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丝绸之路通往西方的大道上,从甘肃天水东行45公里到朱家后川,在麦积山石窟附近,有一座宝刹——净土寺隐没在翠林松涛之中。
与刻在崖壁上的诗句“蝉鸣林愈静”相比较,“风过松涛吼”的“净土松涛”是净土寺地理、自然环境的真实写照。
一座宝刹,红墙碧瓦,巍峨的殿宇在郁郁葱葱遍山松林的环绕中,闪耀着灿灿光辉。雕梁画栋的佛教宫殿在万松围拱的半山腰延伸,尽铺眼底。松涛覆盖的一座座山峰,像十八罗汉守护着宝刹。山风起时,漫山遍野的松针、枝叶相互碰撞,发出龙吟虎啸、排山倒海的嗡鸣声,顿时将人们的心境震撼涤荡,被安顿的心灵在此时涌动起来,感受着大自然宏伟和博大的气势。秦州八景之一的“净土松涛”因此而得名。
相传,净土寺始建于宋初。明太祖朱元璋待江山稳定后,便依照国师的占卜,开始在四处寻访一处能辅佐自己稳固江山的风水宝地。在西去的丝绸之路上,一处圣洁的古寺——寄骨寺被最终选定,于是,便有了一位至亲的御妹来松涛淹没的寺庙中出家为尼,刻苦修行,在精神上为一个朝代的稳定给予宽慰。
相传,唐三藏从长安出发,经丝绸之路取经的第一站便是天水驿道上的曼殊寺。当然,关于圣僧和圣尼的传说,我们没有必要去考证,而我们眼前一座一进三禅院辉煌巍峨的建筑群能有如今的气势,却不得不归功于如今的寺院住持海正师父。海正于20世纪90年代初从佛教圣地五台山来到天水,给一座残败的寺院以新生。人们一定想象不到,那修建殿堂的一根根梁柱,那铺路的一块块石子,那树阴下的一棵棵花草,都是这位苦行僧与其弟子吃野菜、喝泉水,跋山涉水,到处游走,化缘而来。
据说,10年中,海正和他的弟子为净土寺化缘7800多万元。这个数字对于个体来说是阿拉伯的天文数字,但滴水积渊不是人们幻想出来的故事,眼前气势宏伟的净土寺胜景便是在海正的积极引领下,以无数老百姓虔诚的心愿修建起的一处拜佛修行、修身养性的圣地。
后川河从净土寺山门旁潺潺流过,净土寺巍峨的山门牌楼高耸,上有匾额“曼殊寺”。雕龙画凤的朱红牌楼前,有一别致的小花坛,花坛里神龟伏着一块刻有“大般若正宗”的雕龙石碑。“般若”在佛教中是“空”的意思,那或许是佛教圣地迎请游人进入寺院时静心的一句禅语吧。从牌楼一直向有庙宇的群山走去,便有一条幽静宽敞的水泥大路,两边或有小树,或有石鹿等,远远望去,郁郁葱葱的山峰呈波浪起伏,环绕着整座寺庙。
“察察昭昭不笑不成大道,绵绵纯纯自然自有玄机。”站在净土寺的广场上,望着一对汉白玉麒麟,相对张嘴仰天吼叫,我忽然想起在四川道教圣地青羊宫看到的诗句。虽为佛、道两派,但与人为善、心存善本,不违背自然规律的基本经典语意皆相通,而净土寺每一处亭阁、楼宇、殿堂的修建,也在自然天成的卦象玄机之中。
广场北侧一处偌大的池塘里面有成群的锦鲤和高寿的大龟游来游去,自由自在,这是修心人们的放生池。
山水相映得以出胜景,在养生池旁,过一座石拱桥,便是地藏殿等殿堂巍峨挺拔的雄姿。进入曼殊胜景前,一些木匠在空场地上或坐或立,面对一根根粗大木材,正做木工活。他们摔墨线、拉大锯、推刨子、抡铁锤凿木眼,憨厚淳朴。一位歇息的老木匠还点起了旱烟锅,袅袅青烟在木匠们丁丁当当的劳作声中飘然散尽。
登上进入正殿的台阶,一块边框雕刻盘龙的“曼殊胜景”精美匾额悬挂在每一位踏进佛门中人们的头顶。“曼殊”意为美妙、雅致,跨过木门槛,人们便在楼宇重重叠叠、吊脚飞檐、遮住天日的胜景中顿悟,清心和宁静便随之而来。
走过相对呼应的钟鼓楼,便来到天王殿。天王殿的四大天王勇猛威严,为镇压四方邪魔,他们的表情中有特别的精神状态。此外,伽兰殿、祖师堂、文殊殿、大雄宝殿等大殿内各自供着有特殊代表意义的佛。
在文殊殿前静心观赏一会,来到寺庙最高处的大雄宝殿。眺望远处满眼碧翠的松山,静心悉听,似乎风把松涛的呼啸脉动,轻轻传送来。看看楼下巍峨的藏经阁,再看看远处山崖的石壁,一处佛端庄的面容隐隐约约显现,这又不得不让人匆匆下了大殿的石阶,向远处的后山走去。
在往后山的路上有一排殿堂,上面挂满了各种字体的匾额,有“寂静妙慧”、“般若深空”、“智慧瑜伽”等。研读完匾额的深意,抬眼远望,远处松林覆盖的山崖上,有一些裸露的石壁,石壁上自然天成一处佛的玉面,眼眉低垂,鼻梁微耸,慈眉善目地注视着远方。这石壁上天然的佛像不得不让人为天地造化的微妙又生感动和虔诚,远远朝拜,祈祷苍生平安康吉。而那佛面部被山上常年的雨水冲洗出一道沧桑的白色纹路,又不由让人感慨,人生风风雨雨,即使佛也经历了风雨的研磨侵蚀,那种经历便让人由此开始懂得宽厚、责任和爱,也理解了苦难中奉献的美,而这些品格千百年来和山崖上的佛永存,一直流淌在陇上大地人们的心中。
《诗经》中说:“乐土乐土,惟我思服。”风漫山遍野地游走,带起排山倒海的松声,向宝刹山门口流淌的小溪边送去,与寺庙里僧人们每日咏诵祈福的祷语,一起随哗哗的水流声向大山之外传送,传诵着自然和谐之音,也传诵着对世间万物安康的祈福。
相关热词搜索: 行吟 净土上一篇:文化产业视角下的福建土楼文化旅游
下一篇:毛泽东故居曾四易题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