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源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

| 浏览次数:

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新疆南部,是世界第二大沙漠,被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称为“死亡之海”。在进入塔克拉玛干沙漠前,赫氏曾云:“从没有哪个白人的脚触到大地的这部分,到处我都是头一份。”

1897年,斯文赫定从新疆麦盖提冒险出发,还没有走到和田河就已经水尽粮绝。探险队全军覆灭,仅剩下他和一名助手狼狈地爬到和田河干涸的河道。绝望中的斯文赫定无意中听到水鸟拍打翅膀的声音,这才让他没有错过一个小水塘,侥幸生还。

步斯文赫定后尘,20世纪纪初另一位著名的外籍探险家雷德尔斯坦因由北向南从库车抄“近路”来到因为深入塔克拉玛干而断流的克里雅河。另外,斯坦因还从麻扎塔格穿过塔克拉玛干向西北走到巴楚。即使作为一个老牌探险家,斯坦因也承认,穿越沙漠是非常艰难的,也是非常危险的。

日本和尚橘瑞超来新疆搜集佛经,从若羌向北穿越塔克拉玛干前往轮台,路上也因携带化水的冰块喝完差点缺水而死,幸亏及时赶到塔里木河才活下来。

东西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困难与其它沙漠最大的不同,并不仅仅是因为辽阔而导致的补给问题,而是塔克拉玛干的沙子非常松软,或者说沙漠并不是纯正的沙子而是沙土,即使按照风向判断出迎风面和背风坡,复杂的沙质也让人难以判断出是否可以通过。沙漠行车最基本的就是车“越轻越好”,然而超长距离行驶,大量的备用油、补给、装备、工具都要靠自己解决。

在过去多年时间里,我多次了解并探索积累其间的经验,2005年5月,曾南北方向沿和田河穿越,对塔克拉玛干沙漠做了初次尝试,2006年骑车深入沙漠腹地克里雅,随后中国环塔拉力赛期间作为比赛赛段穿越过2次,对沙漠的了解进一步深入.

但东西方向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从没有过先例,没有任何可供参考的经验,近几年不断有越野车队尝试挑战,但全部失败告终。

塔克拉玛干南北直线跨度为1000多公里,巨大的沙梁高达数百米,线路长,给养困难,沙海的艰险都足以使探险面临极大的困难。制定穿越计划,车辆、后援、资金等问题,这些都需要有雄厚的经济为基础,充足的后援是决定穿越成功有力保障。

选用国产还是进口车穿越,这都是要实际考虑,国产越野摩托车,价格低,性能一般,进口越野摩托车,价格高,性能好。作为中国人,从个人情感上我偏向于国产车,毕竟这是首次东西穿越,我希望在中国的版图上把国产车的印记留下。但是,这样选择冒的风险实在太大,稍有差错,面临的将是死亡与失败。穿越预算最少需要4万元人民币,在无赞助的情况下,只有自己解囊。多年来的探险活动耗费巨大,倍感拮据,手头只有比赛的奖金与一些稿费。

2013年,第一次尝试

春季气温不高,沙尘天气较少,是穿越沙漠的最好的季节,GPS、通讯器材朋友答应给提供,卫星电话、后援车辆自己掏钱雇,时间定为15天左右。

“万事具备,只欠东风”,市场上国产越野一车难求,功率强,油箱大、巡航长,满足这样要求的越野摩托几乎没有,一切都需要去改装。多年来的探险经验告诉我,穿越这样长距离沙漠困难很大,不同于以往探险,无后援、无补给,中途一旦遭遇突发情况,茫茫瀚海绝对无法自救。

众多车友得知我将穿越的消息,纷纷打电话、发短信问候鼓劲,各地网友在网络上大力宣传,我的勇气被这些激情所感染鼓舞着。接近塔克拉玛干沙漠东缘,在新疆有绿洲的地方就有兵团,如今兵团已成“绿洲”的象征,32团、34团、36团依次驻扎在大漠上,一条条平整的农田,一行行整齐的胡杨,那成片的绿洲代表着一种兵团人奋进开拓的精神。

成功在行动中渐渐接近目标。一切就绪,7号下午宿营点打算安排在阿尔干胡杨林内,同伴去保护站与负责人讲明情况,站内住有一对夫妇,带着一位活波可爱2岁的小女孩,在电话请示领导批示后,空出一房间欣然邀请我们站内入住,站内使用的是太阳能发电设备,艾力是一位70后的维吾尔族青年,当兵复员来此工作,从言行上可以看出他兢兢业业的认真工作态度。远离都市坚守职责的敬业精神让人们看到了希望。拿出携带的一些糖果分给了小姑娘,晚饭女主人做的面食拉条子拌面,我们吃的很香。夜晚一派寂静,大家一起品茶聊的兴起,艾力说,当年新疆独裁盛世财逃离时,曾将1.5吨黄金藏在这里三棵胡杨树下,解放后还专门寻找过几次,至今毫无音讯。这样的传说,更给此地凭添了几许神秘的色彩。

朋友把为此次活动从克拉玛依捐助来的几包衣物给了艾力,委托他分给当地牧人。

大漠沙天山月,戈壁雪高原风,孕育了胡杨,也锤炼出胡杨一样坚韧性格的人们。车尔臣河、塔里木河在这里相交汇,繁衍生长着大片的胡杨林,阿尔干位于两河间,塔克拉玛干沙漠东缘中端,距沙漠腹地塔中直线400余公里,村落位于胡杨林深处,村名以放牧为生,20于户人家散落在茂密的胡杨林内,由于两河上游的过渡开发拦河筑堤,使下游原本水草丰盈的泽地渐渐枯竭,河流在这里流尽了最后一滴眼泪……可喜的是,,当地政府已经意识到自然环境退化的严重性,在阿尔干成立了胡杨林自然保护站,有护林员负责管理保护这片胡杨林,沙进林退,林进沙退,已有一支专门的植树造林队伍。

在乌鲁木齐委托朋友把卫星电话租上,谈定每日租金为150元,在电脑中将塔克拉玛干沙漠卫星地图调出设计好线路,并用彩色像纸打印出来,穿越方案如下:东西方向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东面阿尔干为起点,叶城为收车点,途经塔中、克里雅乡、阿合公路,活动分三部分完成穿越,一段,阿尔干到塔中,二段,塔中到阿合公路。三段,阿合公路至叶城结束穿越。

直线距离约1000公里,时间为8天。皮卡作为后援拉着补给沿沙漠边缘218、315、314国道跟随,在阶段穿越后接应。救援方案如下,如穿越沙漠腹地中途遇到故障,卫星电话向外界报方位,等待救助,如救援失败,只有采取自救,弃车徒步向南接近车尔臣河,直线80公里的距离,按我的体力与耐力最快也需要4天时间,这也是我体能在沙漠里徒步所达到承受的极限。

为了更多了解沙漠里面的情况,我驱车赶往若羌县,与一位网民叫“若羌麦子”的车友碰头,“若羌麦子”是一位回族小伙,对越野情有独钟,2月份曾与北京一车队穿越过,对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地形、环境、气候、路况都十分熟悉,并留下详细的GPS线路图,他把这些资料毫无保留地给予了我,计划6号若羌出发,离开县城不久,行驶2600公里的后援车突突起来,断断续续熄火,与乌鲁木齐郑州日产经销商联系,是柴滤出现故障,给“若羌麦子”讲明现状,他开车将配件工具送来,两个小时后,配件送到,好事多磨,下车不小心将车门关上,车钥匙锁在车内,只好请远在70公里外的维修工前来救急。车修好已是下午时分,赶到阿尔干宿营。

3月7号清晨,清凉的微风掠过脸颊,全车携带水15升、食物4公斤、油料25升、帐篷等装备足足有60公斤,卫星电话、GPS一一陪备,临行前我与同伴相互拥抱、祝福,两人的眼睛都有些湿润。分别后将独自面临发生的困难。我不知道这种冒险的精神对我究竟意味着什么?

后期资金原本答应赞助的几家公司在看完穿越策划后,考虑危险性太大,最终未果。后续资金断裂。成功与失败是相互并存的,无论前行的道路上会有怎样的不测,我毅然义无返顾冲向塔克拉玛干沙漠,投身于我无限热爱的探险事业中……

10公里后胡杨林渐渐消失,寻找平缓的沙地加速前行,在接近坡顶处陷入松软的沙中,卸下驮的装备,将车掉转方向下到沙坡底,又一次加速冲向沙山,去掉负重,车轻松了许多,盘旋爬上沙山顶,停好车,走下去背装备,在经历两次折腾后把装备重新捆绑在车上,极目望去,巨大沙山此起彼伏,连绵不断,迎风面沙丘坡很陡,一旦车下去再想上来几乎不可能,此刻,60多公斤的装备成为我最大的包袱。如果这样前行,行车速度,穿越时间都将受到影响,做出这样的决定,折返营地,将所携带的物品做出精简,轻装上阵,拿出卫星电话与后援说明情况。回到营地,只带3天的水、粮、油料一顶帐篷,精简后的装备在25公斤左右,轻车上阵,果然轻松了许多,速度大大提高。

超过1000多公里的沙漠操长行程,无时无刻不在考验探险者的耐力、经验、体力、技术、耐力与意志。巨大的沙山呈南北走向,两沙山之间常出现一块平整的谷地,茫茫沙海沙浪连绵起伏,摩托车如一叶小舟般随波漂浮,沙漠如暴风下的大海翻腾起咆哮怒吼着,突然间静止不动,掀起的波浪在这一刻凝固成永恒。那一刻,我脑海里浮现出的词语,除了黄沙还是黄沙……

约4个小时后向西进入沙漠50多公里处,沿途看到几条向西行驶的越野车辙,这是3月北京的一支穿越车队留下的,从沙漠上行驶痕迹、选择的路线上看,他们已具备很好的沙漠行驶经验。检查油耗,2.25升的饮料瓶全部加完,也就是说,250越野摩托车在初进沙漠的耗油量百公里将接近6升,所携带的油料全部25升,直线400多公里的沙漠,如果中途不差错,也许勉强能够,此刻车再多驮一点物品都是困难,给养成为一个最大的难题。

要么前?要么退?这两种矛盾在思想中激烈斗争着……精简后的水只够3天,如果碰到意外,只能坐以待毙,最快的救援进入此地,也需5天的时间,我带的水、粮无论无何也坚持不到那时候。…

理智再三考虑,最终选择退回去,选用大排量的越野车来第二次穿越。

2014年,第二次穿越

2014年3月,第二次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行动再次拉开序幕,户外品牌凯乐石为本次穿越活动提供一套上好的装备,我的3位好友驾车跟随后援一切准备就绪,穿越车辆是我去年环塔比赛购买的雅马哈WR450,动力强劲,车身轻巧、超控方便。改装后适合于穿越探险,随后日夜兼程赶到穿越起点阿尔干。

依旧是干枯的胡杨,依旧是冰封的河面,沙漠依旧无言的注视着我。所携带的装备如下:机油一桶、2带500克压缩干粮、燃油25升、饮用水10升、卫星电话一部、松下L15相机一部、帐篷、睡袋等,全部装备约40公斤。此时的南疆气温渐渐升高,白天正午气温可达零上7°C左右。摩托车的后胎选用的是沙漠专用外胎,模样奇特,可在沙漠里很实用。

3月1日上午11时16分,我又一次义无反顾投入茫茫大漠之中。沙丘的模样与去年几乎没有什么变化,胡杨林中那条羊肠小道被大车碾压的蓬松酥软,车在其间行走好似松软的海面一般,20多公分厚的土层,车行过后身后扬起浓浓的灰尘,飘荡在空中,久久不散。不一会,我的全身覆盖一层白土,颠簸的行程,不时要停车检查行李,出去约10余公里,突然发现有水漏出,不敢有一丝怠慢,赶忙掉头返回起点,同伴看我返回,赶忙围过来问我发生什么事,打开行李,细细检查,原来是盛水的塑料壶水嘴密封不严,一经颠簸,水就流了出来,排除故障,原路返回。

巨大的沙丘呈南北走向,在东南风长期作用下,形成东面平缓,西坡陡峭,总体宽约1公里,长约十几公里,沙丘间形成一块平整的谷地,宽约3公里左右,生长有胡杨、芦苇及一些低矮的灌木丛,那些干枯的胡杨躯干可以看出人类生活过的痕迹,遗留的房屋椽梁证明着这一切。眼前一亮,一只跳跃的羚羊飞跃而过,给孤寂的旅行增添许快乐,一道接一道的沙梁好像永远也没有尽头。即便车的性能强悍,我也不敢有丝毫的大意,挂上一档缓缓前行,以每小时10公里的速度在巨大的沙丘间上下起伏,即便如此,摩托车还是不时陷入松软的沙土中。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砂质与新疆其他沙漠有着明显的区别,颗粒细小,灰黄呈粉末状,沙粒微小,常常车陷几十公分深,挖出来很是费事。沙漠的色彩一样,表面上看不出任何陷车的迹象,稍不留神,就掉入沉沉的沙窝之中,这简直就是魔鬼走的路。

站在高处,广袤的寂静,沙丘无穷无尽、排山倒海般激烈而壮阔,连绵起伏一直延伸到天际尽头……摩托车在起伏的沙丘中漂浮,像喝醉酒了一般,跌跌撞撞、随时都有被湮没的可能。陡峭的西坡着实让我吃了不少苦头,急速冲沙包时加大油门,突然眼前出现一个高达百米的下坡,令人防不胜防,来不及减速中连车带人就这样被抛向下方,往往是人在前翻滚、车在后翻滚,还好是松软的沙地,人与车都无大碍,经过几番锻炼后,我逐渐掌握住骑行的规律。后轮扬起的尘土不一会就将摩托车滤清器糊的严严实实,在空滤的底部是一层一公分厚的细小泥沙,十公里左右就要停下来更换滤芯,在这里即便是450这样大排量的摩托车也只能是一档大油门行驶,发动机水温急速升高,咕咕直响,30多公里走了4个多小时。

沙梁巨大,迎风面往往是百米高陡峭的沙坡,有去无回的下坡路,就这样我被世界搁置在一个茫茫沙海之中。生与死相互对抗,在我脑海里久久盘踞,久久挣扎,欲罢不能。只有身临其境才能领悟与意会。看起来平整的沙面,没有任何变化,纱织变得十分诡异,两者变化仅在一步之遥,陷车、挖车、骑行这三位“兄弟”轮番上阵与我较劲。油耗量极大,骑行70公里后,我仔细计算油量,出发至此共用去16升燃油,如果照此就,百公里最少需要22升燃油,我所携带的40升燃油,最多可以向前180公里,阿尔干至塔中直线距离是420公里,我需带100升油料才能穿越完全程,100升油料,在沙漠中摩托车是无法携带的,只有沿途百公里设补给站才是最可行的方法。拿出卫星电话把境况告知后援队伍。留够返程的燃料,我决定返回,把剩下的油料及水挖坑埋在沙土中,用GPS记下方位点,车身轻了许多,而迎风面陡峭的沙坡却很难冲上去,不得不寻找沙丘之间低矮处盘旋而上,夜里十一点才返回营地。同伴们期盼归来的目光让我感动不已,驱车连夜赶回若羌县。

第一阶段420公里沙漠,沿途需建立3个补给点,平均140公里为一站,需要油料、水等。这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与时间去实施,又一个棘手的难题又摆在面前。

沿着315国道继续西行前往且末,途径每个县城的出入口,武装警察荷枪实弹,戒备森严,细细盘查。就连车上携带的油桶都属于违禁品,不准携带。在沙漠中建3个补给点,最少需要3—7天时间。而时间要过了3月10号左右,南疆每年的沙尘暴即将来临。穿越的时间不能再拖下去,鉴于南疆各种局势,先搁置第一段,不得以而放弃,我内心很是难过。2号晚抵达沙漠南缘的民丰县休整。

走进沙漠腹地

3月3日清晨,沿沙漠公路向北行驶176公里停车,由北向西开始第二段的穿越,这里距沙漠腹地的达里亚布依乡直线距离98公里,携带15升燃油可以完成穿越,塔克拉玛干的清晨,气温零下4°C,凛冽的西北风呼呼刮着。我将最大限度减少摩托车携带的物品,油料、食品、睡袋、简单的维修公具,这样的好处是,载重少,穿越起来比较轻巧,便于骑行。我将帐篷等一些物资精简,全部给养控制在30公斤内。

10时20分告别同伴,一头扎进茫茫沙海中,这是一片无人涉足之地,我庆幸自己有机会走进它的怀抱。沙漠腹地的沙丘依然巨大,在天地间没有边际,四周的景色千篇一律,我总期望在翻越下一个沙山时,山后有让我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现。即便是几根胡杨枝干,也令我兴奋不已。

世界的沙漠不尽相同,有的绵延高大,有的则是舒缓平整,仿佛沙漠都带有自己的个性。经过第一段的沙漠适应,我渐渐摸索出沙地骑行的经验,小心翼翼向前行驶,在沙丘间寻找合适的道路前进,沙尘暴初见端倪,沙尘的气息迎面扑来。随风扬起的沙粒无孔不入。即便有GPS导航,在这天地一色的地方,你任然无法准确辨别方向,你要随着沙丘的方向上下左右移动,不细细判断前方状况,一会功夫会被沙海迷失的晕头转向,不知所措。沙漠在这里依然有着自己的规律,约5公里左右就会有一道巨大的沙丘,这一道道沙漠竖起的屏障,成为前行的最大障碍,前行12公里后,一片南北走向约4—5公里宽,横七竖八胡杨干枯烦人躯干挺立于漫漫黄沙之中,地理上分析,这曾今是尼雅河的下游,尽管流入沙漠腹地,依然有着茂盛的胡杨林,可见3000年前这里是一派水草树木葱郁之地。著名的尼雅遗址,就在上游100多公里处,然时光变迁,成了如今这般景象。

我渐渐摸透沙漠的规律,骑行速度明显提高,上坡走沙脊,下坡走平坦缓坡。遇到巨大的沙丘,选择一处低矮处通过,路线呈S型穿越,面对上百米高的巨大沙山,450这样排量的摩托车在这里倍感吃力。多年来我几乎走遍全国其它的沙漠,而塔克拉玛干沙漠与其它沙漠有着明显的不同,沙质较细,粉尘较多,气候过于干旱,沙土蓬松,腹地几乎看不到任何植物与生物。

我试图用呐喊声来驱赶这寂静,随即便被吞噬,坦坦荡荡的世界,风好像从来没有离去,3级左右的微风掀起一阵阵尘埃。这里没有参照物,每行驶5公里,都需要停下车来,重新搜索调整行进路径。在单调毫无色彩的沙漠里行驶,长时间目光面对一种色彩,很容易形成沙盲,视线一片苍茫,你根本无法辨别沙丘的高低,沉陷往往是在事先毫无征兆蓦然出现,稍不留意,判段不好地形,车轮就会深深陷入沉沉的沙漠中,有时几乎将车轮全部掩埋。这时候就需要停下车来,用双手把车两旁的沙土全部搬走,这可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往往将车挖出来,人也累得精疲力尽、苦不堪言。对付沙盲最好的方法,闭上双眼休息一会,再看看摩托车的颜色,用来改变视线长时间面对的色调。即便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也没有什么能够夺走,我对于自然渴望之情。这里没有路,只有方向,摩托车的轰鸣声回响着,除此之外,一片沉寂,孤独凄凉的感觉悄无声息地占据在心灵。

下午4点,离开出发点47公里,一切都还顺利。拿出卫星电话与后援队伍汇报行进的情况、报平安。晚8时40分,天色渐渐暗淡下来,夕阳下的沙漠温柔恬静,像是风平浪静后的大海,等待晚归的渔船。今日行程86公里,查看GPS,直线距离克里雅河道仅24公里,找了一个背风处,小心翼翼将车支稳妥。检查机油、防冻液、清洗滤清器,车况正常。简单吃了块压缩干粮,打开睡袋,一身疲惫钻了进去,没有开头灯,索性把自己埋藏在黑暗寂静之中。尽管零下6度,直接在冰冷的沙地上,躺在睡袋中,奢侈地享受温暖与舒适,丝毫没有感觉到寒冷。大地陷入沉寂,无论在什么地方,入睡在怎样安逸、舒适安宁之地,都永远不会比今夜塔克拉玛干沙漠中一个睡袋带给我安宁的庇护。

4号清晨8点多,寒冷的北风将我唤醒,睡袋的顶部凝结出一层白白的霜,表面上覆盖厚厚的沙尘。矿泉水被冻成冰疙瘩。凯乐石提供的鹅绒睡袋相当不错,蓬松舒适,整整一夜,没有半点寒冷的感觉。中午11时16分抵达克里雅河东岸。达里雅布依,是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一个名族乡,居民多为维吾尔族,民风朴实。乡长是汉族,这里有乡政府、学校、医疗所。我2006年曾经骑车来过这里,环塔比赛也曾2次把这当做比赛的路段,比较熟悉。在这里补充好油料、饮用水等。再一次细细检修车辆。告诉后援队伍我的具体方位,开始继续下一段的穿越,后援队伍也前往阿合公路下一集结地。这里离阿合公路二阶段穿越结束点仅有80公里,方向偏西南,沙丘逐渐变得低矮起来,最高的也不过10余米高,加之穿越距离短,携带物品不多,穿越变得轻松起来。气温也明显上升,阳光炽热,沙尘暴开始活跃,细小的尘埃随风尾随着,使你无处躲藏,我的双眼几乎快变成“磨砂”的了。像一匹骆驼,我在沙山之间来回穿梭,而这里时不时可以看见一些活着的胡杨,绵长的根系紧扎向沙土层中,形成一个巨大的土包。这里在远古时代一定是一片绿洲。下午8时40分,与后援队成功会合,顺利完成第二阶段穿越。

经过几天长时间的跋涉,体力消耗极大,车与人都需要好好休息调整一下,将车连夜拉回和田市。第三阶段穿越从和田河为起点,叶城方向为终点,直线距离约400公里,其间路线长、补给少,难度不减。

结束

3月6日,沿着阿合公路向北,塔克拉玛干的风在整个冬季都是沉睡着的,只有到了春季,它仿佛积蓄了一冬的力量,气势勃发、无可阻挡之势在大地上狂奔。

和田河床水面宽阔,清澈的水在宽广的河床上奔流,河水绕着崎岖的河岸蜿蜒盘旋,红白相间的麻扎塔格山峰耸立在河的西岸,已是3月,寒冰消融,水底不时可见小鱼游动,天空中一只雄鹰在展翅遨翔,为安静的午后交织出一首颂歌。我小心翼翼寻找着过河的道路,平缓的河水在阳光下闪烁着光芒,水深一尺多。选好道路,突然间车头一沉,马上接近河岸处出现一个一米多深的水潭,连车带人掉了进去,我赶忙跳下车,极力控制车辆将车稳住,不让它倾倒,用力往岸上推,就这样车头搭在岸边,车尾沉入水中,而我全身被冰凉的河水浸透,连忙跳上河岸,脱下衣物,还好相机、卫星电话安然无恙,我无奈地望着水中的摩托车,在这荒无人烟之地,一人该如何将车救出呢?

远处的山脚下有人在走动,看到一线生机,内心一阵狂喜,有希望了,脱下衣服挥舞,一行维吾尔族青年走了过来,看到眼前的情景,二话不说,脱下鞋与衣物,帮我把车从河中拯救出来,我真不知该如何表达对他们的谢意。车辆的空滤、排气管已经灌满了水,将车直立排水,几乎踹了上百脚,总算将缸体内的水排尽,万幸一脚着车。凯乐石的户外服装的确不错,透气、防风,衣物很快晾干。河岸旁一堆篝火熊熊燃烧起来,维吾尔族朋友执意邀请我过去坐坐,一串串红柳枝串成的大块羊肉在红透的木炭上烘烤着,吱吱作响,阵阵烤肉的香味飘荡在空中。一串烤得焦黄散发着诱人香味的烤肉递到我的手中,饥肠辘辘的我毫不客气接过来。

麻扎塔格山横亘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部长约500公里,呈东西走向,如一道巨大的屏障,将塔克拉玛干沙漠分割开,沿山的南面土质坚硬,有一条石油勘探压出的明显车辙,一条巨大与摩托车一样的外胎丢弃在路边。如同上了一条“高速公路”车速可达70迈左右,很是爽快。

在整个穿越中,我渐渐融入其中,学会怎样适应依赖沙漠,对它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起初,这片土地令我生畏害怕,现在反倒变为一种安慰,让我的自由与快乐不停滋长。下午3时20分,看看里程,距离出发点已近117多公里,耗油量飞速般降了下来,行进速度提高不少。温度已达零上7°C。穿越时路线尽量偏西南,这太阳最后一抹金色的光芒撒向苍茫大漠,这一刻,美得让人窒息……在一棵粗壮的胡杨树下安营扎寨,在这里即便是一块压缩干粮,吃起来也倍感香甜。

孤独寂静包围着我,在一个被人遗忘的沙漠里,仰望星辰,等候所有闪烁的的星星渐渐依次落下……

清晨早起,天空灰蒙蒙,沙尘暴的周期即将到来,远处的昆仑山巍峨高耸入云的山峰出现在视线中,一片片绿洲在闪现,我重返人间。7号下午5时27分于皮亚勒玛乡与后援队会合,完成297公里第三阶段的穿越。

从出发到穿越结束,全程4700多公里,穿越沙漠600多公里,历时11天。凯乐石公司给予我精良户外装备的支持,4位后援队员一路给了我极大的信心与鼓舞,成功穿越的背后与他们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相关热词搜索: 塔克拉玛干 穿越 大沙漠

上一篇:愚蠢的抢包贼

下一篇:BIKE之外的一个R

【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