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载,在当时内务部呈报国务院的呈文中,袁林的建设者,原河南省省长、时任农商总长田文烈拟将墓地定名为“袁林”,而内务部批复中“查河南旧俗,凡树木蓊郁之区辄名为林,其来已久,稽之省志,灼有前规,宋著作郎范纯,植桑仁于襄城而有著作林之称,明祭酒宋讷筑墓于滑县而有宋家林之号”。可能考虑到袁世凯去世前是总统身份,又道“企允宜循河北(清东、西陵)之俗”,因此,依宋、明先人为例,冠以“袁公林”之名。同时,笔者以为,中国传统有皇帝为“陵”、百姓为“坟”、圣人为“林”一说,将袁世凯之墓称为林,也有张扬其推翻清廷、避免国家分裂功勋之嫌。
因整个墓地没用陵称呼,陵区的内设建筑也随之没用明清帝陵内建筑的称谓,主要祭祀建筑“隆恩殿”改用“景仁堂”,隆恩殿前的大门也没用“隆恩门”直称“大门”(图三),东西两座配殿也改为了“配房”。
二、建筑形制、形式特色
(一)帝陵规制,规模较小
袁林虽然釆取了明清帝陵形式的官式建筑,但受当时经济条件影响,在建筑规模上要小一些,整个墓区占地约138亩,从最南端的照壁算起,到最北端宝城后的林地边缘,也仅千米余,这与清东、西陵多数皇帝墓葬规模无比照可言,甚至都不及清朝在位去世的最后一任皇帝光绪之墓。即便如此,国库资金仍不能全资建设,共支款73万余元,也多为各省和时任官员捐款,由此可见其规模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二)无方城、无地宫
袁林不仅规模略小,而且缺少了明清帝陵的两个重要元素——方城和地宫。一般的皇帝陵墓,在宝城前都会筑有一方形台状建筑,上有一碑亭,并立碑一通。而袁林省去了这一建筑,改为在宝城前建二层平台,宝城立于平台后侧。而且袁林为平地庐墓,宝城未向下深挖,先在地面上建成并排两个墓室,分别为袁世凯和夫人于氏墓室,再逐层封盖,最后形成巨大的圆形宝城,因此,内部也无地宫、无墓道。然而,在宝城之上,外沿周朝却增添了12尊西洋造型石狮,也为墓包增添了些许威武之气(图四)。
(三)影壁体积超大
袁林建筑群虽然省略之处不少,但其在主体建筑完成后增加的影壁(图五),却体量巨大,成为又一特色建筑。该影壁为“青砖硬山式八字影壁”,平面呈八字形,通高7.79米,通长66.75米,墙体厚2米余,自下而上分别为青白石须弥座,青砖上身、绿琉璃瓦顶,正面雕有“勋章”和“五蝠拱寿”纹饰,据初步考证,为目前已知全国最大影壁。
(四)单体建筑形式较少
在建筑种类上,袁林虽然也有歇山、硬山和卷棚式建筑,但缺少悬山、重檐等建筑形式,特别是在帝陵中常见的碑亭和饗堂,均为重檐式,而袁林釆用了单檐式,其中饗堂面阔七间,进深三间(含前后内廊),面积上大于一般帝陵的“隆恩殿”。同时,各建筑均覆以绿琉璃瓦顶或灰布瓦,也未釆用帝陵的金琉璃瓦顶,就连门阔上的金色乳钉,也由九路改为七路,降低了建筑规格(图六)。
(五)水系较少,未形成环绕之势
水系是帝陵中风水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清帝陵均多以数道大小河流环绕相伴,河上建有多组桥梁。袁林的水系仅利用了近傍原有的御路沟,只是在大丹陛前开挖一条较短的“新直河”。同时,水上桥梁也只有两座,分别为新直河上的青白石桥和横跨神道的御路沟上的糙石桥,均是单一桥体,无多座桥梁相连的景观,因此,水系实属单调。
(六)墓碑背面无碑文
袁林碑亭位于大丹陛中部中轴线上(图七),单檐歇山建筑,平面成方形,四面有圆形券门,亭内有巨大青石雕成蟲质,驮碑一通,碑正面上书“大总统袁公世凯之墓”,为袁世凯好友,后曾任大总统的徐世昌所书,字体苍劲端庄,雄厚有力。但是,碑体背面无碑文,缺少了传统帝陵中用于盖棺定论,歌功颂德的文章。这也许是袁林的建设者对袁世凯的是非功过无法评说,只能留作后人去做裁定吧,大有效武则天无字墓碑之嫌。
三、建筑风格、装饰特色
(一)中西合璧,古今并举
中西结合是袁林建筑的一大特色,在袁林建筑群中,以景仁堂和墓台铁门为分界线,景仁堂之前的碑亭等直到影壁,均是中国传统建筑样式,从墓台大铁门开始,包括二层墓台、宝城,均以西式建筑为主,配以高大的廊柱、铸铁栏杆、铁链和石柱等,中西结合,古今并举,成为中国陵墓建筑史上的一个创例。
(二)建筑纹饰出现独特造型
在袁林的彩画、墙体、门窗上,除了传统的“宋锦”“卷草”“五蝠”等纹饰外,还出现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十二章纹”勋章和“嘉禾”图案,遍布铸铁、彩画、木雕、石雕、砖雕之上。在彩画的“盒子”部位,没有绘龙、凤图形等,而改以“勋章”和“嘉禾”图形,建筑内檐的“天花”“藻井”虽然全部损毁,但根据外檐彩画分析,也应是饰以“勋章”纹饰,墓台铁制大门之上,铸有铸铁“勋章”和“嘉禾”,影壁上的砖雕“勋章”,更是体积硕大,十分壮观,甚至在现存的11件景泰蓝祭器上,也以“勋章”图案为主。“勋章”图案应为民国成立初时,国会授予袁世凯的大勋章(图八、图九)。
(三)石像生造型粗壮矮胖
袁林石像生较少,位于牌楼之后大丹陛两侧,两组对称,每组由望柱、石马、石虎、石狮、武人和文人组成,均用青白石雕成,立于须弥基座之上。其中“望柱“柱身遍雕“十二章纹”,有青石栏杆围护;“石马、石虎、石狮”造型矮壮丰腴,显示出民国初期艺术的审美观点;“武人”着北洋军礼服,胸佩文虎勋章,手握军刀,孔武英豪,“文人”着“七章纹”祭天大礼服,头戴平天冠,双手垂胸,歉卑恭敬。但石像生在数量上和体量上与明清帝陵相比,实数过少过小,缺少了那种绵延数百米的壮观气势(图十、图十一)。
四、建筑材料特色
袁林建筑中西结合,还体现在袁林的建筑材料上,除了中国传统的砖木土石外,砌法上干摆、丝缝、淌白等一应倶全,还釆用了一部分当时的现代化材料筑法。
一是袁林牌楼(图十二)。这座六柱五楼式牌楼,六根拔地而起的高大方柱,使用“铁筋洋灰”(钢筋水泥)浇铸而成,上挂木制绿琉璃瓦顶五楼,改变了传统的木质或石质柱体;
二是袁林宝城两层墓台。墓台地面全部使用石子、砂子和洋灰(水泥)的混凝土筑成,未用傳统的青砖、青石海漫铺就;
三是墓台大门和围栏。在袁林第二层墓台之上,建有西式大门一座,由钢材铸造焊接而成,周围的栏杆挂铸铁铁链,第三层也釆用铸铁栏杆,各层均未使用木制门面和砖砌、石雕的栏杆。
总之,袁林这座陵墓建筑,按照明清皇陵的格局,釆用中西合集的构筑手法,以中国古典建筑规制为体,西洋建筑风貌为用,确实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安阳博物馆在历次的修缮中,严格釆用传统材料和技法,遵守“修旧如旧”的古建筑维修原则,使之得到了较好的保护。
相关热词搜索: 管窥 特色 建筑 袁林上一篇:探析中西建筑文化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