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进一步总结和归纳传染病患者发热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对不同传染病发热实施差异化的护理手段。结论:不同类型的传染病,其发热程度及发热时间均有所不同,发热情况对于传染病的诊治具有重要意义,应在护理过程中认真观察,用心护理。
关键词:传染病 发热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305-01
作为疾病的一种信号,发热在反映人体病情演变情况,能够作为诊断和判断疗效的参考依据。发热也是传染病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通常情况下一般发热不需要采取特别降温措施,但一旦患者体温超过40℃,并伴有头痛、惊厥以及意识障碍情况,应适当进行降温护理。护理工作者应掌握传染病的发热规律,并对患者病情变化予以认真贯彻,采取有效的护理方式,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本文传染病患者发热护理进行了一些探讨,现报告如下。
1 传染病发热类型分类
发热是传染病患者的常见症状,一般可将其发热原因归纳为两种类型。一种为病毒性感染发热;另一种为细菌性感染发热。由于感染病的种类不同,其热型和发热程度及发热时间均有所差异。一般可分为以下六种情况。一是稽留热,体温常在39℃以上,昼夜间体温变动范围较小,多在伤寒、副伤寒、斑疹伤寒、恙虫病等急性传染病的极期出现。
二是间歇热,体温骤升可达39℃以上,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或正常以下,间歇数小时至数日又如此反复发作,常见于疟疾。三是驰张热,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h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常见于败血症和重症肺结核等。四是波状热,体温可39℃以上,主要表现为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及肝脾肿大等。五是回归热,临床表现为体温急骤上升到39℃以上,多由蜱传回归热螺旋体引发。六是不规则热,体温曲线毫无规律。体温常在38℃左右或波动于37~40℃之间,发热无特定规律,多种疾病均可造成不规律热现象。
2 不同传染病患者发热的护理措施
2.1 伤寒及副伤寒发热护理。在稽留热阶段,如果患者体温不高于40℃,可不做降温处理,因为发热是细菌以及内毒素造成的,一般降温方法不能有效控制高热。应特别注意在患者发病第三周时,由于已进入溃疡形成期,有出息肠穿孔的情况的可能,应坚决禁止腹部冷敷降温以及冰盐水灌肠降温。
2.2 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护理。对于流行性出血热高热患者可采取头部冷敷降温的方法,如果患者高温持续不退,也采用在患者颈部和大血管冰袋降温的方法,应避免急剧的降温方式。禁止使用解热药物,防止对热型判断的干扰,加重皮肤出血现象。如果必须使用药物降温应进行严格的观察护理,应坚决避免患者排汗过多导致的体液丢失以及体温骤降问题。
2.3 麻疹患者发热护理。在患者出疹期不应采取冷敷以及冬眠药物,此时进行退热不利于患者体内毒素的排出。对于体温超高患者,可采用小剂量清热解毒药和温水灌肠进行退热,不应采取酒精退热和冷敷退热。患者体温突然下降到38℃以下,同时伴有皮疹颜色变化,则患者可能出现病情转重,用特别予以注意。
3 传染病发热同性护理措施
3.1 休息。由于发热患者的代谢增加,体能消耗较多,会造成患者体质虚弱。此时充分休息能够可以使患者代谢在较低水平维持。对于高热传染病患者应保持卧床休息。
3.2 饮食。患者发热期间,应选择营养价值较高的易消化的流质食品,病情好转后给予高蛋白、高热量的食品,补充患者营养。
3.3 口腔护理。传染病发热患者由于唾液分泌量有所减少,多会出现口腔粘膜干燥情况,由于患者的抵抗力较低,容易引起口腔炎以及口腔溃疡,临床护理上应注意保持患者口腔清洁。
3.4 皮肤护理。传染病发热患者在退热过程时,常常伴有大量出汗现象,应及时更换汗湿的衣物,保持患者皮肤的干燥清洁。
3.5 生活护理。注意调节病房内的室温和湿度,以更加适宜的环境,减少患者不必要的能量消耗。同时要指导患者正确穿衣和盖被,保暖和散热兼顾,同时注意室内室温湿度调节。
4 结论
传染病的发热,一般均为患者中性粒细胞产生的脊质造成的内源性致热原做导致的,造成患者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变高,在当实际体温高高于调定点时,患者会有出汗,血管扩张现象。如果实际体温低于调定点,则患者会出现寒战、发抖、血管收缩等现象。发热作为是很多传染病的共同特点,其发热时间和发热类型以及发热程度各不相同,应在护理中注意观察,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护理措施,促进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杨秋梅.做好发热护理的体会[J].泰山卫生,2003,(04)
[2]任玉红.发热病人的护理[J].全科护理,2008,(29)
[3]聂海英.社区老年人中医康复护理的功能模式[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19)
[4]张晓虹.不明原因发热的病因诊断[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03)
[5]张大英.24例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发热的护理体会[J].遵义医学院学报,2010,(01)
相关热词搜索: 发热 病患者 传染 护理上一篇:浅谈猪的常见病预防及治疗措施
下一篇:祖先的基因与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