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源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高职园艺技术专业学生科技创新途径的研究

| 浏览次数:

摘要: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能力,提高学生在校学习的科技创新含量,无疑是现如今高职院校栽培新型科技人才的重要方向。以扬州市职业大学为例,以园艺专业为代表,归纳总结出众多高职院校提高学生科研能力的途径,并对其进行分析。

关键词:高职;科技创新;园艺技术

马克思曾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并且还深刻地指出:“社会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科技创新无疑是当下的热门话题,它拥有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提高工业化现代化文明程度的重要作用。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如何,其科技水平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衡量水准。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需要大力投入。以扬州职业大学园艺专业为例,针对性提出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科研水平的途径,并对其进行剖析。

1 高职院校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现状

通过对本学院,学校其他学院的调查研究,发现本校对科技创新,培养学生科研能力方面有着一定的投人程度,但是在很多方面还有待继续完善。总的来说,有学生参与专业教师的研究课题、学生在学校实验室或实训场所自主研究项目、学生积极参与省级大学生创新项目这3个主要的途径。但是,与之并存的,还存在着学生参与度并不高、部分实验条件欠缺等不足。

1.1 学生对科研的参与程度不高

在众多高职院校内,学生对于科研的参与不够是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各学校各学院在科技研发方面的投入度不够,缺乏应有的重视。同时,学生对于科研方面的活动了解甚少,相关的媒介更是微乎其微;屈指可数的活动科技含量不高,难以形成良好的科技氛围。

1.2 科技创新的理念落后

由于对科技创新不够重视,所以学生在各种活动中,最后得出的成果几乎没有创新成分,其科技含量也是很低,实用性方面也是大打折扣。如此循环往复,只会越来越差,科技创新也就无从谈起。

1.3 缺乏专业科研教师的指导

高职学生由于经验的缺乏,很大程度上需要指导老师的指点与协助。同时园艺专业作为自然科学,其探究性很强。所以,如果缺乏专业老师的指导,那么学生在科创道路上可能困难重重,步履维艰,同时也会走很多的弯路,科研效率不高,科研成果也会不太乐观。所以在科研中,指导老师的作用至关重要。

1.4 经济条件的缺失

在一部分高职院校中,实验室的配置比较落后,基本的实验设备,实验器材缺失,如此,实验的最基本条件也不完善,进行科研创新更是无从谈起。

2 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科研参与度的方法

2.1 思想理念准备

高等教育职业院校若想提高科研能力,增强科学氛围,一定要抛弃“应试教育”的旧理念,将“科技创新”融入教学方针中。“科技创新”的教育旨在突出科研的重要性,着重培养学生的科研精神与创新素质。科研与创新并行,是国家锻造人才的重要方向。同时,科研也可以为学生、为学院、为学校增强内涵。最后,科研创新也是学生个人自立自强的重要体现。

2.2 学校建设准备

既然要提升科学研究的水平,渲染科技氛围,那么硬件设备设施必不可少。学校应当在实验室,实验器材设备,实训基地的建设方面投入较大的精力与经济支持。确保实验之前的物质条件,重要性不言而喻。

2.3 科学文化的升华

在日常的生活与学习或者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进行挖掘身边的问题,主动探究,积极思考;作为学生,应该时刻关注身边的一点一滴,自主的去发掘灵感,并且动手操作,锻炼能力。

2.4 科研与毕业论文设计相结合

在高职院校,毕业论文(设计)与毕业息息相关,是所有同学都不得不重视的一个环节。如果能够给毕业项目融入科技成分,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在不断的激励下,学生们毕业作品的科技含量定会不断上升,同时也会产生出一批优秀的具有科研水准的毕业生,学校总体含金量也会提高。

3 高职学生提升科研创新能力的途径分析

3.1 参与专业教师的研究课题

在众多高职院校里,每个学院里或多或少都有专业的教师每年进行专业相关的课题研究,作为学生,可以积极地参与其中,做教师的助手,参与研究,从而使得自身的科研水平得到提高。以扬州市职业大学园艺专业为例,教师们会有园艺作物栽培,园艺设施调查等方面的研究课题,会有学生跟从教师进行协助研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可以得到明显的提升。

3.2 实验室与实训基地的自主研究

实验室与实训基地是高等教育职业院校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扬州市职业大学园艺专业,配制了一层楼的园艺实验室,里面设备、药品、器械基本齐全,可以满足学生教师进行一定程度的科研活动。课余时间对学生开放,学生们可以自由自主地进行自己的实验项目。另外,在学校生活区的西北角,专门开辟了一个园艺实训基地,占地面积较大,内有生产大棚、日光玻璃温室等农业现代化设施,在学生开展科研的同时,也可以学习农业园艺高科技设备,迅速提高专业能力。

3.3 积极参与省级大学生创新项目

省级大学生创新性项目是高等教育学校学生个人或创新团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选题设计、独立组织实施并进行信息分析處理和撰写总结报告等工作,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的项目,其注重“研究过程”而非“研究成果”,其主要是以项目为载体,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它重点资助思路新颖、目标明确、具有创新性和探索性、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可行、实施条件可靠的项目。综其描述,该途径对于提高学生科研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笔者也在今年6月参加了省级大学生创新项目,主要方向是探究园艺作物基质栽培中,不同基质对于作物生长的生理性状与营养指标的影响。在本实验的操作过程中,难度性、科技性、挑战性并存,确实对于磨练学生意志力,提升学生科研能力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

3.2品味园林意境

中国园林中的景物,往往不只是用来展现景物外在的美。造园者通常借助这些景物来表达一种感情,一种意境或以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某些景物以人的品格。这些景物向我们传达了造园者当时心境以及对当时社会的反映。造园者将自己的理想、志向隐晦地藏于园林之中,既是一种自我保护,又是一种无奈。“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中国园林的意境之美别具一格。

3.2.1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中国的园林特别注重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很多景物都被赋予人格特征,用于赞美或贬低一个人。这些人格化的景物不仅出现在园林中,还出现在诗中、画中。而且中国的园林还特别喜欢把无限的宇宙浓缩进有限的园中,希望在自己的园林里就拥有整个世界,这既是一种对自然的崇拜,也是一种征服自然的意愿。园林以表现天地山水为主旨,把丰富的自然景观和谐组合,力求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

3.2.2曲折悠远,含蓄朦胧。中国园林的造景多以诗词、绘画为蓝本,且意境也与之相同,力求含蓄、朦胧。与欧洲的园林不同,中国的园林擅长以小见大,咫尺山林,且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虚实实,实实虚虚。行走于中国的园林中,常常有豁然开朗之感,这就是基于前面的虚实控制,即欲扬先抑。除此之外,园林的藏与漏、浅与深、动与静也反映了园林的曲折悠远,含蓄朦胧。中国园林的构筑有这么一条规律:园必隔,水必曲。这就是中国园林含蓄朦胧的体现。为什么崇尚这一特点,是因为含蓄可以引发人的联想,就如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含蓄的表达增添了许多不确定性在里面,可以让游人尽情的发挥。所谓造园有法无式,园林给游人的感觉也是如此。当年禅宗兴起时,将审美与内心相互作用,并融入到园林中,促进了园林从“画境”到“意境”的升华。因此,园林成景“一石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河萬里”,寥寥几笔,妙哉妙哉。

3.2.3修身养性,怡然自得。中国园林的内在精神在于修身养性,怡然自得。而且,道家神仙思想对园林的影响也很大。于是,以自然仙境为主题的园林应运而生。尤其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乱,政治斗争,许许多多的文人士大夫逃离权力中心,追求“隐”的生活。这些人寄情山水,享受生活,怡然自得。

3.3品味园林美的社会性

中国的园林艺术和人们的审美情趣或多或少都掺杂着一定的政治标准,艺术虽无国界,但一定区域内的园林或多或少都受此影响。我们国家的园林必须满足人们群众的审美意愿,一定要是积极、健康的,具有低级趣味的园林在这里行不通。这里所说的政治标准,不是指不同的社会制度,这样我们既能欣赏社会主义园林,也能欣赏资本主义园林。也不是指封建与现代,因为这不是一个可以纵向比较的事物,封建社会遗存的园林我们依然可以欣赏它的美。那园林的社会性究竟体现在哪?这里给大家举一个例子:上海古猗园。

古猗园位于上海市嘉定区南翔镇,始建于明代,是江南古典园林代表之一,也是上海市古老揽胜之一。古猗园在乾隆年间达到顶盛,作为城隍庙的灵苑,游人不绝。就是这样一个园子,却在1932年“一二八”事变中被日军占领,在此侵占了2个月之久。日军撤退时,古猗园已是一片狼藉。1933年,当地的爱国人士筹资局部修复古猗园,并在园中新建了补阙亭,亭子独缺东北一角,取名缺角亭。按照我们平时的审美标准,一个园林建筑如果形象不完整,那它是不和谐的、不完美的。但这个缺角的补阙亭却拥有特殊的意义:新建此亭时,我国的东北三省已沦为敌手,亭子故意去掉东北一角,以示国耻。理解了这一点,你也就理解了这个亭子的美。中国的园林确实是具有社会性的,不同的年代所受社会的影响不同,品味一个园林的同时也应该关注园林背后的社会状况。从社会性的角度出发,可以更好地理解一个园林,缩短与园林之间的隔阂。

4品园的三层次

中国的园林艺术具有独特的文化和艺术魅力,它经历了时间的洗礼而长久不衰,是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一。园林不仅景色优美,而且韵味浓厚,常常暗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品味一个园林,不能只从表面去观察,要深入园林内部,去体验园林带给人的震撼。所以,对园林的品味分为3个层次:游园、赏园、读园。

对品园3个层次的理解,有一句话形容得非常贴切:“老僧30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这句话出自《五灯会元》第十七卷,老僧对山水不同层次的理解正是品园的3个层次。初入园林之人,抱以游园之心态,看景致好似看热闹一样,山即是山,水即是水,并不能感受更多。他们最多感叹景物表象的美丽,若问其原因,并不能说出一二。再入园林之人,则抱以赏园之心态,达到了山不是山,水不是水的境界。此阶段的人会不自觉地去探寻、去思考,好奇景物的内涵韵味,其高度要高于第一个层次。但真正懂得品园的人,则不会被外来的因素所牵绊,他们不会刻意地纠结景物的意义,而是与景物融为一体,他们的感受与园林相通,即读园。此时,他们就又回归到了山只是山,水只是水的境地。道德经中曾有一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真正懂得品园的人是没有太多刻意的分析,就像真正的武林高手一样,无招胜有招。他们擅长在生活中顿悟,园林处处都能给他们带来惊喜。

5结语

正如开始所说的那样:能品园,方能造园。一个人品味园林的能力决定着他造园的水平,眼高手随之而高,这既是经验,也是客观规律。我国园林艺术博大精深,涉及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能够高水平地去品味一个园林,绝非易事。作为园林行业的新人,更要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内涵,多多去品味园林,争取早日达到品园的最高层次。

相关热词搜索: 高职 科技创新 园艺 途径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