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纺织博物馆位于苏州河畔、澳门路北侧,馆内通过实物、场景、图文、模型、多媒体等方式,展示了上海地区纺织业的历史发展脉络。气势恢弘的序厅、底蕴厚实的历程馆、时空贯连的撷英馆、互动叠现的科普馆、赏心悦目的专题馆,演绎了上海纺织六千多年的历史和文化。现已成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纺织精神文明建设示范基地,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上海市专题性科普场馆,上海二期课改教育基地,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上海市工业旅游基地,申九“二二斗争”革命纪念地,《小主人报》、《科技报》、《香港文汇报》等报业小记者素质教育基地。
上海纺织博物馆地处拥有130多年动力纺织历史的宝藏之地,这里原先为清代李鸿章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制造局,1931年变身为荣氏申新第九纺织厂。于2009年1月矗立起的这座富有时代气息的上海纺织博物馆,成为上海城市纺织史的文化地标。
走进上海纺织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气势宏伟的广场。印记在上海纺织历程中的1500多家纺织企业名录铺写在广场一块块的方砖上,每走一步就如同踏着上海纺织一路走来的风雨。抬头望去,标志纺织历程的铜雕塑象征着纺织从麻纺到棉纺再到工业化生产的过程,在雕塑下仿佛可以听见机杼和纺锭声。
迈过广场,将走进古朴大气的序厅,充满纺织元素的环境布局将上海纺织的历史浓缩在只有480平方米的大厅内。欢迎路,是一条有约90年历史的上棉十七厂(原裕丰纱厂)细纱车间的老地板,在未作任何处理的地板上,每走一步都会发出沉重的脚步声。四幅一吨重的条屏内夹杂的是麻、丝、棉、毛四种原始的天然纤维,依序展开在展馆一边,这不但展示了纤维的构成,更阐述了纤维的发现、使用过程。而头顶使用节能环保型LED的光导纤维制成的六朵天花组成上海纺织的标识迎接四方游客。两根麻绳包裹的承力柱描绘了织物的三种基本编制结构。形若SHTEX的五幅壁雕则采用了膜结构、玻璃钢、竹节LED光导纤维制作,内容则浓缩展示了上海纺织从古至今的四个时期。
历程馆—累累文物诉历史
踏上节能感应的自动扶梯,就到了二楼的历程馆。历程馆悠悠地讲述着上海纺织发展的四个历史阶段。以古代、近代、现代和当代的史实演绎上海纺织的发展历史,彰显纺织对于形成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历史地位和“母亲工业”、“支柱产业”的作用,展望“科技与时尚”的产业发展前景。展品中最古老的织物,当属西汉时期丝绸之路上的汉服和胡服,虽然穿越历史只剩残片,但两千多年前古人的穿衣细节仍可见一斑。最稀奇的展品,当属战国时期的量器陶量,外表织物纹路细密精巧,在历史上极为罕见。最难寻觅的展品,当属来自金山朱泾的一户寻常人家的老织布机,据说这台清代老织布机五代相传,上海纺织博物馆的专家得知后四顾茅庐,才说服那家后人割爱,让这台清代手工织布机隆重面世。最重的展品——古代踹布石,形似元宝,被称为“元宝石”。此块元代“元宝石”重达350千克,是古代对染色后的织物进行整理用的器具,目的是使布匹更平整、紧薄、有光泽。操作者双手抓着木杠,脚踩元宝石的两端,用力踹压石下的布匹,这道工序叫踹布。
历程馆还展示了旧石器时代晚期已出现的骨针,反映6000年前上海古人生活状态的马家浜文化水井,晚清正三品八团牡丹的便服,各个时期上海纺织的照片、实物以及模拟场景等,由古至今诉说着上海纺织的历史故事。
撷英馆—悠悠历史融进步
连接撷英馆与历程馆的是一座名为“我心可鉴”的雕塑,是由上海极具影响力的雕塑家严友人先生在2003年创作而成的一尊顽强不屈的女体雕塑,是母亲工业形象的浓缩,展现了纺织作为支柱产业的同时所展现出来的奉献精神。
撷英馆撷取了上海各个时代的纺织先贤、劳模、纺织实业家、专家等纺织精英人物;展示有纺织英烈在建立新中国期间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回眸了上海地区难忘的纺织老字号和历史遗存。
撷英馆中最有价值的展品,当属1878年李鸿章筹建上海机器织布局所用的一套进口柚木会议家具,12张方椅围坐一条长桌的开会模式,在当时算得上是引洋务运动之先。西式桌椅的摆放方式再加上桌腿凳脚上的徽派满雕,正是当年欧风东渐时的产物。
展馆内的触摸式资料库中储存了大量纺织专家以及实业家、纺织劳模、烈士等的生平事迹。馆内还汇聚了老字号的国货精品:熨斗、包装纸、商标纸、绣花图、民国时期的衣帽鞋袜等,极富特色。
科普馆—科技创新扬国威
踏上三楼的扶梯,即看到装饰有大纽扣的科普馆外墙,寓意着当今的上海纺织已跨出单纯的制造业,通过对新技术的研究在各行各业间架起了根根纽带。
通过“神奇的纤维足迹”、“缤纷的面料世界”、“完整的工艺链条”、“广泛的应用空间”等板块的展示,在耳闻目睹间让我们不禁赞叹上海纺织的发展成就。一进门一组透明的纤维立方体别出心裁地将各种人造、天然纤维夹杂在了有机玻璃之中,橱窗中陈列着当今相当热门的竹纤维的制造工艺。馆内还就现在消费市场相当流行的珍珠纤维、大豆纤维、牛奶纤维等新型纤维逐一进行了详解。
最昂贵的织造品当属标志中国高密织造成就的300支纯棉,每一平方英寸的织造价格与一两黄金等值。而在军工航天领域具有极高性能的芳风纶打破了美国杜邦公司的全球垄断,成为上海拥有纤维自主知识产权的一大亮点。科普馆内实景模拟了动车组、汽车、家装等场景展现生活处处有纺织,并通过声光电技术陈列了多个互动展示平台。
最好玩的展品,是一块练字者极喜欢的“清水显墨书写布”。看似普通的布,用干净的毛笔蘸上清澈的自来水在布匹上自由书写,立马变成了挥墨的笔迹,待10分钟水分蒸发干时又见最初的那块干净无字的布匹。
最珍贵的展品,当属航天英雄翟志刚穿过的航天训练服,其中有些关键材料就是由上海纺织人自主研制提供的。整套衣服内还带有循环系统,将宇航员经消化后的排泄物转化成为可食物质,反复循环。馆内也新奇地用幻影成像技术展示了真人拍摄等比缩小的从棉花采摘到量体裁衣的整个过程,极为逼真。
专题馆—昆剧戏服现春秋
随着参观的脚步不经意间就走到专题馆的门口,专题馆以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布展手法,首度展示“海派”京昆戏服这一价值连城的梨园奇葩。以后将陆续展出海派旗袍、创意服饰、新型面料、科研成果等与上海纺织相关的专题展项。
馆中最好看的展品,当属“海派”京昆戏服展示中挂出的周信芳、俞振飞等老一代京昆名角穿过的戏服,蟠龙纹蟒不少都用上了真金白银,虽历时经年但依然如新。
一进门后,首先我们看到的是生、旦、净、丑四大脸谱,立体生动的脸谱与文字介绍对京昆舞台上的人物行当做了一一介绍。环顾整馆,看到了一件左右袖管不一样的红色戏服。走进细睹,原来是周信芳饰演文天祥角色时穿的文武袖的戏服,它生动诠释着“海派”这个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十分奇特的文化现象。一路上还看到了松糕鞋的制作过程、标志戏班大小的衣箱、用翠鸟的羽毛配以糯米饭粘制而成的点翠头面以及唱戏的行头等等文物,目不暇接,感受到了那股海派京昆的韵味。看似山穷水尽疑无路,原来是柳暗花明又一馆——小型的京昆戏场挂有“出将”、“入相”的两道门,真实的剧场,配以八仙桌,放置道具戏服的后台细腻还原了旧时人们看戏听戏的场景。
上海纺织博物馆在团队接待中,别出心裁自主开发出菜单参观模式,凡团队预约,均可提供科普讲解、纺织纪录片、3D动画科教影片、爱国主义科教片、《传承与互动》扎染工艺传习、中国结DIY编制、《神奇的纤维》科普讲座、爱国主义宣讲八大菜单,可根据团队的具体情况来制定参观计划。
纺织业在上海植根已久,今天依然是上海的重要产业。大力发展作为地方性专业博物馆,上海纺织博物馆让市民多了一块看“城衣史”的新鲜地,欢迎社会各界人士前来参观,为织就城市文化的经纬图而努力。
相关热词搜索: 经纬 千载 线里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