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源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中国冷链刚起步

| 浏览次数:

冷链的完整性显得十分重要,中国冷链行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作为一名普通的消费者,无论是在超市或菜场购买需温度控制保鲜的产品,还是在医院或诊所服用、注射在特定温度下保存的药物和药剂,除了考虑这些食品、药品本身是否是货真价实、质量可靠之外,还有没有仔细想过它们是如何从制造商配送到终端的?

非常温产品在整个供应链中的质量保证是非常重要的,再好的产品如果由于运输和储存中的不当会造成产品品质发生变化,严重的甚至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而这处在“幕后”的供应链环节一般是广大消费者所无法触及和了解的。所以,随着越来越多对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的关注,对于那些在温度上有特殊要求的产品来说,加强从包装、储存、运输和销售活动的冷链完整性就显得十分重要。3月20日,在上海召开的“有效的冷链管理”会议上,冷链行业专家、从业人员相聚一堂,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

食品冷链:把握链的每一环

上海冷冻食品行业协会秘书长陆翔华教授分析了当前冷链物流和食品安全之间密切联系的重要性,他认为一定要将原料控制放在食品冷链物流中的首要位置,可以从确定原料基准、编制技术手册、建立专业队伍、稳定供货基地四个方面来守好这第一关;其次,要加强低温配送中心的建设和管理,完善食品冷链中的各个环节;最后,一定要把握好食品冷链物流中各类商品的温度要求。

其中,陆翔华教授还特别谈到了上海市地方出台的一些关于食品冷链的操作规范和相关标准,如在2007年10月1日实施的《食品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规范》以及即将出台的《不合格冷冻食品召回制度》,这说明上海作为我国冷链行业发展的典范,不仅一直在提高自身冷链的发展水平,还更应该积极推进全国冷链行业标准的制定,从而为我国冷链行业的快速发展奠定法制基础。上海已经在冷冻、冷藏市场发展方面领先全国一步,率先在冷链物流标准化上破题。

作为中国食品冷链行业领先企业——光明乳业旗下的领先物流,他们的成就更能证明中国冷链行业的发展潜力。该公司自成立11年以来,已经实现利润连续6年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物流事业部、上海领先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殷海平表示,光明乳业在实际操作当中,非常注重对冷库以及相关设备的管理,始终强调对温度的控制和冷链的连续性。通过保持产品储藏时温度稳定、冷库设备的日常维护、优化仓库布局和充分利用冷冻仓储能力来确保冷链的源头,从根本上保证了光明乳业产品的质量。在技术方面,光明乳业引进了WMS(仓库管理系统)和ERP系统来优化冷库管理,结合RF技术引导完成上架、下架等操作,实时维护系统库存数据,保持和实物库存的一致性。并且,公司还不断加强对制冷设备、储存设备、拣货设备、输送设备、搬运设备和码头设备的使用、维护和管理,从而提高冷库运作效率,保证冷库正常运行。

医药冷链:一片空白

药品冷链以保证易变质的药品的品质为目的,是一个以保持低温环境为核心要求的供应链系统,所以它比一般常温物流系统的要求更高。正如中国医药商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朱长浩所谈到的那样,药品的冷链物流不仅仅是技术专业问题,更是关系药品安全、质量的问题。对于进入中国医药冷链市场的外资企业而言,如何在保证产品服务质量不失标准的同时,不断在中国冷链市场寻求商机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而永裕医药(ZuelligPharma)在亚洲地区多年来的经验可以为国内医药冷链公司提供借鉴。据永裕医药(中国)物流事业总经理李光伟介绍,永裕医药在温度敏感产品的冷链管理方面的经验丰富。

李光伟认为,根据目前各个国家药品监督管理机构出台的法律法规来看,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从生产商到客户的冷链过程中事故责任承担、供应链流程的管理、温度控制和监测以及冷链中药品质量管理这四个方面。而目前中国医药冷链市场面临许多的挑战,这包括区域温差变化较大、缺乏冷链相关技术人才、配送环节复杂低效、冷链设备陈旧落后等问题。

在谈到永裕医药相关冷链管理经验时,李光伟还特别强调了验证这一个环节,从要素合格、操作合格和性能合格(CQ+OQ+PQ)三方面来加强冷链中的验证环节,在运输过程中运用适当的包装和设备以保证产品的质量。并且,公司还设计了专门的SOP(标准作业程序)作为冷链流程操作的依据。可以看到,永裕医药1993年在中国建立唯一一家外资经营的医药冷链配送中心,经过不断发展,成为中国前10名的最大药品进口商。

另外,梅里亚(中国)动物保健公司生产事务总监李树德也介绍了中国药品政策及其对冷链物流管理的影响。他在会议中谈到,中国冷链设备行业预计每年将达到15%-20%的增长,并且中国2007年的医药保健品贸易额达到360亿美元,预计到2010年将成为全球第六大医药保健品市场。然而,目前中国冷链行业面临的问题是单一功能物流服务提供商,缺乏有效的整合,信息化程度较低等。这成为中国医药冷链行业发展的严重制约瓶颈。

在监管方面,中国目前主要的监管部门就是新合并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而在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出台的法规有《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2000年7月1日),规范对经营药品销售、运输、储存等方面问题;《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2005年6月1日)对疫苗接种过程中运输、管理做出了比较明确的规定;以及卫生部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编写了《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2006年3月8日)。同时,中国政府非常鼓励发展医药配送系统,建立医药配送中心。

由此,李树德认为中国冷链行业会面临对行业的管理、监控、国际国内药品质量标准统一等问题。所以,随着现代医药科技的发展,投放市场的生物药物和疫苗越来越多。在巨大机遇的面前,我国药品冷链行业更应该是政府和企业协同共商,尽快制定出相关的管理标准,这样才有利于中国医药冷链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大挑战

上海物流研究院院长,中国物流协会副主席朱道立教授认为,目前中国冷链发展的当务之急不仅仅是相关标准的制定出台,还应该加大对第三方物流行业发展力度和人才培养。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个行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积累和更新。朱道立教授通过对我国第三方冷链物流人才现状深入浅出的分析,指出目前我国大规模、比较正规的、能够提供第三方冷链物流的物流公司还比较少,还有一些第三方物流公司以价格来竞争,无利润来进行投资和扩大规模。这样不仅破坏了冷链物流市场秩序,产生恶性循环,而且更不利于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

第三方物流本身也要降低成本和扩大规模,尽快使其成为一个良性循环,这需要有一个较长期的合作过程。而政府相关部门所扮演的角色就是要强化冷链操作规则的执行和监督,引导企业向正规的冷链物流发展;企业也应该自觉自律,遵守行业制定的标准。同时,第三方物流也需要积极培养人才来发展和壮大自身实力,尽管有些企业投入大,设施先进,但在管理方面还是有所欠缺。

同样,国外专家也非常关注中国冷链市场的发展。澳大利亚冷链中心主席Anthony Grant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冷链管理是供应链管理中最为复杂的一部分,目前还没有一家企业能够完全真正解决好冷链管理中所出现的问题。尤其是在中国这个需求旺盛的冷链市场当中,还没有一家在国内国外中表现出色的冷链企业。

Anthony Grant认为:冷链管理首先要弄清楚它的概念是什么,一切需要温度控制或温度管理的产品都是冷链中的一部分,这包括从价格便宜的牛奶制品到名贵的金枪鱼,这些产品在冷链过程中都会存在“风险”,所以冷链管理也可以认为是一种对产品的“风险”管理。

澳大利亚冷链中心从2000年年初就开始对全球的冷链企业进行跟踪调查,结果发现,没有一家企业能够将冷链视为一条从生产商到终端客户的“整体链”,并且大多数研究机构也只是注重于对冷链某个环节的研究,忽视了冷链的整体性。根据对数百个处理温度控制产品(包括进出口和国内)供应链的研究、评估和验证,从中发现了很多问题,如缺乏冷链管理培训和冷链工作标准,企业缺少冷链相关知识等。

Anthony Grant还介绍了澳大利亚冷链中心耗费8年时间开发了一套名为“澳大利亚物流保证(Australian Logistics Assured)”冷链认证系统,能够适用于任何国家。

此外,锦江麦德龙物流分销中心经理吴小兵、玛氏食品物流总监孟琦和香港物流科技及系统公司高级顾问经理相元勇就冷链配送中心、第三方物流的相关问题展开互动讨论。

他们一致认为企业只片面地看到冷链物流过程中的高成本支出,而没有使用整体成本的概念;企业比较注重单价成本,而没有考虑如何通过使用合格和优质的物流服务商来减少货物损失等,这些都反映出目前中国冷链行业普遍存在认识偏差、行业自律较差等问题。但随着国家在这方面的法规越来越严,认识度越来越高,零售终端对供应商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对正规冷链的需求也在不断加大。

引用这次会议主题Allan Karr药品商业经理所谈到的一段话,“从产品生产到达客户的过程中,冷链管理都需要改善,反思我们是否处在冷链中的薄弱环节呢?有很多机会让我们加强有效的冷链管理。”对于中国而言,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关热词搜索: 中国 刚起步 冷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