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时候到厦门出差,顺便去了一趟鹭洲古玩城。在一家“古艺轩”的小店里,我发现一块匾额。或许是题匾者名头太响,被店主人视若至宝,任凭我软缠硬磨,主人就是没有松口转让的意思。晚上回到宾馆,心里还是惦记着那块难得一见的匾额。第二天中午,我再次来到“古艺轩”,与店主唠起了家常,并有意拿出我佩在身上的一件清代羊脂白玉瑞兽挂件让他掌眼。店主是个玩玉的行家,拿在手里便连声说:“好货!好货!”有点爱不释手的样子。我见时机成熟,便提出用它来换取店里的那块“勤学益年”的古匾。他犹豫了一下,但还是答应了。就这样,我用喜爱的随身之物换回了这块由台湾爱国诗人邱逢甲题写的匾额。
匾额长2米,宽0.7米,香樟木材质,中间浮雕而成“勤学益年”4个苍劲有力的楷书大字;上款为“海琴先生六旬荣寿”,下款为“邱逢甲拜祝”,并有两枚篆刻印章,依稀可辨“仙根”等字样(如图)。匾额显然为邱逢甲赠给一老先生六十寿辰之礼物。受匾者“海琴先生”是何身份,暂无法考证,但一定是一位饱读诗书且受人尊重的读书人无疑。
邱逢甲(1864~1912年),字仙根,号蛰安,晚又号沧海君,台湾彰化人。他少具异禀,有神童之谓。14岁应童子试,抚宪奇之,遂赠“东林才子”印。光绪戊子(1888年)中举,次年成进士。他做了短时间的兵部主事的小官,便以亲老告归。回到台湾后,应笔者同里族人台湾巡抚灌阳唐景崧之请,主持崇文书院。邱氏文采斐然,尤以诗见长。他一生写诗几千首,梁启超称他为“晚清诗界革命之巨子”。邱逢甲不但是一代有影响的文人,而且是一个具有民族气节的爱国志士。1894年,清政府在甲午战败后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给日本。他闻知后三次刺血上书,要求拒倭守土。在清廷弃台之际,他散尽家财,组成义勇军,自任统领;并推举巡抚唐景崧为“台湾民主国大总统”,与日本侵略者展开殊死战斗。后虽寡不敌众,孤军无援而失败,但他面对强敌,为保卫宝岛台湾不被分裂出祖国版图作出了积极的努力,是彪炳青史的爱国者。
邱逢甲题写的匾额在百年之后现身于世,不仅让我个人的古匾收藏增添了一件珍贵的实物,同时也是大陆与台湾血浓于水、不可分割的历史见证!
相关热词搜索: 题匾 喜得 邱逢甲上一篇:晋祠析疑五题
下一篇:试论兴建清真寺的动因与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