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源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跟着楹联读成都

| 浏览次数:

草堂朝圣

对于喜爱中国古典文化的人来说,杜甫草堂之旅无异于一场“朝圣”。

比如,朱德元帅题写的短对“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精练地写出杜甫与草堂的地位。另一位开国元帅叶剑英,则在“杜陵落笔伤豺虎,爱国孤悰薄斗牛”的对联里,致敬杜甫诗中那种“新竹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的爱憎分明的态度。

穿过柴门继续向前,当看见鹤发的老人、带着孩子的父母与朝气蓬勃的学生都围在一副对联前仔细端详时,那一定是顾复初的对联。这位从苏州辗转来到成都一住数十年的清朝士人,因着相似的经历,写出了草堂最著名的一副对联:

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蟠虎卧几诗客。

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

长留天地,月白风清。寥寥八字,草堂精神尽出,杜甫匡世济民的境界和牵挂苍生的悲悯情怀尽出。

凭吊武侯

和杜甫草堂一样,武侯祠也有一条中轴线。沿着这条线走下去,首先来到祭祀刘备的汉昭烈庙。祠堂后面刘备墓前的一幅对联让我深思:

一抔土,尚巍然,问他铜雀荒台,何处寻漳河疑冢?

三足鼎,今安在?剩此石麟古道,令人想汉代官仪。

上联讽刺曹操,曾经显赫一时的铜雀台终究荒颓,漳河边七十二疑冢更是无处找寻。下联赞美刘备,三分天下虽已成云烟,但这里的石麒麟、古墓道,还是会让人想起汉代正统的官制礼仪,这才是中国古代士人更看重的“礼”“义”与“道”——这都代表着“正统”。

穿过昭烈庙,站在台阶上向下望,密密麻麻悬挂的全是对联。但是没有任何一幅对联的知名度,比得上武侯祠主堂门口悬挂的这幅“攻心联”: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这幅对联,是时任四川盐茶使的赵藩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所撰。上联精确点出诸葛治蜀及用兵的精髓——“攻心”,下联则指出,在治理四川的时候,首先需要“审势”,如果不审时度势,那么无论政令宽严,都会出问题。

据说,1958年毛泽东参观武侯祠时,曾在此联前驻足沉思良久,反复玩味联语的微言大义,并把这幅联送给主政四川的官员。之后来到这里的邓小平,也称赞赵藩的联写得好。

体味“孤绝”

若问全国有哪“一幅”对联,历经两个甲子,依然“孤绝”无匹、只有上联没有下联,恐怕很少人会立即说出答案。但在成都,就有这么“一幅”,确切地说是“一条”:

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

从1889年悬挂至今,125年已经过去。在成都的文化地标望江楼,该联的作者登高远眺,触景生情之时、挥毫泼墨之后,这条才情横溢的上联,却再也找不到合适的下联了。或许是因为上联太过精彩与孤绝,到现在,该联的作者是谁,也一直没有定论。2009年,成都面向全球公开征集这幅孤联的下句,但始终没有找到完全匹配其字句、格调与境界的下联。这幅孤联,就像是一声喟叹,一首琴曲,在锦江的曲折环绕里,留下了无穷的回响。

穿行市井

成都市井楹联,多多少少带着一点“玩”的意味。拿饭店来说吧,同样是吃饭的地方,小店门口可以是“韩包子无人不喜,非一般馅美汤鲜,知他怎做?成都味有此方全,直觉得香回口畅,赚我频来”的对联,调皮活泼。大酒楼就可以是“楼可集群英,枕上黄粱容客睡。桥能通万里,江中白波为谁忙”,内藏二典故,文辞典雅。

再比如,同样是茶舍,对联可以洒脱如“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且饮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再拿壶酒来”,也可以意蕴悠长,像鹤鸣茶社的“观今宜鉴古,忆江山变易,辛亥三秋已丑冬。品茗可清心,翰草木繁荣,菊梨百态棠微色。”

在四川省楹联协会会长钱来忠看来,成都乃至四川的楹联如此丰富,与这里的生活条件好、文人名士多、文化底蕴丰富有很大关系。而据学者考证,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的春联就出自成都——公元965年春节前夕,后蜀皇帝孟昶要求群臣在“桃符板”上题写对句,但看过后均不满意,于是提笔写就“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一联。自此,春联撒播海内,延绵至今。

相关热词搜索: 楹联 跟着 读成

【跟着楹联读成都】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