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针对目前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借鉴美国、瑞士等国的旅游教育经验,提出了学科方向纵深发展、注重“人本教育、职业导向”等中国旅游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新思路,在现实条件下,改善旅游高等教育现状,缓解教育发展的压力及旅游教育与产业发展的冲突。
关键词:旅游高等教育 人才培养 教育定位 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 (2010) 05-151-02
1前言
自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创办第一所旅游人才培养学校以来,我国的旅游高等教育已经建立起一支庞大的人才培养体系。到2008年末,全国共有高等旅游院校及开设旅游系(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所810所,在校生44万人。旅游产业在这三十年间也持续蓬勃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巨大的就业市场。2008年旅游业全年共接待入境游客1.30亿人次,实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408.43亿美元;国内旅游人数17.12亿人次,收入8749.30亿元人民币;中国公民出境人数达到4584.44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1姜勇勇.16万亿元人民币 。巨大的就业市场、蓬勃的产业前景,本应与庞大的旅游人才培养体系一拍即合,但事实却并非如此。旅游高等教育的成果与企业需求持续错位、产业蓬勃发展而人才流失严重、在校生不断增加专业需求量却萎缩。
2中外旅游高等教育对比分析
2.1美国——学科方向纵深发展
美国的旅游教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许多院校拥有该专业的博士点、硕士点。具有代表性的著名大学有康奈尔酒店管理学院(该学院全美排名第一)、密西根州立大学招待业管理学院、希尔顿餐旅管理学院等。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是我国成立最早的培养旅游专业人才的高等学府,曾组织编写了我国第一批旅游高等教育教材,其课程体系设置也为我国大多数旅游院校所借鉴。本文对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和美国部分旅游高校的课程设置中的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比重(表1)进行了比较,很清晰地可以看出,我国旅游教育专业课程比重明显低于美国,而通识课程比重却过大,专业特色不突出。
通识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基础课, 专业课程包括:专业课、专业选修课。
以密执安州立大学自然资源娱乐方向与北京联合大学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进行对比),美国大学专业方向和课程设置各有特色和重点,专业课程能够深入专业方向的各个侧面与层面,从纵深视角构建课程的内容框架,并以此为基点,推动相关知识的深化和系统化。如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公园娱乐与旅游资源系自然资源娱乐方向开设了:自然资源娱乐基础,自然资源娱乐管理应用,国家公园与娱乐土地,环境态度与概念,公园、娱乐和旅游多样化系统野外研究,旅游、公园和娱乐的国际研究,公园解说服务和参观者资讯系统,执法专题,生物与人口,植物生态学,基本地貌和土壤科学,生态资源,渔业和野生动物管理原理,地理资讯系统应用与国家娱乐管理,保护生物学,森林概论,森林水文,自然资源规划与政策,环境问题与公共政策,博物馆研究,博物馆展览,博物馆教育方法,环境教育,地理资讯概论,环境交流,大众媒体入门,出版物设计,美国研究透视,社会林业应用,自然资源经济学与社会科学,社会心理学,农村社会学等课程。反观我国情况,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专业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有:旅游研究的方法与实践,旅游经济、产业与政策,旅游资源与开发、旅游业人力资源管理,旅游市场营销,旅游企业财务分析,旅游企业战略管理,旅行社经营与管理,专业英语阅读,专业英语写作,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旅游地理学,现代酒店管理,会展旅游管理与开发,娱乐业的经营与管理,旅游景区的经营与开发,度假村管理与运营,生态旅游,休闲理论等。课程设置多是由营销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内容外加一点部门知识介绍构成,而涉及到的相关知识又往往蜻蜓点水,学生学了照样不明白、不会做。这些课程的建设,都没有抓住相关领域研究的核心地带,总是不能确立一个特殊而独立的研究领域。只有在一个专业领域纵深研究、深化课程内容,深度开发教材,才能平衡专业设置细致与其专业教学内容浅显的尴尬状态。
2.2瑞士——人本教育、职业导向
瑞士共有30多家酒店管理学校,差不多平均每20万瑞士人就拥有一家酒店管理学校。瑞士的酒店管理学校培养的酒店管理人才遍布世界各地。一百多年来,瑞士的酒店管理学校已为全世界培养了30多万名酒店管理人才。
通过对瑞士与我国旅游教育在教育核心(课程设置、教学体系、培养模式的出发点)、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对比(表2),整理国内学界对于相关领域的认识与观点,得到以下结论:(1)大众教育时代旅游教育只能是面向产业,要贴近、贴近、再贴近产业的现实需求,找准适应自身状况与特点的办学方向和办学定位。在此基础上,走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办学之路;(2)坚守以学生为本位的办学理念,培养学生个性,提高其发展潜能,开发有弹性的、富有活力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3)旅游管理是一个应用型而非学术型、复合型而非单一型的专业,构建以通识教育课程、学科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特色方向教育课程为框架的课程体系。(4)现有条件下提高实践课程比例,细化实践教学内容,开展实践课程设置、实施、质量评价全方位的教学研究。国内大多院校受到已有办学条件限制,能达到瑞士“校店合一”的办学层次的凤毛麟角,但可以在校企合作方面开发新模式,拓展合作内容,如“订单式”培养模式等。
3基于比较看中国旅游高等教育改革
3.1学科方向与课程体系“失衡”
旅游专业还未发展成为一门真正的学科,它使用的概念、理论体系,大多来自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人类学等学科,还没有独立的概念框架和理论体系,因此,许多旅游专业的设置找不到依据和根基,当某一旅游产业需求出现(发展国际旅游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某一旅游研究领域兴起(体育旅游、生态旅游),相应的“专业”也就迫不及待地建立起来。根据对我国旅游高等院校专业设置情况进行的统计,52个旅游院校中就有23个不相同的专业方向,专业方向设置过多、过细,且与旅游人才市场需求严重脱节。普遍存在的专业设置包括旅游电子商务、财务、英语、生态旅游、体育旅游等,单纯从专业名称的字面意义出发,培养目标应该是满足旅游产业某一业态对于从业人才的需求,但这些专业方向的通识课程比重大、内容趋同,专业课程比重小、内容空泛、浅显。课程体系并不能支撑学科方向的设置。学科设置过细,但其课程体系空洞,二者之间并不平衡。
3.2教育定位与产业需求出现“错位”
我国旅游高等教育的成果产出与行业需求持续严重错位。一方面旅游教育长期以来主要定位于为旅游经济与旅游管理行业提供高素质人才,但真正产出的人才却不能适应旅游产业与人才市场的需要,不具备足够的职业知识、职业意识和职业技能。另一方面旅游行业工作辛苦、收入低、学不能用(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所需相去甚远),也导致了大批旅游专业毕业生离开旅游行业。旅游高等教育一定程度上背负了“误人子弟”的罪名。
4小结
旅游高等教育的产生不是传统学科专业教育的繁衍,而是产业的需求在高等教育中的反映,它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满足产业对人才的需求,而不是创建新学科,开拓学术领域。在产业需求映射下的学术研究,应深深扎根于其应用领域,深入开发,使专业研究一方面成为新学科的生长点,一方面成为已有领域进步的源动力。在对比研究的过程中,不难发现世界各国旅游教育都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但通过比较和借鉴,取长补短才是进步之道。本文仅提供一些改善旅游教育发展的思路,基于国情和行业情况,现实可行性分析还需进步探讨。
参考文献:
[1]赵鹏,汤利华.旅游高等教育是什么——从对几个旅游相关概念的再认识看旅游教育中的问题及发展趋势[C].旅游高等教育研究.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9,12-26.
[2]谢彦君.旅游的本质及其认识的方法——从学科自觉的角度看[J].旅游学刊,2010(2):26-31.
[3]刘艳华.透视旅游专业大学生供需错位现象———兼论饭店管理专业本科教学模式改革[J].旅游学刊,2005(S1):121-125.
[4]田里,吕天云.比较视野中的旅游专业教育教学定位[J].旅游科学2008(3):59-64.
[5]戴斌,摆志靖.中国饭店管理本科教育的未来:产业导向、国际化、应用型[J].旅 游学刊,2008(1):10-11.
相关热词搜索: 高等教育 启示 国外 我国 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