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酒包装在印刷中占重要地位,笔者携合肥部分印企负责人对安徽特大型酿酒企业文王贡酒集团进行了参观学习,觉得其“三个意识”的经验,值得印企借鉴。
品牌意识
一个好的品牌,从取名开始。如中国首富宗庆后当初选“娃哈哈”作名,是因它简明、扼要、顺口,针对性强。“文王贡酒”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和“安徽省著名商标”,名中饱含文化底蕴也是成因之一。该酒名取自周文王第十子冉季载酿酒献父的历史典故。典故原本在冉季载的封地、现安徽西北部人口大县临泉流传已久,但1958年成立的县酒厂一直未加挖掘使用。唯毕业于无锡轻工学院酿酒专业的刘素敏女士临危受命接任厂长后,才果敢古为今用,推出了“文王贡酒”这一品牌。此举不仅创造了非物质财富、提升了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为日后企业整体更名、改制创造了条件。“文王贡酒”诞生的前后对比说明了什么?说明经营者是否具有品牌意识非常重要。
印刷属来料加工行业,在ISO9000国际质量认证体系中被划为ISO9002门类,即无自己设计产品的行业。这种客观存在,导致印企长期、普遍缺乏品牌意识,有忽略宣传、轻视广告、不懂形象包装等诸多表现,名牌印企寥若晨星。印刷业存在其特性,品牌意识还要不要呢?应当回答“要”,因为这一意识具备三个“有助”功能。
1. 有助客户了解。身处来料加工行业,印刷厂比其他企业更依赖市场支持,而市场支持首先必须建立在被客户了解的基础上。所谓“酒好不怕巷子深”,是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短缺经济时期的经营之道。如今生产力发达、商品充裕、竞争激烈,酒好也怕巷子深。打出品牌,就容易让客户喜闻乐见,乃至耳熟能详。安徽新华印刷股份有限公司以“安徽新华”为品牌,定期在国内广交会、上海印刷周和香港、法兰克福、伯明翰、莫斯科等印展、书展上展示本企印刷精品,斩获颇丰。
2. 有助参与竞争。印刷是国家完全放开、直接交给市场运作的行业。由于市场准入资质降低和产能不断增强,印刷业的竞争日趋加剧。品牌是企业显著标志,可集中反映本厂的内涵,与设备、管理、价格、服务等要素共同构成为印企的核心竞争力。安徽蒙城县是簿本印制集中地,但仅三友纸品公司总经理赵武推出了“青竹林”品牌,结果这种簿本的销路就比别家快而广。
3. 有助接轨国际。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已经到来,印刷业与国际市场接轨已成必然。国际市场经历品牌的时间更早,对品牌的认可度更高。中国企业无论是承接海外订单还是走出国门办厂,都需要有一个良好品牌以作门面。过去叫“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现在是“市场未开,品牌先立”。新时代印刷有限公司原本是安徽新华印刷股份有限公司于俄罗斯奥廖尔州投资办厂时所起之名,后在俄印刷界逐步叫响。安徽出版集团借壳上市时,其股份公司取名“时代出版传媒”,目标定为“打造跨国出版集团”,两个“时代”名字同为一意,即借品牌之力,跨入国际市场。
质量意识
文王贡酒投放市场后,深受消费者青睐。至我等一行参观学习时,产品年销售额已突破8亿元,实现利税2亿元,公司成为当地两大经济支柱之一。何以如此?选料讲究、做工扎实、自家酿造是根本成因。其中,自家酿造尤为突出。与某些酒企买酒勾兑、添水加剂等酒德丧失行为相反,文王人坚持按传统工艺,高温制、发酵蒸馏、独自酿造,真正体现了“千年酒池万年糟”的中国酿酒风格。直到现在,每出一缸“专家”级酒,国家级评酒师刘素敏都要亲自品评,决定是否通过。临泉的黄牛也因吃了文王酒糟,长得膘肥体壮,肉质鲜嫩,畅销各地,堪称临泉一个经济亮点。这些事实说明了什么?说明文王人的质量意识,像文王贡酒的香味那样浓郁。
酿酒需要质量,与酿酒配套的印刷企业更需要保证质量,否则酒包装订单怎能拿来?对印刷业经营者而言,质量意识应当如影随形、保持常态。“质量”二字在印刷厂的车间或墙壁上并不鲜见,可为什么质量缺陷在一些厂里也不鲜见呢?关键是把质量当口号,质量意识不到位。质量意识,说空不空。它既是思想境界也是行为规范,既要进行说教也要付诸实践。通俗地说,质量意识的意思可用“三个一”加以概括。
1.“一根弦”。行动受思想支配,质量意识要成为思想上的一根绷紧的弦。特别当质量形势喜人时,这根弦依然不能松懈,严防“大意失荆州”。
2. “一群人”。质量不是企业法人代表一个人的事,而是领导、骨干、员工一群人的事。大家都关心和重视质量,后道工序为前道工序把关,质量才有希望。
3. “一把抓”。质量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哪种因素处理不当都会影响质量。对质量不能只抓一两个方面,所有相关方面都要一把抓,这样质量才能得到全面落实。
改革意识
在刘素敏的力主下,企业更名、改制,退出国有序列,组建文王集团,产销分离、总部迁都合肥、立足省城,苍老的临泉县酒厂获得新生。职工买断、持股,真正可以当家作主、展现自我。目前,与一家中国著名大型企业的合并合作意向已经达成。这一切足以说明以刘素敏为代表的文王人改革意识强烈。
安徽某些印企与文王集团同处改革年代,改革意识却相形见绌。“宁做鸡头、不做凤尾”,难以实现同类企业资产重组、业界联合、做大做强;胸无全局、各自为政、建厂无序,导致分散经营,产业地不能集中;沿用传统套路,满足于粗放式管理,忽略集约型增长;缺少专业分工,热衷“小而全”,低水平重复投资等。
随着网络和数字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经营方式和产业格局面临改革的命运。2012年“光棍节”,全国一天的网购交易额就达100多亿元,证明新的购销方式已显强大活力。今后销售受冲击的,不再仅仅是实体书店等局部卖场,除生鲜食品之外的所有商店都会遭遇网购竞争。大量新事物将会受经济转型驱动应运而生,迅速取代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落后事物。风生水起的民营快递业,使运转多年的邮局运输风光不再。受宠已久的元老牌工具书《新华字典》,因电脑新欢而惨遭冷落。谁都无法想象,这个世界的变化将有多大。
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印刷业不会再继续停留在“复制”(COPY)这个简单的概念上,纯印刷的产品结构也难以长久支撑企业运转。印企必须打破传统观念,树立改革意识,重在把握四点。
1. 学改革文件。党的十八大报告总结改革经验,集中改革智慧,指明我国改革方向,主题就是改革创新。务必深究细研、联系实际、融会贯通。
2. 观改革示范。省内外已有不少印企改革成功,取得经验。到这些企业参观考察,便于增长见识、启迪思路、取长补短。
3. 听改革交流。通过参加论坛、研讨班、报告会多种渠道,能收集到同行改革的大量信息和体会,即使是改革失败的教训,闻则也可诫勉。
4. 做改革尝试。一旦有了改革的想法和认准的目标后,就要像邓小平同志提倡的那样:“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改革成功与否并不重要,勇于实践才难能可贵。不能前怕狼、后怕虎,路永远要靠人去走。
(作者为安徽省印刷协会秘书长)
相关热词搜索: 借鉴 文王 经验上一篇:美国加盟连锁的中国实践
下一篇:史玉柱的前商业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