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土能覆盖一切,也能呈现一切,透过5米深的地层,穿过五千年的时光,原始人的智慧着实令人惊叹
昔日的尉迟寺是辉煌的,因为这里有为纪念唐代大将军尉迟敬德而修建的寺庙,宏伟的建筑曾吸引了前来朝拜的人络绎不绝。
今日的尉迟寺是辉煌的,因为这里发现了有五千年历史的原始村落,成为中国考古中的重大发现。看热闹的外行人接踵而至,参观的内行人接二连三。
走进不被关注之地
尉迟寺,坐落在皖北一片不起眼的土地上,静静地躺了几千年。住在当地的农民,只是一代又一代地在它的周围耕种和收获,却没有人知道和说清楚尉迟寺及其地下的秘密。当地的老年人都还记得,尉迟寺,就是一个大寺庙,有前后大院构成了规模恢弘的唐式建筑,矗立在高高的土堆之上。老人们说,只记得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曾是当地的一所小学校,再早就说不清楚了。
1989年,考古人的脚步第一次走近尉迟寺。带着期待的心情踏入了这个被考古界遗忘的角落,期待着在这里能寻找到原始人生存的痕迹。因为,在中国北方的黄河流域和南方的长江流域早就已经标上了古人类活动的地点,唯独地处中间地带的淮河流域还是个空白。原因之一就是,淮河水患给人们留下了根深蒂固的印象。自古代起,淮河流域就是经常被水淹没的区域,这里在远古时期是否有人类的活动?地下是否埋藏有古文化遗址?这些正是学术界经常思索或被困扰的问题。
带着疑问来到遗址处,远远望去,遗址中心呈“堌堆状”,能明显看出高出周围地面有两、三米。据说,早年堌堆比现在还要高,常年的平整土地和水土流失才成了现在的模样。当我们踏上这块土地时,却让我们喜出望外。因为地表随手可以捡到陶器的碎片,且都与唐、宋时代毫无关系,那原本是更早期人类使用的生活器具,又原本是埋在地底下的,因为农民的常年耕作而被翻了上来。当地农民祖祖辈辈都在这里面朝黄土背朝天,年复一年重复着同样的农活。在这块土地上,该种的种,该收的收,陶片该捡的还是捡,无穷无尽。
当第一次在尉迟寺见到陶片时,我们立马来了精气神,这就是我们要找的东西啊。一些能看出时代特征的器物碎片,让我们异口同声——“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公元前4200年-公元前2600年),是新石器时代后期父系氏族社会的典型文化形态。以山东的泰山地区为中心,东起黄海之滨,西到鲁西平原东部。同时,河南省也有不少这类遗存的发现,往北可达辽东半岛,往南即遍布苏北和安徽的淮河两岸,因首先发现于山东泰安大汶口,故命名为“大汶口文化”。
上一篇:从燕翼堂看明代建筑的防火设计
下一篇:马尔康,崛起的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