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平坦的马路边是一片绿油油的稻田。往里面走就看到了传说中的“陕西国小”,学校是一栋三层高的小楼房,正面红白瓷砖相间,背面净白透明。学校不大,但是环境漂亮,四周被草茵绿树所围裹。学校前方是一个小型生态公园,荷花红艳,莲叶浮水,步道上放置着几张座椅。村子中间建有村民活动中心,一群老人正在悠闲地打牌聊天。活动中心旁边是全村的信仰中心乌面将军庙。
乌面将军原名马信,原籍陕西省扶风县,明末清初人。马信原为清台州(今浙江省临海县)总兵,后率陕西子弟兵投奔郑成功。马信作战勇敢,敢为士先,深得郑氏之重爱。明永历十五(1661)年,马信跟随郑成功率军渡海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台湾收复后,马信带领家乡子弟在今彰化县秀水一带开垦练兵,后不幸阵亡离世,追随他的陕西同乡在此落地生根。马信死后被埋葬在今乌面将军庙北方的土丘上,据传百姓若有小病只要在墓前求取草药即可痊愈。村民感于圣灵,于是开棺捡骨发现棺中有一块刻着“乌面将军”的小匾额,村民为其建一土庙祭拜。据称乌面将军庙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之后多次修缮。
在乌面将军庙的后面是“陕西文物馆”,其落成跟一位陕西人徐秉琰先生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徐先生曾在《师友月刊》发表《水有源、树有根,陕西村民数典不忘祖》一文来回忆这个“惊世”秘密。1976年,台湾教育部门驻彰化县督学徐秉琰(陕西咸阳人)在彰化县举行的一次全县小学校长会议上,无意中在学校花名册中发现了一所名叫“陕西国小”的学校。好奇心促使这位“陕西人”前往一探究竟,他找到了“陕西国小”、乌面将军庙、陕西村。他观察到陕西村民与陕甘一代人脸型的下颚宽大相似,又在村边的墓地发现了数十座刻有陕西籍人名的石碑,继而他又在台南市文献会找到资料:曾有一位追随郑成功的陕西籍马信将军带领家乡子弟兵在彰化秀水乡一带屯垦。
一下子,台湾有个陕西村的消息像爆炸似的在随国民党来台湾的陕西人中迅速传开,各大报纸纷纷刊载,中视“爱心”节目特别制作了专辑报道。于是各地陕西老乡纷纷组团前来“认亲”,兴奋无以言表的陕西人集资400万元新台币在村子入口处兴建了壮观的牌楼和“陕西文物馆”。
“陕西文物馆”内悬挂着众多各地陕西同乡会送来的匾额,有“三秦雄风”、“三秦遗民”、“源远流长”、“黄渭源流”等等。其中有一牌匾特别引人注目:由陕西省人民政府赠送、雷珍民书写,时间为二零一零年九月的“光耀两岸”匾额。
如今,每年农历八月二十三“乌面将军”诞辰日,陕西村像过节一样热闹,各地陕西人会齐聚陕西村共同缅怀先烈,追溯渊源。陕西村村民说,大陆陕西省那边经常组团来村子参观,他们也曾常回陕西省看看。2010年9月,陕西省代省长赵正永率团访问陕西村,并赠送了那副“光耀两岸”牌匾。
如今的陕西村有居民400户1685人,占地面积2.03平方公里。村民与附近闽南村落的语言、习俗相差无几,但是一座庙、一座纪念馆、一块匾见证了两岸风风雨雨300年,唯一不变的仍是那份浓浓的“陕西情”!
相关热词搜索: 陕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