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整个世界范围内的古典建筑所使用的材料来看,东方尤以中国为代表是以木材为主,西方以石材为主。建筑选材的重要性源于材料至于建筑的意义:建筑的物质基础。中国古典建筑的选用材料的特殊性使其能保存下来的古典建筑不多,究其因,主要有两方面原因:木材资源的丰富和古代思想观念融会贯通(顺生逆克、土木亲民以及阴阳和合)。我国古典建筑因地制宜,依托丰富的木材自然资源,以及丰厚的思想文化底蕴,能建造出各式建筑,满足当时人们各种生活状态所需,并且达到美观与实用共存,同时能与天地自然完全融通,这就是其精妙之处。
关键词:古典建筑用材;木材资源;思想观念;顺生亲民;五行阴阳
中图分类号:TU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2)26-0166-02
从整个世界范围内的古典建筑所使用的材料来看,东方尤以中国为代表是以木材为主,西方以石材为主。建筑选材的重要性源于材料至于建筑的意义:建筑的物质基础。所以建筑主材运用的区别直接影响到东西方古典建筑的建筑特点、美观以及持久性等诸多方面的差异。
中国历史悠久,科技文化艺术也都有相当久远的历史考究,唯独建筑,能考究到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是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已经是唐中期遗物。相对于西方保存较好的古典建筑来说,时间已经算很晚了。而且中国古典木结构建筑保存下来的也相当稀少,所以我们谈到中国古典建筑,更多的涉及到的是陵墓和园林。这些问题归根到底就是因为中国古典建筑的选用材料的特殊性。为何木材成为建筑主材?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 物质资源:木材资源丰富,取材方便
中国历史上曾经是一个多林的国家,经考证分析在4000年前的远古时代,森林覆盖率高达60%以上。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森林资源日趋减少。到2200年前的战国末期降为46%,1100年前的唐代约为33%,600年前的明代之初为26%,1840年前后约降为17%,新中国成立前夕降为12.5%。由以上数据可见,我国古代木材资源非常丰富,便于就地取材,加之木材有舒适稳定有弹性、建造用时短、节约劳动力等特性,古人便优先选用了这种材料用于建筑。
2 古代文化思想观念融会贯通
2.1 顺生逆克
所谓“顺生逆克”,顺应天时地利,人才能与环境相辅相承,达到优化长久的地步;如果违背自然,人便很容易消亡。中国古典建筑遵循的原则是所建造的王室宫殿、政府衙门以及各种不同等级的建筑包括民宅,都体现了顺生逆克的法则。古人所谓“宫室之制,本以生人”(引自《北史》),大意如此。有此可见,中国古代人们已经在建筑中很周全的考虑人与环境的关系了:如何亲和自然,如何与环境为善,才能达到共生共长。中国历代史书中记载的建筑形制以及风俗传统中保存下来的建筑理念都可见一斑。中国的宗教建筑,如佛堂寺庙,也与普通人的住宅相似,目的是为了庇护神灵的雕像,与西方宗教建筑的目的迥异,而追随“顺生”的原则,顺其自然,顺应天意,所以古代佛寺改建翻新都很频繁。古罗马建筑师在2000年以前提出的“坚固、实用、美观”的建筑三原则,对于中国古典建筑来说并不完全适用。古代中国人更加追求实用性,而并不求一味的追求建筑保存的长久性,也不简单地将建筑外形的美观作为衡量标准。不求永恒与久远,着眼现世,顺应环境的中国古典建筑,采用了木结构,也是顺应自然的一种建筑思想和态度。
2.2 土木亲民
木具有生长、活力的意义。土具有承载、有容乃大的意义。故有“土载四行”之说。
古代中国人所说的五行。五行主要指金、木、水、火、土。五行中的土代表中央,代表承载万物、养育万物的腹地;五行中的木,代表的是春天,是生命力的象征。因此,中国古代建筑的选用材料,就是“土”和“木”,人们用“土”来堆积成台基(地台),用木(梁柱)围绕在地台四面八方的主要位置来承载整个建筑,给人以围合安全之感。
在古代人们的概念中,只有土与木是五行中最贴近于人类的生活,它的自然亲民性决定了被用于建造为人居住的房屋。中国人心目中认为,木为阳,木制房屋给阳间活人居住;石属阴,石头做房子为阴宅,因此墓穴都用石头砌筑,既便石头建造的技术很高,也只是用作陵园墓穴,我们古代的许多皇陵的石材建造技术也都非常精深,但是古代中国人是绝对不会用石材来盖房子用以活人居住的。
2.3 阴阳和合
中国古典建筑更多的追求是空间的适宜,而摒弃建筑本身的恒久性。老子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显然,古代中国人的建造房屋的理念,就是居住于阴阳和合的空间中。换句话说,中国古人的居所,不是为了留给后人观瞻的,而更注重当世人居住的舒适宜人,大概也和中国古典文化艺术中追求精神的怡然自得有关,建筑艺术本身也是古典文化艺术的一部分,当然也秉承了这样独到的精神理念。古代居所的至高无上的境界,就是阴阳和合,晏然自若。为了达到适宜的目的,一般建筑的规模都不会过高,过大,正所谓过犹不及,恰到好处,也算是古典文化思想深入建筑艺术的精妙之处。既然不需要非常恢宏,华而不实的建筑,那么用木材建造规模适度的亭台楼阁,俨然是最契合逻辑的选择。”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引自《中庸》),结合到建筑中来,意思是能完全领悟材料的灵性,建造出天时地利人和的建筑,这才是中国古典建筑和合的最高境界。这样看来,为了建筑本身以及身处其中的人能阴阳和合, “土木”就是当时最适当的建筑材料了。
3 结 语
中国古典建筑的选用材料的特殊性使其能保存下来的古典建筑不多,究其因,主要有两方面原因:木材资源的丰富和古代文化思想观念融会贯通。所以说,建筑的好坏不能仅仅依靠建筑的持久性来作为单一的衡量标准。建筑本身就是供人类生活所需,人是主体,是建筑的受众。我国古典建筑因地制宜,依托丰富的木材自然资源,以及丰厚的思想文化底蕴,能建造出各式建筑,满足当时人们各种生活状态所需,并且达到美观与实用共存,同时能与天地自然完全融通,这就是其精妙之处。我们不得不抱持着崇敬的态度来探究中国古典建筑的用材之妙处及其源起,也是对我国古典文化思想的一次崇敬的体验。
参考文献:
[1] 刘志琴.中国传统文化的再估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2] 楼庆西.中国古建筑二十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3] 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4] 俞孔坚.理想景观探索——风水的文化意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5] 佘念.中国古代建筑的群体意识[J].四川建筑,2002,(5).
[6] 王鲁民.中国古典建筑文化探微[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
[7] 史论编写组.中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8]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相关热词搜索: 起因 中国古典 探讨 建筑上一篇:艺术学理论一年来的学科进展
下一篇:北京清代王府建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