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1月,对于中国乳业是个不平静的月份。在央视招标会上,伊利和蒙牛为赢得年度标王称号展开争夺,在伊利出资2.14亿元成为本届标王一天后,蒙牛又以3.1亿元夺回标王宝座。11月18日,达能亚洲有限公司以人民币1.2亿元的价格,成为光明乳业的第三大股东,持股比例由原来3.85%升至7.7%。11月下旬,又传来消息,全球最大的乳品企业之一 —— 新西兰Fonterra(方塔拉)集团正与河北三鹿集团进行谈判,预计双方最迟明年初将签署一项金额高达数亿元的合资合作协议。
乳品作为“同质化”产品,必须要在如何拓展渠道,抢占市场上下功夫,而巨额的广告支出,必将会增加成本,降低利润,这对于在激烈市场整合下的中国乳品企业来说,不亚于一场烧钱游戏。于是,几乎所有乳品企业都在积极寻求大企业、大财团的支持。我国一些资金雄厚的食品、房地产、饲料等企业,如四川新希望、新疆德隆、江苏维维、浙江娃哈哈、广东乐百氏、台湾统一、宁夏新华百货、内蒙鄂尔多斯等,先后投资进入乳品行业。“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一些外资企业卷土重来,其战略是短期参股中国乳品企业,在高速成长期时区域性收购中国乳品企业,在竞争僵持期时建立长期的营销网络。这无疑会加大市场竞争格局。
哪个都要钱
中国是一个奶源稀缺的国家,全国仅有500多万头存栏奶牛,且60%是改良牛,产量相对较低;此外,奶农和厂家之间的利益纷争,部分乳品加工厂规模小,加工处理鲜奶能力较弱,也造成了奶源供需的不平衡和季节性的短缺。这与中国乳品市场预计每年2位数的增长速度显然格格不入。于是,国内乳业巨头都纷纷加快建设自己的奶源基地,以确保自己的优势。由于原料奶的供给增长受自然规律制约。种群规模和遗传性状决定了无论资本进入多么迅猛,原料奶供给的增长都有一个限度。资金从进入到产能增加需要一个过程,尽管液态奶加工线可以在短短几个月建成,但上游奶源基地的建设和良种培育起码需要3 ~ 5年的时间。
同时,市场供过于求,消费者需求多样化,产品的严重同质化。如何建立“细分市场”的运营模式,是众企业特别是研发部门冥思苦想的课题和难点。
除少数几家乳业巨头外,国内大部分乳品企业受到地域性限制,于是物流配送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要想把企业做大做强,必须在物流体系上投以重金,如光明投资1.7亿元建设物流运输中心、营运管理中心、发展华东12城市200家便利店和20个电子商务送货网络;伊利也在其物流配送网络上投资1.5亿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快捷、便利的营销渠道将是企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
此外,产品研发和营销渠道的建立同样具有投资回收期长的特点,国内企业面对不进则退的激烈竞争环境,只能通过追加投资不断地推陈出新,其经营压力可见一斑。
目前,国内的几大巨头在生产设备和技术上的差别已不明显,其生产线基本都是进口的,生产水平、包装水平和产品质量都相差不远。一些乳品寻求上市,在资本市场上分庭抗礼,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融合在一起,人力资本的作用逐渐凸现出来。这就要求企业家们不但要有豁达的心胸和平稳的心态,还要有高超的营销技巧。目前,既懂管理又熟悉乳业的管理人才很匮乏,在企业迅速扩张时期,管理者素质对企业是致命的,“千军易得,良将难求”。引进人才又要一笔巨大开销。
为了应对迫在眉睫的生存压力,企业并购重组不断,这演化为有钱人的游戏。仅2002年,就发生较大规模的并购重组18起。摩根士丹利、鼎晖投资等一次性就向蒙牛注资2.16亿元人民币,持有蒙牛乳业32%的股份;上海光明收购广州达能;北京三元收购上海第二大乳品企业上海全佳;石家庄三鹿集团与甘肃好牛乳业公司在河西走廊联合建立奶源基地;新希望集团则在一年内收购全国各地11家乳品企业。显然,资本是企业做大的助推器。
尽管乳业发展前景喜人,但它同时需要第一产业的奶源基地、第二产业的乳品加工、第三产业的营销终端,这么长的产业链,风险系数自然居高不下。由于很多企业在产品品质、多样化程度、生产技术、细分市场等方面差异化程度较低,价格战成为企业抢占市场的手段之一。今年,在全国许多大城市的超市,乳制品的买赠、促销是常态。这又压迫利润空间。
据专家估算,去年通过资本运作从行业外实际进入乳业的资金为40亿元左右,加上政府职能部门如原国家计委的食品示范工程、农业部的奶类行动计划、科技部的乳业科技攻关项目以及原国家经贸委的国债技改项目资金实际到位约 10亿元,银行商业贷款40亿元,部分小额自有资本进入约10亿元,总共100亿元左右。这同全行业上千亿元的规模相比,与乳品加工业每年30%左右的增幅相比,太少了。
说到底,后续的资金支持是乳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维持企业发展的各方面投资将成为企业在未来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的重要砝码。
比较现金流
让我们对伊利、光明、三元三家上市的乳品企业进行分析,从中看看谁的“腰包”更鼓,谁能屹立于未来:
一,现金流状况分析。
伊利股份2003年上半年主营增长表现最为迅猛,经营现金流入首次接近光明乳业,但其投资现金流却从2002年大幅增长三倍,2003年上半年进一步提速投资,投资支出现金已占到2002年全年的80%,虽然其连续三期保持资金正流入,但未来将面临不小的资金压力。
光明乳业的经营现金流入项保持平稳,但在经营现金流净额方面却出现大幅下滑,因此其在继续保持前两年投资平稳增长态势的前提下将面临一定资金压力。
三元股份的经营现金流净额同样表现强差人意。虽然其投资现金流净额为正数,但扣除房产一次性收入因素,基本保持了投资规模。公司通过今年发行1.5 亿A股应可暂缓资金流窘境。(未完待续)
相关热词搜索: 把脉 中国 乳业下一篇:三地首富的同与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