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编号:1674-8131(2011)02-0074-09
2011年的到来,意味着中国“十二五”规划实施的开始。回首2006至2010这五年,虽然全球经济历经金融危机、欧元债务危机所引发的一次次动荡与复苏,但中国工业年产值却突破了10万亿元人民币。2008年,中国工业增加值在全球制造业中的比重超过14%,成为继美国之后的全球第二大制造业国家。美国竞争力委员会与德勤全球制造业小组联合发布的《2010年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显示,2015年中国将会稳居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排行首位。那么何谓“世界制造业中心”?21世纪,它在国际之间的转移有什么新特点?中国是否有必要在“十二五”期间以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作为发展目标?本文将逐一探讨。
一、“世界制造业中心”演变历程
1、“世界工厂”的出现:对19世纪英国的考察
(1)“世界工厂”地位的取得和表现
当人类发达的中心还在东方的亚洲、欧洲的经济文化中心仅限于地中海沿岸的时候,英国只是偏僻的边陲。12至15世纪,北海和波罗的海地区与地中海沿岸一些工商城市间的交往日益频繁,英国才成为二者间联系的中间站。15世纪末地理大发现后,英国开始利用其岛国的便利条件和熟练的航海技术进行殖民性贸易、奴隶贸易和海盗活动,并以此迅速地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16世纪发生的圈地运动,为英国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自由劳动力和巨大的国内市场。17世纪中期,英国资产阶级获得政权。随后,英国在1652-1674年的英荷战争中取得海上霸权,又在1756—1763年的英法战争中攫取了海外的陆上霸权。广大的殖民地使其成为所谓的“日不落帝国”。
18世纪,以蒸汽机发明为代表的第一次科技革命之火率先在英国燃起;到19世纪中叶,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先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实现了以蒸汽动力为代表的机器大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的社会生产大变革。在当时的英国,现代意义上的工业生产部门从手工工场的原始形态中脱颖而出,尤以纺织、冶金、采矿等行业为代表,同时这几类行业的产出大幅增长。在棉纺织业中,19世纪20世纪初,英国拥有的纱锭数比法国多3~4倍,比德国多10倍以上。在冶金工业中,1825年英国的生铁产量为59万吨,1850年猛增至229万吨,超过同年法国、美国、德国产量总和的1倍。1850年英国煤的产量已超过5000万吨,是当年法、美、德三国产量总和的三倍左右。1820年英国工业产值已占世界的1/2,到1870年,这一比例虽有所下降,但也占1/3左右,把其他国家远远甩在后面。
随着火车、轮船的出现以及蒸汽动力在运输工具上的应用,运力和运速同步提升;又因为机器生产对手工劳动的替代使工业制品价格大幅下降,从而使超出英国国内市场容量的廉价产品大规模输出国外成为可能。英国在1801—1850年,官方估价的出口额从2490万英镑增加到17540万英镑,即增加了600%。1850年,其在世界贸易总额中的比重达到22%。由于贸易是双方的商品交换关系,一国对外贸易额不可能超过50%,这就意味着将近一半的国际贸易是英国同世界各国的双边贸易。1801—1870年英国商品的进出口额分别从3180万英镑和3490万英镑增加到25880万英镑和19960万英镑,均增长了7倍多;而人口只增长了3.5倍,因此也摆脱了马尔萨斯陷阱。即,在19世纪的前70年里,仅占世界人口2%左右的英国,掌握着世界工业生产的1/3—1/2和世界贸易的1/5~1/4。19世纪中叶,在其他各国工业生产和外贸大大落后于英国的情况下,英国成为了“世界工厂”。
(2)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丧失
自19世纪70年代起,英国开始受到来自多方面的挑战,其原先占据的首屈一指的国际地位逐步丧失。
挑战首先来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发生在多个资本主义国家的以电力应用为代表的第二次科技革命(第二次科技革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新通讯工具的发明为标志)。在动能方面,电力对蒸汽的替代,进一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并促使社会分工更加深化。电力、汽车、化工等取代了纺织、冶金、采矿成为那个时代的新兴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也因为新能源时代的到来而发生了飞跃。然而英国在第二次科技革命中的影响力明显弱于上一次,较之同期的美德诸国,其对新技术的应用相对滞后。英国的新兴工业发展不仅速度慢,且规模小,而美国和德国则迅速崛起,英国工业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急剧下降,由1870年的32%降到1900年的18%。
农牧业的衰退加剧了英国经济的困难。19世纪70年代,英国连遭天灾,谷物歉收,产量锐减,自给率日益降低,外国廉价农产品的冲击导致英国粮价大幅下跌,大批农场破产。1870至1910年间,英国小麦的播种及产量减少近半,粮食自给率从79%降至35%。同时,畜牧业也受到沉重打击,农牧业的困难约束了制造业的长期发展。
除此之外,英国的传统产业结构(商业和金融业相对本国制造业的比重过大)和相关经济制度日显滞后,再加上劳资双方的尖锐矛盾、工会起到不适当的作用,英国依靠纺织工业和机械制造业的强盛而拥有的“世界工厂”地位到19世纪末已丧失殆尽(Richard et al,1999)。
(3)对英国现象的思考
英国的“世界工厂”地位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得也科技,失也科技”。它因为最早完成了第一次科技革命而获得了世界工厂地位,同样也因为后来不能把新技术应用于产业进步而丧失了这一地位。这也说明当时科技因素对一国制造业在国际上取得领先优势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英国的“世界工厂”地位在19世纪70年代以后逐渐丧失,但是由于其巨大的殖民地市场和国内发达的服务业(如金融业、运输业等)的作用,英国的制造业仍然保持了较大的产值和一定程度的发展。事实上,“世界工厂”地位的
相关热词搜索: 中国 制造业 新趋势 转移 选择上一篇:建筑施工管理信息技术应用探讨
下一篇:论电气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