民族都有关于射日的传说故事,主要是因为中国是农耕国家,干旱对原始人类的安全和生产会造成严重的危害,由于生产力低下,侗族祖先们别无他法,只能祈求英雄来拯救人类,驱走干旱。《周易·系辞下》所说:“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这里的两仪即为“阴阳”,太阳属阳,月亮属阴,只有阴阳调和人类才能得以存在,而且人们对世界的最初认识就是一个月亮一个太阳,侗族人民遵照自然规律。民间歌谣中也记录了太阳带给人们希望和幸福,如《贺生男孩歌》“太阳出来照东方,你家生个读书郎” ,再如《贺生女孩歌》“太阳出来照高堂,贵府添个小姑娘”,太阳照到的地方就会有好事发生,这都是由于侗族人民太阳崇拜的思想而产生的民间文学。
鼓楼是侗族人开会、娱乐等活动的重要聚集地,而在鼓楼的中央就是一个圆形的火塘;民间祭祀活动中,巫师手里拿的是用铁丝做的圆形摇师刀;侗民们跳踩堂舞要围成一个圆圈;刺绣多是绣圆圈图案;九月重阳节吃的新粑也是捏成太阳的形状,表示一年的收获可以圆满结束,这都是侗族人民对太阳崇拜的表现。侗民还认为太阳的无上力量可以消魔驱灾,“侗族学者吴浩根据古歌并参照其他材料认为‘萨岁’最初为太阳神” ,所以人们有难的时候就去祭萨,以求萨或太阳神的保佑。侗族百姓还用纸伞代替太阳来保佑自己:在婚庆中,伞会一直伴着新娘子出嫁;在丧事中,又用伞来驱邪;祭祀时,又在萨的坟上放一把伞表示护寨等等,伞在侗族地区的使用已经不止遮阳那样简单了,它体现了太阳图腾的意蕴。不仅用伞来代表太阳,也用蜘蛛来象征太阳,侗族人认为蜘蛛是太阳在地上的化身,侗语中太阳与蜘蛛是一个词“萨天巴”,人们认为蜘蛛的网就如太阳的光芒一样,可以保佑大家平安健康,所以在很多侗锦上也绣有蜘蛛的图案。由于对太阳的崇拜便产生很多禁忌,如不能用手指太阳;太阳落山时忌见到人打桩;有的人患眼疾,因疼痛睁不开,便认为是触犯了太阳所致,于是便在早晨和傍晚,面朝太阳,作揖下跪,祈求太阳让其复明等等,以上这些都是日崇拜的文化传承和遗存。
二、土地崇拜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在人类早期已对大地母亲的品格进行歌颂,而侗族人民远远不止歌颂,他们是把土地作为神灵顶礼膜拜。土地是滋生万物的本源,是人类生存的基本保障。侗族是一个农耕民族,土地在侗民的生产生活中占据尤其重要的地位,这使得侗民们自然而然地关注土地,并形成了土地崇拜的信仰。
土地是侗族百姓的立命之本,“不种田地,肚子要挨饿……不种田地,难呀难养命” ,侗族自古就是农耕民族,土地赋予了侗家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思想,朴实的侗民认为只有自己勤劳耕种才能生存,土地是他们生命的保障,所以侗族有信仰土地的传统。“第一敬拜,拜土地,第二敬拜,拜那老龙王,第三敬拜,拜父母”,土地掌管着作物的生长,龙王是控制水的神灵,父母是人类生命的承载体,这一首大歌将侗族人民最看重的三种神灵列了出来,而其中土地是与人们生活最休戚相关的,所以他们最先要敬拜的就是土地,这也表现了侗族人民的土地崇拜情怀。“根据侗族学者龙耀宏的研究,侗族祭祀萨岁的大型活动,实际上是祭祀‘地母’的活动。因为侗族中,凡是建成或修复‘萨’坛时,均需埋上一撮土,然后封成圆丘,这样才意味着得到了‘萨’的灵魂。这种封土为丘的形式与中国古代社神或土地神信仰崇拜形式相同”。土地崇拜最初是基于农业生产,而后来演化为多职能的保护神,如《江女万良》中江女被卖给一个人贩子,她走投无路,只得请求无处不在的土地帮忙“土地公公神灵在上,泪水当酒歌当香,求你显灵救我苦命女” ,这时土地公公变成一个老人一顿拐杖打走了人贩子。土地已经不仅仅提供人们食物,而且还保护善良的人不受伤害,是侗族人民的保护神之一,侗族很多寨子都会有土地庙供奉土地公公以求保佑。
侗族的田间耕作都是实行土地轮歇制,即将自己的土地分成若干片,每次种植不同的土地,让上一次耕作过的土地休息以恢复生产能力,“如果没有土地,人类劳动什么也不能创造,它为人类的衣食住行用提供需要,是人类社会的自然基础,土地是人类的生命线 。生产力低下的侗族先民不能探究土地的奥秘,只能单纯的认为土地是由神灵掌控,农作物的生长、结果等完全由土地神控制,所以人们崇拜土地,祭祀土地,同时相应也产生了一些禁忌。在侗族的民俗中讲究“敬土地”,即立春过后,五个戊日,不可破土动工,不然惊动了土地神,五谷不兴,影响丰收;春夏播种和收获时节都要到田里祭祀土地神;小孩子在五岁、十岁、十五岁的生日那天,都要从田里滚过,表示一个人从人生的开端到开始自立。
“土地为植物提供生存空间,生长的水、肥、气、热等条件,植物与土壤形成合作共生的关系,土壤支持植物,植物保护土壤”。土地为侗族人民提供了维持生存的粮食,因此,对土地崇拜是侗民族自然崇拜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水崇拜
“水对于人类的生存甭说有多重要了。不仅人每天离不开水,万物的生长也离不开水。而水,在初民们看来,其脾性也是那么难于捉摸:有的水喝起来是那么甘甜可口,使人精神倍增,有的水则是那么咸涩难吞,还会闹肚子;有时候水是那么温柔,有时候又是那么暴躁;有时候它是那么金贵,而有时它又泛滥成灾……”
侗族是最早的稻作民族,而水对于侗民来说自然是再重要不过的,“我们勤劳的侗家只要有了水就有了一切啊”。干旱是农业生产中最怕遇到的灾害之一,“雷王醉酒睡三天,人间大旱三年长,山林起火鸟兽散,冲里芭蕉也枯亡,江河干涸鱼虾死,龙潭井底长芭芒” ,为了不出现以上这种情况,侗族人民都会提前储水,所以在侗族的各个村寨,随处可见鱼塘和井。侗族百姓日常生活都是饮用井水,又因对水的崇拜,所以侗寨以有一口好井为傲,爱美的侗家人连水井的修葺都十分讲究,造型各异,有拱形、方形等。为了保证水的洁净,侗寨的井上面都会盖上石板,通往村寨的路上的井还建有凉亭,既保证了水的清洁也可供行人休息。如果水中有杂物,侗民就会认为要触犯井神了,这时人们就要烧香祷告,祈求井水的重新清澈。夸赞歌《天旱十年水不穷》表现了侗族人民对水的赞美及崇拜:
冷天喝口井中水,流到肚内暖融融;
热天口渴到井边,喝上一捧凉心胸。
瞎子喝了这井水,眼睛明亮见天空;
哑巴喝了这井水,能说会唱嗓音洪。
无病的人喝这井水,不怕病魔来行凶;
病人喝了这井水,不用吃药能做工。
虽然其中的话语稍带夸张,但由此可以看到,水尤其是井水是侗民的崇拜之物,他们认为井水可以治疗一切疾病,给人带来安康。由水崇拜也产生了一些祭祀行为:每当大年初一,人们起来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到井边去敬井水神,烧香烧纸膜拜,还抛撒金属钱币到井水里,然后挑水回家煮油茶或甜酒祭祖;打第一次春雷后下雨便是下春雨,人们纷纷用小盆接雨再拿到堂屋敬供,乞求祖先保佑雨水充足。
侗族人民随水而居,很少打乱水流的方向,有不方便生活的地方就建起桥梁,河流十分湍急之地,他们采用人工分流改道,依据地势形成河、塘、田、寨交错分布的格局,顺应自然的流动与规律,符合老子的“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的思想。侗族人既对水崇拜,也具有生态意识,可以采取措施保护水资源,最大限度地使用水,绝不浪费每一滴水。
对自然的崇拜是因为侗族人看到了自然的存在价值与意义,它也表现了人们祈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美好愿望。这些朴素的崇拜信仰是早期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侗族人民的“神灵观”达到了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保持生物多样性的作用。人只有融于自然,成为自然的一部分,才会有处所感,侗族人世世代代生活在那片宁静,幽远的环境中,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人在这里才能找到本真的自我。
参考文献:
[1]卡洛琳·麦茜特著.自然之死[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127.
[2]刘芝凤.中国侗族民俗与稻作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78.
[3]钟敬文.民间文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166.
[4]杨通山,蒙光朝,过伟,郑光松,龙玉成.侗族民间故事选[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13-20.
[5]曾繁仁.生态美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220.
[6]龙玉成,王继英编.贵州民间歌谣[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321.
[7]朱慧珍,张泽忠.诗意是生存—侗族生态文化审美论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34.
[8]张勇编.人与自然的和声——侗族大歌[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5:8-9.
[9]周国茂.自然与生命的意义世界——贵州少数民族原始崇拜与民俗[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4:57.
[10]杨通山等编.侗族民间爱情故事选[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3:226.
[11]余谋昌.生态伦理学—从理论走向实践[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75.
[12]杨保愿整理.噶茫莽道时嘉——侗族远祖歌[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332.
[13]杨国仁,吴定国编.侗族礼俗歌[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71.
作者简介:
王 茜(1987-),女,籍贯(山东),贵州师范大学,学历(2011级硕士),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相关热词搜索: 侗族 贵州 自然生态 民间 文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