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们在向学生介绍中国传统技艺时,不仅要了解传统技艺的流程,产生的背景和传承现状,也要关注它在文明发展中的地位。
关键词:传统技艺 游牧文明 民族融合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c)-0174-01
在我们所了解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东乡族的擀毡技艺大概是很难引人注目的。它没有少数民族服饰的绚丽多彩,也没有临夏砖雕令人叹服的高超技法,更缺乏神秘动听传说的烘托,它的“特殊”在于它的简单、朴素和平凡。从事擀毡的都是普通的庄稼汉,他们平时务农,利用春秋季之间的农闲时间,走乡串户,服务对象大多是和他们差不多的农民,即使他们所制的毛毡铺在乡里大户的炕上也不被关注。因为擀毡大多为下层农民自用,铺在炕上也是为了隔潮,不具备装饰功能。擀毡只是不起眼的家居生活用品,它们一如制毡者朴实无华。也许是它在生活中的寻常,几乎让人们忽视了它曾有的那段不寻常的历史。
擀毡是游牧文化的产物,是由防寒御潮需要而发明的。为什么地处甘肃省中部西南面的东乡族自治县至今仍保留着擀毡技艺呢?这就要从元帝国的崛起说起。蒙古汉国建立后,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展开了长达几十年的西征和东征,丝绸之路几乎完全被打通,在血雨腥风中促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三次民族大融合的高潮。在征服中亚“撒尔塔兀勒”的过程中,蒙古军队对征服者进行野蛮的杀戮,但对各种工匠却保留下来,为其战争和生产生活服务。西征结束后,这些工匠随军来到中国,其中一大批工匠被安置在河州东乡。这从东乡地名中略见一斑。如托木池,意为铁匠;阿拉苏池,意为皮匠,今皆隶于坪庄乡;坎迟池,意为麻匠;免古池,意为银匠,今皆隶于免古池乡;伊哈池,意为碗匠;阿娄池,意为背兜匠;毛毛,意为毛毛匠,今皆隶于锁南镇等。
史书资料也佐证了这一事实。1225年西征归来的蒙古军立即投入攻伐西夏和南宋所属的河湟地区。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帝留兵夏王城,自率师渡河攻积石州,二月破临洮府,三月破洮河西宁二州”。从西域随军迁来的大量工匠、军匠等撒尔塔人,留居河州东乡一带,并在包括今东乡地区的宁河设置了工甲匠组织,由宁河“工甲匠达鲁花赤”管理。
把工匠组织起来为蒙古统治者服务。当时工匠的主要职责是为元朝军事服务。元代的工匠,亦兵亦匠,平时为匠,战时为兵,随时抽调加入军队参加作战。随着元朝政治的解体,元代设置的各级办事机构也烟消云散。有些技术工艺从官办流落民间,从规模经营变为个体经营,从集中生产变为分散生产。如东乡后来的铁匠、钉匠、银匠、石匠、擀毡、织褐、皮毛、染房、油房等手工业都很活跃,特别是织褐、擀毡、钉补、皮毛等,颇有名气。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东乡擀毡技艺与蒙古帝国的兴起密不可分,正是那个时代空前绝后的民族大融合,使擀毡技艺得以从中亚带到东乡县。除东乡外,甘肃其它地区也保留了擀毡技艺。东乡县所在的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与本州的回族、保安族、撒拉族形成于同一个时期,在族源上密不可分,所以这些民族的手工艺人在历史上也曾掌握了擀毡技艺。永昌褐子和定西手工制毡都在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天水部分地区的农民也制毡自用,这都说明在甘肃历史上,擀毡技艺曾是各民族普遍掌握的技艺。
擀毡是草原民族利用羊毛擀制而成,具有很强的保暖功能,实用性特别强,也为其他民族所认可。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元封三年),远嫁于乌孙(今哈萨克族的族源之一)汗王为妻的细君公主,在伊犁草原生活了三年后留下了一首诗:“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窿为室兮毡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描绘出了游牧民族的居住方式— 住毡房(蒙古包就是毡房)的情景。制毡是游牧民族的一大发明。毛毡主要用于搭建毡房、铺炕、制靴、制帽和一些生产用品。那时候西北的游牧民族和定居民族中制作花毡已很盛行,唐代诗人李端所作《胡腾儿》一诗中,有“扬眉动目踏花毡”的句子。公元840年以后,回鹘人西迁进入塔里木盆地周缘地区,改游牧为农耕。但定居后的维吾尔人仍然大量饲养牛羊,大量制作和使用畜产品,其中日常使用最多的就是毛毡。
如果我们回溯历史,擀毡技艺的传入恰似中国历史长河中自西北向东南漂移而来的一叶小舟。两汉时期丝绸之路开通,中原派往西域的使者络绎不绝,中原与西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特别密切,先进农耕文化在西域边陲地带的浸染产生了深远影响,最终使西域在西汉中期成为中国版图的新组成部分。我们熟知的石榴、葡萄等新作物由西域传入中原,游牧民族使用的羊毛制品因保暖实用而为中原上层社会所接受。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西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的广泛交流。魏晋南北朝正是所谓“五胡乱中华”时期,多个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他们建立政权,农耕文明与游牧文化相互影响至深。唐朝时,西域社会习俗在这一时期成为社会时尚,“回鹘衣装回鹘马”,西域人的服装鞋帽为中原所效仿,唐朝人较多地使用羊毛制品。毛毯成为西域流入中原的重要物品,中原人民借鉴游牧民族的制毯技艺,织成了丝毯。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统一政权,众所周知的原因,这一时期社会对羊毛制品需求量大增,制毡技艺由西域向内地快速传播,不少北方地区都设有管理毛毡业的机构。从某种角度来看,元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游牧文化向中原推进最快的时期。可以肯定的是,处于多民族文化交汇走廊地带的甘肃,擀毡技艺较早传入这一地区,并向内地发展,这就能解释甘肃多个地区保留擀毡技艺的原因。但明清以来,陆上丝绸之路衰落,西北地区再未出现过能对中原构成强大影响力的游牧民族,游牧文化对中原的影响不断消退。所以东乡族擀毡技艺是游牧文化在农耕地区的残存,是中华几千年来各民族文化不断交融吸收的见证。
东乡族先民带来的擀毡技艺,不仅解决了生活之用,也成为东乡族在外谋生的重要手艺,在东乡地区世代相传下来。改革开放以来,在工业化文明的冲击之下,手工生产的擀毡技艺成为游牧文化的“活化石”,擀毡技艺几乎销声匿迹。在政府的帮助下,目前只有东乡县龙泉镇的马舍勒一家坚持擀毡作坊式的生产和经营,技艺传承一线单传,发展前景渺茫。
参考文献
[1]马志勇.东乡族源[M].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
[2]《东乡族简史》,《东乡族简史》编写组[M].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
相关热词搜索: 东乡 擀毡 遗存 校本 游牧上一篇:让服装企业好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