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而语文教学有效性低则是长期困扰人们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从教材、教师、教法三个方面探究了有效性低的原因。并试图从教育评价角度探析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语文教学 有效性 教育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1)06-0091-0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学语文教学情况改善明显,然而,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依然很严峻,语文教学有效性低,有时教师费了很大力气,而学生却不知所云。教育评价是教学活动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其基础与核心是价值判断和价值引领。教育评价具有促进、激励、诊断、调节、管理作用。能否恰当的发挥教育评价功能对教学活动有重要意义。本文试从教育评价角度探析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1 探究有效性低的原因
1.1教材
中学生这个群体,与成人有着明显的不同特点。他们对世界充满了疑问与好奇,单单象牙塔式的教育难以满足其需求。书本与现实生活之间还是存在一定的距离,在语文教材中,绝大多数文章都是“明日黄花”。虽说积淀下来的都是精华,但是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现在九零后的中学生难以切身体会文章作者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所思所感。
若学生对教材内容不能够全面理解,只是像影视作品中摇头晃脑的书生一样,不求甚解的重复着“人之初,性本善……”他们必然也是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学到知识的,教学的有效性自然不高。
1.2教师
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三要素是教师、学生、教材。在谈了学生和教材之后。自然要说说老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尤其是语文教师,担负着教授文化知识和教育学生如何做人的职责。
然而,教师在课堂上联系生活的引导时常不见效果,究其原因是教师联系生活进行教学时偏离了学生的视野与角度,不能够引领学生的思维。只有当教师引出与学习有关而又能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实例时,学生不仅容易理解,还能意识到语文与现实生活联系的紧密性,进而对语文产生更浓厚的兴趣。由此看来,语文课堂教学要增强教学效果,需要走进学生的生活天地。
1.3教法
在原始的课堂教学中,整堂课下来都是教师一个人在讲话,学生处于被动的听的地位。新课改逐步推进之后,学校开始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自主发言、互相探讨学习,由被动的听到主动的参加。教师在一边进行指导。在课堂教学有了巨大进步的同时,现在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3.1教学目标不准确
有效的教学必先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而有效地教学目标的设计首先要求准确和明确。语文教学目标的准确应体现在,定位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而大部分地区没有摆脱“知识中心论”。受传统的应试教育思路影响,在中考高考的威力棒下,以提高成绩和升学率作为教学活动的终极目标。
1.3.2教学过程不生动
虽然新课程改革在推进和发展。校方越来越认识到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意义。然而,在大多数地区,现状是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并不能够很好的融合。当新课程改革与升学率等关乎学校存亡的因素发生矛盾时。学校和教师必然会站在成绩这边,于是新课程改革就浮于形式成了摆设。而新课程预想中的那种师生一起讨论,一起探索,一起学习的场景便不会出现,填鸭式教学、题海战术等方法必将死灰复燃。
1.3.3教学评价不恰当
心理学研究表明,来自学习结果的种种反馈信息,对学习效果有明显的影响。中国大部分学校都会采用最后期末的成绩作为考核学生权威的标准。这种一锤定音式的评价方式不能使学生及时获得反馈,得到反馈时,本学期的课程也已经结束,来不及够进行调整。并且,本身仅仅以成绩对学生进行评价也是不全面的。
2 教育评价的重要意义及其对教学有效性的影响
语文教学评价是语文学科系统的重要构成因素,也是检查教学目标达成程度,从而调整教学活动以增进教学效果的主要手段,可以说教学评价的合理与否直接关乎着整个语文课程实施的成败。
需要指出的是,因为教材教师和学生是教学过程必不可少的三大要素。所以完整的教学评价应该由对教材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以及对学生的评价这三方面构成。下面,我们试从这三个角度进行展开:
2.1对教材的评价
教材是帮助学生掌握文化知识的重要工具,应该实现经典与时代性相结合。正如上文所讲的,语文教材内容偏滞后,不能够引起学生共鸣,导致教学的有效性受到了影响。
目前。许多专家已经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并探索解决方案。前段时间教育改革“把鲁迅的文章请出教材”在社会上闹得沸沸扬扬。笔者认为,鲁迅所处的时代黑暗动荡,鲁迅文章深奥,当代学生难以准确理解和把握。在教材中减少鲁迅文章所占比例,适当加入一些青年人感兴趣的代表国家荣耀的刘翔、姚明,有利于促进青少年国家荣誉感和自豪感的提升。现在社会瞬息万变,是一个信息多元化的时代。随着课改的发展,希望教材也能够与时俱进,学为时而用,为学习生活服务。
2.2对教师的评价
新课改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新课改能否顺利推进,教学有效性能否提高,教师观念的改变起着决定性作用。
长期以来,教师都是以一种居高l临下的决策者自居的。事实上,教改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强调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主体地位,无论是教师还是教材都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所以,教师需要革新观念,从改变对学生的认识、改变对学生的要求、改变课堂环境、改变对学生的态度、改变教育方法、与学生共同成长六个角度对自身进行审视与调整。
2.3对学生的评价
通过教育评价活动。促进学生发展是当前学生评价改革的基本价值追求。发展性评价观应该贯穿于素质教育评价活动的始终。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着眼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关注学生的处境,关注学生的需要,尊重和体现学生的个别差异,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达到最终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基于以上的目标,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摆脱以成绩为唯一衡量标准,代之以综合素质进行考核评价。在语文考核中,可以把笔试作答、情景会话、实际应用等相结合。把最终考核与板块阶段考核结合。针对当前评价的能力单元,采用与之最合适、最相关的评价方法。在每一个教学环节实施后,学生都能够得到及时的考核评估,并获得及时的反馈信息。学生最终成绩的取得,通过分别到达各个阶段的要求来实现。并且。除了学校家庭对学生进行评价以为,要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与反思。这样有利于学生调整学习目标,改变语文学习态度,改进语文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李寅滢,“三好学生”:一项教育社会学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相关热词搜索: 探析 语文教学 有效性 角度 评价上一篇:谈新课改理念下的创新素质教育评价
下一篇:标准分数在学生教育评价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