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时代正在催生纺织行业实现新调整、新升级、新布局。
“技术创新是有价值的。”这是此前参与APEC领导人服装设计的设计团成员之一——深圳艺之卉时尚集团首席设计师赵卉洲的最切身感受。
在此次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中国三大锦之一的宋锦作为主要面料,用于领导人的服装设计。但其实,近代以来由于工艺复杂、产量较低,宋锦多为书画装潢使用,一般不用做衣料。
这之中正是通过技术改良,使宋锦在保留明丽古雅韵味的同时,其制造工艺、纹样等更适用于现代服装设计。
事实上,面对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速换挡、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已被提升到愈发重要的战略位置。
技术创新为要
“这是纺织行业深化转型升级的根本支持,必须摆在行业发展全局的最突出位置。”在日前举行的2014中国纺织创新年会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说。
数据亦印证了这一点。2014年上半年,全行业平均利润率为4.76%,而创新年会上荣获2014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产品开发贡献奖的企业平均利润率已达8.18%。其中,棉纺行业平均利润率为4.74%,贡献奖获奖企业平均利润率为5.88%;长丝织造行业平均利润率为4.21%,贡献奖获奖企业平均利润率为8.70%;化纤行业平均利润率为2.81%,贡献奖获奖企业平均利润率为7.28%;
“纺织行业必须通过自主创新形成新的核心竞争优势以适应新常态。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推进转型升级,这是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王天凯表示,如今纺织行业在制造环节所面临的成本压力越来越大。
2014年前三季度,纺织行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2%,低于全国经济增长水平;2014年1~10月,我国纺织品服装在美、俄、日进口市场所占份额分别下降0.9、0.6和3.8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产品结构区域调整以及新渠道的发展,对行业起到明显促进效果。
2014年1~10月,规模以上产业纺织品行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高于全行业增速4个百分点;服装家纺产品电子商务成交额上半年累计增长39.2%,高于商业同期6.4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行业的比重为21.7%,较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企业销售利润率4.9%,产品周转率19.5次,分别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
“总体而言,与上年同期相比,纺织行业经济指标增长均有不同程度的放缓,特别是下半年以来,除出口增速有所提升以外,各项指标环比呈现下行的走势。”王天凯说。
尽管部分纺织行业的运行指标增速低于去年,但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朱宏任认为这仍处于合理区间。
“2014年1~10月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同比增加7%,纺织品服装出口同比增长6.4%,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9.6%,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4.9%。”
朱宏任分析说,随着就业的持续增加,居民、企业和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社会对服装的需求依然旺盛,纺织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将进一步体现和发挥,这是纺织行业克服压力、加强创新、调整结构的成果,也是从数量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增长积极转变的重要体现。
但他也指出,随着成本持续上涨,环境约束加剧,我国工业传统竞争优势在逐步减弱,原有经济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必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掌握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主动。
“基础研究相对薄弱、产业创新缺少基础支撑、行业缺少具有引领作用的若干创新主体、产业协同创新体系的作用发挥未能达到预期效果、科技经济结合的瓶颈急需突破等问题,是目前行业转型所面临的主要难点。”王天凯指出要解决这些难题,必须重点把握六个方面:
一是突出重点领域,强化科技创新的核心作用;二是紧密围绕市场,增强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三是完善体制机制建设,有效整合纺织行业创新资源、提升创新效率;四是优化创新环境,充分发挥中小微型企业作用;五是集聚人才力量,强化创新服务;六是扩大对外开放优化创新资源配置。
朱宏任则认为,在把握科技创新的主攻方向上,要跟踪全球纺织科技发展方向努力赶超,力争缩小关键领域差距形成比较优势。同时,集聚和培养多层次创新人才,并健全机制实现从独立创新向协同创新转变,通过积极加强合作融入国际创新网络。
10.6%增长的市场
虽然纺织行业当前发展仍面临诸多压力,创新任务十分艰巨,但随着我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调整,特别是最终消费扩大,城镇化发展加快,也为纺织行业创新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市场动力。
“2014年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前三季度我国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已达48.5%,同比提高2.7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3.6个百分点,超过投资对经济贡献率0.5个百分点。”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瑞哲说。
国家统计局数据亦显示,2014年1~10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13118亿元,同比增长12%。其中,服装鞋帽、针纺织品零售总额9835亿元,同比增长10.6%。
“尽管目前产业增幅在逐年回落,基数在逐步扩大,但在国际形势整体低迷之下,我们还能在哪里找到依然有10.6%增长的市场?”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陈大鹏说。
美国棉花公司在2013年12月对全球主要经济体做消费调查时曾预测,中国市场消费将接近美国。但时隔一年之后,他们再调查时发现中国的市场潜力变得更大。
“根据最新调查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服装消费市场;到2023年,中国服装消费支出总额将达到4700亿美元,几乎是美国的1.3倍。”美国棉花公司亚洲供应链营销部门高级经理林蓓说。
来自麦肯锡的报告也指出,未来十年,中国城市居民构成将发生重大变化,中等以上收入的上中产阶层比例将从现在的14%增长到十年后的54%,成为中国市场最重要的消费群体。同时,目前只占13%的上中产阶层人士二三线城市居住比例将在十年后提升到40%。
而基于对未来数年中国服装市场的预判,国际服装品牌零售商们也在加速对中国市场的拓展,尤其是二三线城市。林蓓介绍说,“像UNIQLO计划新开100家门店,ZARA每年也将有80到100家新店开业,沃尔玛则计划在2016年新开110家门店。”
来自瑞士的全球最大化学纤维生产商欧瑞康也非常关注中国市场结构的变化。在欧瑞康化学纤维事业板块中国区总裁容东生看来,无论是中国的城镇化发展,还是中产阶级的壮大都会带来许多不同的需求,“这些对我们而言,就是市场增长的机会。”
“作为基础性消费品产业,中国服装消费受经济波动的影响其实并没有那么大。”陈大鹏分析认为,当下企业更多应考量该以何种创新思路来适应新形势下的市场结构及消费需求与方式的改变。
“由于转变发展方式起步较早、市场化程度较高,多年来纺织行业其实—直是在不断创新发展之中。谈起创新理念,很多企业家都有非常多的思路。但是客观来看,在产业的快速发展之时,许多流于表面的形式化创新可能恰好导致如今一些问题的出现。”
在2014年11月的一次中法服装企业家交流中,法国企业家简单质朴的经验介绍令陈大鹏印象深刻。“通篇下来很务实,基本没有什么大道理,更没有听到‘创新’这个词。像世界顶级奢侈品牌爱马仕总裁谈的就是家族多年传承下来的工匠精神,如何像对待艺术品一样雕琢产品,追求高品质。”
在他看来,真正具有持续创新力的企业和品牌,并不会把创新作为一个口号而是会作为企业文化,企业每一步的发展和提高都依托基于消费者、基于市场的创新力量。企业要获得发展,核心还是要从产业的本质及属性的角度来看待创新和务实创新。
“只有当我们将创新落实到每一个企业、每一环节,小企业做好专业,大企业发挥好平台作用,大家各自做好品牌的本质,为消费者提供性价比最好的产品和服务上,创新才会真正成为我们下一个发展的动力。”陈大鹏说。
优势再造路径
“事实上,今天中国社会的新常态更多意味着今后中国经济增速将由高速向中高速转换,产业结构将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换,增长动力将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在解读新常态时,孙瑞哲认为,虽然目前大家都把新常态理解为经济发展速度的放缓,但一个“缓”字并不能概括整个新常态的全貌,其可细分为缓中有快、缓中有变、缓中有难、缓中有为。
具体来说就是新常态不仅仅是经济增速的放缓。更重要的是打开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时间窗口,目前行业在产品结构、区域结构和市场结构层面的调整和转型正在加快。
虽然经济增速的换挡、劳动年龄人口的下降、全球贸易格局及国际采购格局的变化给行业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但我国消费市场的潜力巨大,而且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跨界融合进入加速期,这又为我国纺织产业的升级提供了新的机遇。
谈及近年来大家普遍关注的纺织行业工业增加值持续回落问题,孙瑞哲表示,“在41个工业大类中,纺织行业的利润水平并不是最低,从整体实现来看,它其实处在中高位。究其原因,棉花和电商是两大‘罪魁祸首’。”
众所周知,纺织行业在组织生产时需要预留一定的备货时间,但这样一来,当棉花原料价格持续下行,原本在相对高价时购进的成本就无法释放,这势必会影响到企业的整体效益。
电商方面,近年来服装和家纺电商销售成绩斐然。2014年上半年,服装家纺产品电商成交额累计增长39.2%,高于商业同期6.4个百分点,服装和家纺网上销售份额已超20%,并且这一比例还将进一步提升。
“乍看上去网络经济好像给全社会带来一种新的消费希望,但也要看到其残酷性。对于线下非常强大的品牌诸如优衣库来说,它起到的是一种比较正向的推进作用,而对于大多数纺织服装企业来说,这更多是一种生态性的破坏,譬如信誉问题、价格挤压等伤害,目前尚且无法用准确数字衡量。”
孙瑞哲还特别指出,近年来纺织服装产业向低成本地区转移的情况,如今也在国际采购格局中慢慢发生改变。“目前的国际采购已不仅是追逐成本的低廉,它还要寻求贸易的稳定性。因此,凭借中国的产业配套优势及长期稳定的政局环境,今后10到20年之内,中国仍然是他们采购的首选之地。”
在他看来,面对困境有所作为,是中国纺织工业的责任担当,纺织工业在中国国民经济和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依然稳固。
那么,该如何重塑与再造产业新竞争优势?孙瑞哲认为其中的关键在于要增强和提升以材料智能为突破的创新力、以时尚导向为目标的消费力、以环境倒逼为动力的责任力、以社会青睐为基础的凝聚力,并着力实现技术、模式及思维三个维度的创新。
首先,在技术创新上,企业网络化、生产智能化、营销数字化、路径多样化等将是未来主要的创新模式:其次,在模式创新上,大规模定制已走在企业竞争的新前沿,正在颠覆需求与供给两个关键要素;第三,在思维创新上,纺织企业要积极转向软性制造,完成从制造业向制造服务业的转型,推动我国向纺织制造服务业强国转变。此外,工业资本化和工业绿色化也应深度融入企业的思维创新中。
“分析当下的行业发展,其实可以用度、量、衡三个字来阐释:度,是指产业发展要上升到战略新兴产业的高度,下一步要促进产业集中;量,是指两个质量,一是要回归产品质量,二是关注产业发展的质量;衡,是指围绕当前劳动力素质需要提升的情况下,如何就量大面广的需求保持平衡。”在孙瑞哲看来,在趋缓的年代要保持镇定,在贪婪的时代要保持理性,在恐惧的时代要保持勇气,在怀疑的时代要依然保持信仰,只有这样强国之梦就一定能实现。
相关热词搜索: 再造 发现上一篇:劳动者的尊严何时到来
下一篇:透视北京流通产业转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