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理由】
中国近几年狂热地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着力打造“文化强国”,同时,轰轰烈烈的城市化进程又让许多优秀的文化遗产遭到空前的破坏,所有的都市都高楼林立,“千城一面”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如何处理好现代化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使城市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经典考题】
2006年北京卷高考作文试题《北京的符号》,2008年浙江卷高考作文试题《触摸城市,感受乡村》。
【拓展】
建筑是城市的记忆,是构成城市历史的一个个符号,当一排排建筑倒下时,就如同记忆被格式化,被硬生生地删除了,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一栋古宅、一件文物,更是一部记录着岁月风霜的历史……
【焦点·回放】
2012年1月27日,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原本计划恢复原貌,去年被列为普查文物但已遭到严重破坏的“梁林故居”(梁思成 林徽因夫妇故居)现已基本被拆掉,只剩门楼旁一小间,还有几根房梁和残砖烂瓦。北京市文物局表示不知此事,已责成东城区文管委进行调查。目前的方案是对其修缮,建设单位已开始清理现场,计划在春节后开工,东城区文管委将对修复工程全程监管,但最终方案还未出炉。1931年至1937年梁林夫妇在此租住,此时也是两人对中国建筑史及文物保护做出重要贡献的时期。故居被拆,徒有爱情流传,不知这对伉俪地下有知,还肯化蝶否。
2012年2月9日,北京市、区文物部门宣布“梁林旧居”拆迁罚单:开发单位华润集团拆除“梁林旧居”是破坏古都文物的恶劣事件,给古都名城保护和文化之都建设带来极大负面影响。依据文物法规定,拟对其处以50万元罚款,并责令其恢复所拆除旧居建筑原貌。
至此,“梁林故居”被拆事件终于告一段落。
【焦点·追踪】
梁思成、林徽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者、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者,中国建筑设计的国家奖就叫“梁思成奖”。
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于1931——1937年居住于北京北总布胡同的一处院落,即后来的24号院。在此居住的6年时间里,夫妇二人发现了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好的石拱桥——河北赵县的隋代赵州桥,世界上现存最高的木构建筑——山西应县的辽代佛宫寺木塔,中国现存最伟大的唐代建筑——山西五台的佛光寺……
也是在这6年里,他们与刘敦桢等中国营造学社的同仁们,马不停蹄地踏访15个省、200多个县,测量、摄影、分析、研究了2000多个建筑文物,终于在1943年写出中国人自己的建筑史。
2007年9月30日,某公司取得了对包括梁林故居在内的部分院落进行拆迁的资格。2009年,因涉及商业项目,24号院门楼及西厢房被先后拆除。媒体报道后,引起了极大的关注,以《城记》一书记录北京城变迁和古建筑命运的新华社记者王军,在其博客中大声疾呼:“请留下梁思成、林徽因故居!”7月10日,得知北总布胡同24号为梁思成、林徽因故居后,北京市规划委员会有关负责人专程赴现场察看,叫停了对故居建筑物的继续拆除工程,决定进一步研究是否对其进行保护。同月28日,北京市文物局发布通报称,该局已会同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专题研究了北总布胡同24号院的保护问题,并责成建设单位调整建设方案,在建设规划上确保院落得到保留。此时,媒体也开始关注此事,网络上来自民间保护组织和网民的意见呈“一边倒”要求保护的态势。面对如此的压力,某公司暂停了对“梁林故居”的拆迁工作。
2012年1月27日有媒体报道称,“梁林故居”已被拆除,但北京市文物局并不知晓。国家文物局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梁思成、林徽因故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完全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对文物的界定,应该由地方文物部门向同级政府申报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依法严格保护。这位负责人同时也对北京市规划委员会的负责精神表示赞赏,对来自民间的呼吁给予了充分肯定。
“梁林故居”被拆事件由此再次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焦点·观点】
名人故居不是普通的宅子,而是文物。“梁林故居”不是说里面住过梁思成和林徽因才不能拆,而是因为他们曾在那里做出过不朽的贡献。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被拆,切断了几代人美丽的文化梦想和文学记忆。
——摘自“中国文明网”
按照国际上的文物保护理念,已经拆除的文物绝对不能再复建。拆除已经错了,再仿造一个假古董就错上加错。应该作为遗址地加以保护,可以在原址辟建遗址公园,在园区内除为梁、林先生立碑之外,还要保留一处废墟,以警示后人。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陈志华
仅仅是商人之罪吗?开发商在利益集团的操纵与主导下,多年来的“躲猫猫”行动终于成功。过年本也是祭神和祭祖的日子,这个年却彻底击痛了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在阴间的灵魂,假如真有灵魂的话。这些令他们蒙羞的野蛮行为,也可以看作是文化心理的阴暗之人对他们刻意的侮辱。建设,肆意建设,对文物的危害十分严重,这是谁也没有想到的建设时期的文保难题。从“梁林故居”最终被拆,到城乡之间的野蛮拆迁,不法商人为了攫取利益,像机器人和挖掘机一样一路横行。开发!开发!多少错失和悲剧假汝名义上演?
——摘自“南方网”
【焦点·反思】
【文化之殇】“梁林故居”被拆事件,以及之前诸多大大小小的文物建筑、历史遗存被“保护”得面目全非的事件,折射出的是对民族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忧思。 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传承的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薪火,凝聚的是我们民族的内在精神气质,拆的是房子,毁的却是文化,都是沉痛的文化之殇。
——摘自《海南日报》
【价值扭曲】把历史文化街区的土地贬为称斤论两并且是无主的地皮,而无视地面上整体的文物价值、历史价值、业主的财产权利和人们对故乡的情感,动辄以其地理位置“寸土寸金”来评论,进而“谅解”在这些区域的房地产开发,认为这是“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根据这种认识,似乎世间的一切都应以钞票和权势衡量,不再有其他的价值,更不用去尊重任何法定的个体权利。举牌、敲锤,一条条已经剃光或计划剃光的古街巷,就这样被交易了。
——摘自“凤凰网”
【责任心淡薄】名人故居,在世界各国都是一种文化标志和宝贵遗产。中国的名人故居是中国精神的物化形式,作为历史和前人留给我们共有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保护名人故居不仅仅是文物保护部门的责任,也是政府的责任,更是每一位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摘自“东方网”
【利益驱使】认为历史和文化可以在一时间“打造”出来,而不知这是数千百年的积淀而成。于是,很多城市都在制定拆除古街区后的种种再造计划:“打造”文化产业区、艺术休闲区、养生餐饮区等,如此便扼杀了原本自然形成的充满古朴情调的生活场所,扼杀了千姿百态的人性,切断了历史的文脉,消灭了城市记忆,更毁灭了原住民深爱的故乡,使他们成为永远浪迹天涯的孤儿。而如此“打造”出来的区域,又无一不是令人生厌的仿古影视城。
——摘自《新京报》
【崇洋媚外】有些人头脑中有着深深的民族自卑感,看不起自己国家的文化,以沾洋气为荣,把建设国际大都市或国际小都市捧为业绩,满马路上都是贴着洋标签的水泥森林,恨不得站在自己的土地上,看不到自己的祖国。如此造成的恶果是,人们再也看不到自己城市的文化符号,再也闻不到熟悉的味道,再也见不到自己的邻居,再也听不到家乡的语言。
——摘自《新京报》
【焦点·链接】
精神的虐杀
2011年底,国家文物局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统计结果显示,全国范围内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总量766722处。其中,全国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总量当中,新发现登记不可移动文物总量为536001处,约4.4万处不可移动文物消失。而北京地区不可移动文物3840处,消失的不可移动文物已经高达969处。在经济利益的背后,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镌刻着一个民族文化记忆和精神灵魂的名人故居保护举步维艰。
统计表明,北京近1/3的名人故居已被拆除。针对北京市普遍存在的名人故居缺乏有效普查和保护的现状,早在2005年,北京市政协就曾调研了4个旧城区的308处名人故居,并通过了《北京名人故居保护与利用工作的建议案》。建议案显示,由于腾退搬迁、整修建筑等成本很高,缺乏维护资金,有189户暂未列入文物保护项目,其中97户已被拆除,像恭王府、梅兰芳故居、宋庆龄故居这样得到妥善维护的名人故居属于凤毛麟角,而沦落成大杂院是多数名人故居的普遍命运。而且,这些年因古建筑和名人故居保护问题引起的风波不断,林白水故居、赵萝蕤与其父亲长住过的四合院遭遇危机,都曾引起很大的社会反响,但最终都被粗野的推土机连骨带肉全部吞噬了。
【点击】
名人故居,除了建筑本身的价值,更是一座城市历史文明的微型样本与精神魂魄所在,其一砖一瓦一草一木,莫不承载着特殊的历史文化内涵与记忆,是后人追溯名人信息与时代风貌的重要凭证。对于后人来说,是勾起历史记忆的场所,强拆它,就如同精神的虐杀。
名人故居存多少
曹雪芹,清代小说家,清代著名文学家。他出身于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后因家庭的衰败而饱尝人生的辛酸。在人生的最后阶段,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10年创作了《红楼梦》并专心致志地做着修订工作,死后遗留《红楼梦》前80回。1999年,为了拓宽广渠门大街,曹雪芹故居“蒜市口十七间半”数天之内成了一片颓垣败瓦。有评论认为,“十七间半”的外墙在扩展后的广渠门大街人行道上,人行道完全可以绕行,保留“十七间半”对扩宽道路并无影响。后传出消息,曹雪芹故居在离原址不远处重建。
上海静安区的徐志摩旧居,是一幢三层楼的新式里弄。徐志摩和陆小曼在那里写出了《爱眉小札》《媚轩琐记》和《小曼日记》等。但是原址已经被拆迁,现在只能在这一弄堂口挂个铭牌,作个记号。2003年,已有200多年历史的北京察院胡同23号,即著名诗词学者叶嘉莹家族的私宅被推土机铲平。2005年,孟端胡同45号,曾被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称作四合院“上上品”的清代果郡王府遭连夜“迁建”。
【点击】
名人故居对一座城市意味着什么?那些普普通通或是狭小简陋的空间里,留下的是影响世人的精神。如今,透过名人故居的命运,我们似乎看到更多文化遗存保护的局限和迫切。随着旧城改造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如何保护好包括名人故居在内的历史文化遗产,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严峻问题!
梁思成的北京城之痛
1948年,刚刚当选为院士的中国建筑专家梁思成将一幅《北平重点文物图》交给了在西柏坡指挥平津战役的毛泽东,随后,毛泽东命令:“把这幅图,交给围城部队。一定要他们注意保护这些重要的文化古迹。部队在进行攻击练习时,一定要对目标计算精确!”有了毛泽东的指示,北平城的全面保护被列为第一项第一级。在攻城的演习训练中,解放军对城内射击目标逐一精确计算,力求不使炮弹损毁文化古迹。
1949年1月,傅作义召集北平的学者名流开会。著名画家徐悲鸿说:“北平是一座闻名世界的文化古城,这里有许多宏伟的古代建筑……希望傅作义将军顾全大局,服从民意,使北平免于炮火摧毁。”康有为先生年逾花甲的女儿康同璧慷慨陈词:“北平有人类最珍贵的文物古迹,这是无价之宝,绝不能毁于兵燹。”
很快,北平和平解放了,这次胜利,是良知的胜利。不论是毛泽东、傅作义,还是梁思成、康同璧,历史都会为其“大书一笔”。
1957年,“反右”运动正如火如荼,而雄伟壮丽的北京城墙也正在被热火朝天地拆除着。到处是毁墙的炮声,每一炮,都像在梁思成的心中炸响。他已经有了无望的感觉,梁思成曾找周总理力主保留北京城墙,但最终未果。他曾流着泪说:“拆掉一座城楼,像挖去我一块肉;剥去了外城的城砖,像剥去我一层皮。”
【点击】
正如林徽因所说:“你们现在拆的是真古董,有一天,你们后悔了,想再盖,也只能盖个假古董了。”可悲的是,在轰鸣的推土机面前,我们并没有一丝悔意!
老舍故居:首个被保护的
外国名人故居
英国人爱好人文历史,对人类社会有杰出贡献的外国名人,其在英国的故居也每每受到尊重和爱护。据香港《东方日报》报道,伦敦的名人故居多如繁星,伦敦市政府自1867年起在这些房子的门口镶上一个蓝色椭圆形的金属或陶瓷小牌,写上曾经居住于此的名人姓名和居住时间,以供瞻仰。挂了蓝牌的房子不得拆除,成为受保护的文物。
老舍上世纪20年代在伦敦的一处住所中,创作了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及《赵子曰》等,被视为其文学生涯的开端。鉴于老舍在中国文学艺术方面的杰出成就,大英图书馆的吴芳思博士、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的贝克教授、布里斯托大学的贝克尔教授、爱丁堡大学的秦乃瑞教授和陈小滢女士共同撰写了倡议书,并正式交给了英国文物遗产委员会。中国国家文化部、中国作家协会也同时出具了相关证明。2003年11月25日,老舍故居蓝牌揭幕仪式在伦敦举行,蓝牌上面用汉字、汉语拼音和英文分别写着:“老舍,1899-1966,中国作家,1925-1928生活于此。”
自此,英国有了第一个专门纪念中国作家的故居。
【点击】
欧美一些国家的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教堂、古建筑是不允许随便动的,钉一个钉子都要申报、审批。因此,教堂、古建筑、美术馆才能保存得那么完好,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去欣赏、去赞美,包括文艺复兴前后,11世纪的都有。在此社会氛围中,老舍故居被完整的保存,在国人看来是意外呢,还是正常?
国外名人故居
牛顿故居。其实就是当年他在剑桥大学读书时的宿舍,推窗可见一棵苹果树,据说就是砸在牛顿头上那个著名苹果繁衍的后代。牛顿住过的宿舍,现在还是学生宿舍,惟一不同的是,能住进这间宿舍的都是最优秀的学生。室内设施陈旧,但学生们都能以入住这里为荣。这也是每年刚入校新生和许多游客们必来瞻仰的地方。
但丁故居。位于小巷里面的转角处,是一幢三层的老楼,厚墙小窗,前门有一盏铁灯,一个井台。铁灯无光,井台有盖。1265年,但丁出生在这里,35岁这年,被当局驱逐离开故乡后,又两次缺席判他死刑。背着十字架流亡的但丁,写下了《神曲》等世界名著。就是这样的名人故居,管理当局连“但丁故居”几个字都“不敢”凿在墙上,只挂了一小幅印有诗人头像的蓝色布幔。因为凿了就不是当年的原貌。
【点击】
外国人用原生态的方式对待名人故居,让历史在岁月流转中沉淀,让人舒服,更让后人对名人们敬重。腾空了、改造了、重修了,游人就无法感受到当年的生活气息。如此做法,简单、有效、可歌、可颂。
【焦点·深度】
文物保护先从改变
审美观开始
“近年来中国生活在剧烈的变化中趋向西化,社会对于中国固有的建筑及其附艺多加以普遍的摧残,虽然对于新输入之西方工艺的鉴别还没有标准,对于本国的旧工艺却已怀鄙弃厌恶心理……雄峙已数百年的古建筑,充满艺术特殊趣味的街市……亦常在‘改善’的旗帜下完全牺牲。”
这是80多年前建筑学家梁思成的一篇文章中的话。不幸的是,这些年来不知有多少被文物工作者视为珍宝的建筑都牺牲在“改善”的旗帜下,包括承载历史记忆的名人故居。仅以北京为例,1998年康有为的粤东新馆被拆除,2000年是赵紫宸的故居,2005年轮到了曹雪芹故居,2006年是唐绍仪故居,今天又是梁林的故居……
梁思成和林徽因,无疑是中国最杰出的建筑学家,他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者,为了纪念梁思成先生,中国建筑设计的国家奖就叫做“梁思成奖”。1930年,梁思成、林徽因离开沈阳回到北平,把家安在了北总布胡同24号院落(旧门牌为3号),直至抗日战争爆发前离开这里。6年中,他们无数次前往中国北方进行调查,发现了河北赵县的隋代赵州桥、山西应县的辽代佛宫寺木塔、山西五台的唐代佛光寺,这都是足以让人类自豪的建筑珍品。在这个院落生活的6年多时光,是他们一生中对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和学术研究做出最大贡献的时期。根据这个时期的调查,梁思成先生在1943年写出了他的代表作《中国建筑史》,这些调查成果的大多数建筑也直接成为第一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而当时以“梁林故居”为中心凝聚的北平文化人的聚会也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忽略的风景。作为重要历史的重要纪念地,“梁林故居”没有理由不得到妥善的保护。
然而,“梁林故居”却最终难逃成为废墟的命运。直到现在,即使已经定性为最恶劣的文物毁坏事件,还有人振振有词地认为不就是拆了一栋破房子,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其实在“梁林故居”被拆这一恶劣违法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人群的利益、价值取向。比如北总布胡同24号院落住户及其周边居民,不愿意成为“梁林故居”保护的反对者,又期盼在拆迁项目中获得利益。开发商处于被道德批判的位置,但表现出只是服从政府管理的强硬态度,同时以各种商业利益诱惑政府。政府官员处于各界压力的中心位置,却在信息公开和吸纳民意方面缺乏足够诚意。专家学者受理念或者利益驱使分化严重,关注学术问题的兴趣远高于关注社会问题的兴趣。而公众对社会管理体制普遍缺乏足够了解……众声喧哗是正常的,我们所关心的是如何才能使喧嚣的声音在文物至上的原则下达成共识,使文物不至于灰飞烟灭,而不是每一次都亡羊才去补牢。
其实大家还是有共识的。如果你家里收藏一幅古画,无论多么破旧,颜色多么灰暗,再没文化的人也绝不敢去找人重新装裱,或者照原样临摹一幅而扔掉那幅旧的,因为你确确实实地知道那些改变都将使这幅画一文不值。可是为什么在遇到古建筑、遇到名人故居时,很多人就换了副嘴脸呢?怎么就觉得它如此寒酸,仿佛配不上现代化的大都市了?
和许多文物保护专家坚持不懈的呼吁相比,一些城市规划者的执著也令人费解。有时想,也许真的是他们的审美出了问题。他们是打心眼里觉得高楼大厦才是现代化,流光溢彩的簇新才赏心悦目,他们是诚心实意地觉得那些破败的故居不好看,没有价值,根本不值得保护,否则怎么可能公然地知法犯法?
文物保护不可能永远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也不可能绝对依靠防火防盗防拆这样严防死守的人海战术,关键的关键需要从改变审美观开始。
——摘自《人民日报》
【感悟】
当城市的历史文化之根被斩断时,精神内涵被掏空时,城市就会变得面目可憎,肤浅可笑。不少城市千城一面,到处是高楼大厦,到处是钢筋水泥构筑的冰冷“森林”,建筑物贪大求洋,毫无灵性,没有美感,缺乏人文气息。也许有一天,当我们面对这种后现代大都市的空虚之时,再去悔悟当初的唐突与莽撞为时晚矣。因此,改变对现代都市单一的审美标准,让城市富有内涵,才是挽救城市文化之根本!
相关热词搜索: 记忆 城市 请留下上一篇:浅析中国传统建筑空间文化及形态
下一篇:论建筑空间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