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媒防治科冷培恩 主任
冷培恩 鼠灾 环保#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
背景资料
自今年6月下旬以来,随着长江上游泄洪,洞庭湖水位上升,湖南洞庭湖区爆发了10年来最严重的一场鼠灾。栖息在洞庭湖区400多万亩湖洲中的约20亿只东方田鼠,随着洞庭湖水位的上涨而部分内迁。它们四处打洞,啃食庄稼,严重威胁湖南省沿湖防洪大堤和稻田。湖南省疾控部门迅速启动重点针对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等鼠传性疾病的应急监控,严防鼠传性疾病的发生与蔓延。卫生部疾控中心的专家也赶到湖南调研,全力保障灾区民众生命安全。
洞庭湖爆发的鼠灾不仅对灾区民众的正常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影响,也引发了各方对鼠灾、灭鼠、鼠传疾病等问题的广泛关注。有人担心,若洪水再来,刚刚得以遏制的鼠患会不会重新泛滥?有人害怕,灾区气候炎热,大量死鼠若来不及清理或清理不彻底,会不会导致鼠疫、流行性出血热等疾病的爆发?也有人忧虑,鼠药、被毒死的老鼠,会不会对环境造成更大的危害?更有人大胆建议,可否用发动群众吃老鼠的方法来控制鼠灾?作为灾区民众,灾后该如何保护自己免受传染病的威胁?作为非灾区民众,可以高枕无忧还是该提高警惕?带着诸多疑问,本刊记者近日专程采访了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媒防制科主任、上海市有害生物防制协会副会长冷培恩主任医师。
专家简介
冷培恩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媒生物防治科主任、主任医师,上海市有害生物防制协会副会长,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公共卫生组副组长,中国鼠害及卫生虫害防制协会理事、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媒介生物学及控制分会常委,上海市昆虫学会理事,上海市预防医学会流行病学专委会委员
天灾还是人祸?鼠灾Vs环保
大众医学:洞庭湖鼠灾来势汹汹,灾区损失惨重。有人说,这是大自然对人类的一种惩罚,而且这种惩罚将在未来几年或几十年里表现得更为突出,您怎么看?
冷培恩:据了解,洞庭湖鼠患并不是一件“新鲜事”,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几乎没有间断过,且有明显的季节性(每年6~8月)和周期性(每3~5年)的特征。1979年湖南省东方田鼠大爆发时,患钩端螺旋体病的病人达上万例,对人类的健康威胁很大。
鼠灾的始作俑者东方田鼠,其实是一种头部圆胖、个头不大、体重仅20克左右的水耗子。该鼠种喜欢生活在低洼多水、草茂盛、土松软的环境中,以啃食水稻、玉米、红薯、南瓜等农作物的根茎为生。
今年洞庭湖的鼠患之所以会如此严重,与当地的自然环境遭到破坏不无关系。首先,长江上游截流导致洞庭湖区水位下降,湖洲面积扩大,而湖洲低洼多水、土质松软的地理特点,以及湖洲上生长的芦苇等植被非常有利于东方田鼠的生长、繁殖;其次,当地生态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猫头鹰、老鹰、蛇等田鼠的天敌已很少能看到,物种之间的动态平衡被打破,东方田鼠数量激增。第三,在没有洪水的时候,东方田鼠一般只在湖洲上活动,不会大肆侵扰农民。但今年的洪水来得很猛,迅速冲垮了田鼠的“家园”,迫使大量田鼠往湖边迁移,以致泛滥成灾。客观地说,这次的鼠灾是天灾、人祸共同作用的结果。
鼠狂还是人强?鼠患Vs健康
大众医学:不少人担心,鼠灾过后,大量死鼠来不及清理或清理不彻底,将导致鼠传疾病的发生,甚至爆发,作为灾区居民,该防范哪些疾病的发生?
冷培恩:一般地说,发生鼠传疾病“爆发”的可能性不大。灾区居民需要防范的鼠传疾病主要有两种,一是流行性出血热,二是钩端螺旋体病。曾有人担心鼠灾后会出现可怕的鼠疫,本人认为可能性不大。因为湖区不是鼠疫的疫源地,监测中也未发现有鼠间鼠疫的发生。
大众医学:这两种鼠传疾病各有哪些特征?如何能早期发现?
流行性出血热,也叫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是分布较广、发病数较多、危害较大的一种传染病。鼠是主要传染源。人群对其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持久的免疫力。临床上以短期高热,继之出现低血压休克、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等症候群为特征。大多数病人在疾病早期存在“三红”“三痛”“三反常”的表现。“三红”即面部、颈部、上胸部皮肤潮红(酒醉貌),双眼球结膜充血及皮肤出血点。“三痛”即头痛、眼眶痛和腰痛。“三反常”即热退后症状反而加重,不吃不喝反见“胖”(肿),解热消炎无济于事。此外,三大常规检查可发现,血液中白细胞明显升高,血小板减少及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尿液中出现尿蛋白,大便隐血试验阳性。一旦发现病人有上述表现,应立即测定其血中的特异性抗体IgM、IgG,以便及早确诊。治疗上遵循“三早一就”的原则,即早诊断、早休息、早治疗和就近治疗。本病病死率与临床类型、治疗是否及时及措施是否正确有关,病死率为3%~5%。
钩端螺旋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所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该病遍及世界各地,我国大部分地区有该病存在和流行。鼠类和猪是主要传染源。人对钩端螺旋体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较强的免疫力。人通过接触被钩端螺旋体污染的水而被感染。主要临床表现为急起高热,眼结膜充血,腓肠肌压痛,浅表淋巴结肿大等,轻型类似感冒,预后良好,若能在起病两天内接受抗生素和对症治疗,恢复快,病死率低。重型可有明显的肝、肾、中枢神经损害,预后不良,病死率高。
灾区居民一旦出现发热、头痛、眼结膜充血、淋巴结肿大等异常情况,应立即去当地医院就诊,以便得到早期治疗。
大众医学:作为灾区民众,该如何预防鼠传疾病的发生?如果被老鼠咬了,该怎么办?
冷培恩:首先,我们先来看看流行性出血热和钩端螺旋体病的感染链。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播主要是由于人食用了被带病毒鼠污染的食物、被鼠咬伤或破损伤口接触了带病毒鼠的排泄物或血液,或被鼠体寄生虫如恙螨、蜱、跳蚤等叮咬所致。而钩端螺旋体病主要是由于人接触了被钩端螺旋体污染了的水所致。要预防鼠传疾病的发生,切断传播途径是首要任务。灾区居民要注意防鼠和饮食卫生,在捕杀田鼠时,应注意保护自己,不要被田鼠咬伤。一旦不慎被咬伤,一定要彻底清洗伤口,必要时,可至当地卫生防疫站注射疫苗。农民在下田劳动时,不要裸露手脚,以防被钩端螺旋体感染。
人鼠大战留后患?鼠灾Vs思考
大众医学:有人大胆建议用吃鼠的方法来灭鼠,但也有人反对,认为这么做会增加罹患鼠传疾病的风险,您怎么认为?
冷培恩:国家早已明令禁止食用野生动物,自然也包括东方田鼠这种野生鼠类。据研究,鼠类身上可携带数十种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和各种寄生虫。人类在捕杀、处理、烹调过程中,极有可能被感染。所以,用吃鼠的方法来治鼠患,不科学、不现实,更得不偿失。
大众医学:有人担心,此次治理洞庭湖鼠灾所用的强力毒鼠药不仅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还会导致“二次中毒”的发生,后患无穷,是这样吗?
冷培恩:一般用于灭鼠的方法有两大类,一类是器械,如鼠夹、粘鼠板、鼠笼等,另一类是药物。目前常用的灭鼠药主要是抗凝血剂,通过抑制老鼠的凝血功能来达到灭鼠的目的,一般一周左右起效。该类药的优点在于毒性低,对人相对安全,即使有人不慎少量误食,也可以用维生素K1解毒。若灾区采用这种鼠药来灭鼠的话,对环境危害不大。但若灾区采用急性鼠药来灭鼠的话,虽然见效快,但很危险,因为剧毒鼠药不仅会污染环境,还会毒死其他误食鼠药或死鼠的小动物。
大众医学:此次的洞庭湖鼠灾是一种局部的灾害,作为远离灾区的民众,是否可以高枕无忧?比如像上海这样远离灾区的城市,是否也应该建立应对鼠传疾病的监控机制?
冷培恩:城市鼠类危害的方式与农村不同,主要是安全和卫生问题。安全问题主要是鼠类咬坏电缆、通讯线路造成火灾、停电、停产;卫生问题主要是鼠类污染食物,影响人类的健康。上海市卫生部门已建立了鼠类及鼠传疾病的监测网络,定期开展人群监测和鼠类携带病毒的监测。在全市城区,包括部分农村的住宅设立了鼠类的监测点,每月开展一次鼠密度监测,每年开展两次有组织的灭鼠活动,鼠密度基本控制在1%左右。但是,农村,尤其是农田的鼠类监测和控制工作相对薄弱,需要加强。
鼠类控制作为公共卫生工作的内容之一,政府应加大投入,委托专业机构开展长期灭鼠工作,如设置毒饵站。居民在灭鼠的同时,更应做好防鼠工作,如封堵与室外相通的洞、孔、缝,空调出水管、水管、煤气管的孔洞、排风口,下水道最好安装网罩。
大众医学:此次洞庭湖鼠灾带给人类什么启示?
冷培恩:保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生物的多样性,利用生物链制衡鼠类增长,是控制鼠类等野生动物大量繁殖的根本方法。人类必须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无限制的占用,保护野生动物,使得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相关链接
人鼠之战,任重道远
据统计,全球每年因老鼠损失贮粮3300万吨,因鼠害减产5000万吨,足供3亿人吃1年。此外,老鼠还是各种鼠源性疾病的传染源。全球90%的鼠种,携带着200多种病原体,能使人致病的病原体主要有57种。
据史料记载,人类历史上曾发生过3次大规模鼠疫,死亡人数高达2亿以上,远远超过因战争死亡的总人数。鼠疫的首次大流行发生于公元6世纪,起源于中东,流行中心在地中海沿岸,共持续了五六十年,极流行期每天死亡上万人,死亡总人数近1亿。第二次大流行发生于公元14世纪,遍及欧亚大陆和非洲北海岸,欧洲共死亡2500万人,占当时欧洲总人口的1/4,意大利和英国的死亡人数则为其总人口的一半。第三次大流行始于19世纪末(1894年),至20世纪30年代达最高峰,总共波及亚洲、欧洲、美洲和非洲的60多个国家,死亡人数达千万以上。现代科学证实:许多城市鼠多成灾,最终导致了鼠疫的大流行。
近年来,世界各国都曾遭遇过鼠患的威胁。1984年,喀麦隆暴发特大鼠患,造成该国椰子减产30%。1992年,哥伦比亚发生鼠灾,导致热带作物减产77%。1994年秋,印度暴发鼠灾,并导致鼠疫流行,当时仅用于治疗和预防鼠疫的费用就高达数百亿美元。几年前,3000多万只老鼠袭击了墨西哥城的主要食品供应市场,墨西哥当局出动了大批警察,采用化学药物才把这场灾害平息。埃及前几年也曾经遭遇过大规模鼠患,数百万只老鼠倾巢而出,几天内即把埃及4个省、数万顷农作物一扫而空,甚至袭击了家畜和孩子。去年,英国议会大厦也饱受鼠患困扰,人们一不留神就能和一种褐色小老鼠“不期而遇”。这些老鼠出没于议会大厦的办公室,有时甚至在记者席上“登堂亮相”。今年1月,俄罗斯西部地区因暖冬而闹鼠患,200人因染上鼠传疾病而住院。今年4月,秘鲁南部地区发生严重鼠灾,造成1.34万公顷农作物和牧场被毁,近15万农户遭受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并面临鼠疫的危险。
相关热词搜索: 洞庭湖 两大 警钟 敲响 人类上一篇:检测梅毒的四种方法临床应用比较
下一篇:猪常见消化道传染病的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