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国家发改委宣布,合生元等六家乳粉企业因违反反垄断法,限制竞争行为共被罚约6.7亿元,成为我国反垄断史上开出的最大罚单。在国家发改委对外资乳企开出反垄断罚单之时,由工信部主导的乳业兼并重组细则也有望在近期推出,加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审查细则》修订工作即将启动,都让业内人士看到了中国乳企更大的发展空间。
作为特殊食品,奶粉的安全一直备受社会瞩目,特别是三聚氰胺事件后,国产品牌奶粉被查出质量问题后,洋品牌奶粉受到国内消费者的强烈追捧,占据了国内奶粉市场的很大份额。
继新西兰乳业巨头恒天然公司8月2日发布消息称,其一个工厂生产的受肉毒杆菌污染乳粉部分流入中国,牵涉多家洋品牌奶粉,随后该事件不断发酵。使用了该公司奶源的多美滋、雅培、香港牛栏等外资品牌被卷入其中,而我国A股乳业股卻借势上扬,得到强劲推动,多家国内乳企股价大幅上涨。
业内人士认为,对于国产奶粉品牌而言,恒天然事件无疑为其重树形象提供了机遇,洋奶粉在中国市场的盲目追捧下,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质量问题,消费者将会更理性的选择奶粉品牌。同时,也有人认为,洋奶粉出现质量问题,可能使某一品牌短期销售量下降,但并不能为国产奶粉提供发展契机。
“打铁仍需自身硬。”虽然我国奶粉市场面临重新洗牌的机遇,但中国乳品企业也要积极行动,才能重新获得消费者的青睐,增加市场份额。
简爱华
食品行业研究员
积蓄力量准备重新崛起
国产奶粉曾在国内奶粉市场享有过半的市场份额和丰厚利润。三聚氰胺事件后,洋品牌奶粉凭借品质优势迅速赢得国内奶粉市场的主导权。近期洋品牌奶粉屡屡发生食品安全事件,洋品牌跌下神坛的同时,国产品牌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就国内婴幼儿奶粉消费市场而言,消费者信心是市场竞争格局的关键影响因素。由于此前国产品牌受消费者质疑颇深,重树消费者信心并非一时之事,短期内国产品牌难获消费者完全信任、销量提升也较为有限。随着国家乳业扶持政策的落地及实施,国产奶粉品牌或将受益政策东风,如能提升产品质量,收复失地也就指日可待。
事实上,中国乳企正积蓄力量准备重新崛起。在新西兰乳铁蛋白事件中,完达山乳业的表现已经体现了国产品牌的整体实力和品质追求。如今国产品牌知错就改、严格生产的态度正是再次赢得消费者信任的重要砝码。
国产奶粉品牌曾面临无数次“所谓”的崛起机会,如洋品牌奶粉屡屡涨价、香港限购令等,但由于洋品牌奶粉受到消费群体的盲目推崇,国产奶粉的竞争力与之相差悬殊。但是,近期的肉毒杆菌事件、乳铁蛋白硝酸盐超标事件,使洋品牌与国产品牌奶粉共同面临着质量考验。国产品牌唯有坚持以质量第一的观念方能获得市场份额之争的最终胜利。
|支持方|国内乳制品企业规模和水平参差不齐、集中度不高,导致企业竞争力有限。推动中国乳企“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有利于提升产业素质和集中度,恢复公众对国产奶粉的消费信心。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陈鑫
洋奶粉企业在反垄断的压力下降价后,或将导致其中国营销方面的支出会缩减,这对于国产奶粉铺开营销渠道有一定利好。
——艾格农业高级乳业分析师 陈连芳
国家发改委此次反垄断行动深得民心,在保障消费者利益的同时,也切实让民族乳企看到了发展的契机。
——山东省畜牧协会奶业分会秘书长张志民
|反对方|
外资奶粉和国内奶粉拥有不同的消费群体,在现有外资奶粉的降价幅度下,不太可能会出现既有消费者转向买国产奶粉。
——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
宋亮经过三聚氰胺风波,国产奶企一蹶不振,特别是在婴幼儿奶粉领域,始终处于劣势。打铁还需自身硬。这既不能怪罪洋品牌,更不能怪消费者挑剔。说到底,消费者只认质量和信誉。
——媒体评论员 魏英杰
奶粉的质量关乎婴幼儿的健康,希望国家相关部门能严把质量关,提高乳制品整体质量,但目前仍会优先选择欧洲品牌的奶粉,或者代购,对国产奶粉还是持观望态度。
——上海市民 潘晶
邓海建
时事评论员
重塑市场信心任重道远
最近,洋奶粉面临质量危机:恒天然爆出肉毒杆菌事件后,完达山从新西兰Westland乳品公司进口的乳铁蛋白中又检出硝酸盐含量异常……当此背景下,内地乳业“重整河山”的信心爆棚,舆论也都觉得这是“机会来了”。
然而,国产奶粉并没有因此重获消费者的青睐,反而有很多消费者追捧欧洲产的洋奶粉。
洋奶粉的问题固然在于质量,但消费者认为这不同于少数国产品牌奶粉“刻意添加”或“篡改日期”,换言之,产品坏了、人品还在——而这,恰恰是中国乳企重塑消费者信心的关键。
三聚氰胺事件后,中国乳业洗心革面做出很多积极举措,但急功近利的也不在少数,比如合生元抓住消费者崇洋心理,利用海外公司换商标和包装。
产业链不完整、不扎实也是中国乳企的大忌。我们对新西兰乳粉的依赖,已经到了需要反思奶源安全的时刻。海关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进口奶粉44.5万吨,同比增加24.8%;而在2005年到2008年,我国进口奶粉一直在3万吨到9万吨之间徘徊。
只有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对手的倒下才会为自己带来机会。对中国乳企来说,最重要的还是重塑市场信心,踏踏实实在质量与标准上下功夫。
相关热词搜索: 顺势 中国 翻身上一篇:从“舍弃”中赚大钱
下一篇:对我国规模奶牛养殖模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