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弘扬民族音乐的根本宗旨在于引导学生了解、学习、热爱祖国的民族音乐文化。”然而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审视当下学校音乐课堂,“弹钢琴学唱歌”的陈旧音乐教学模式依旧根深蒂固,这显然不利于音乐课堂中民族性的落实。教材编写是一条漫长的路,等待适合的民族性教材出炉不是我们回避音乐课堂民族性的借口,笔者在实践中探索并思考:从语言和乐器出发突出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民族性。针对落实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提出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民族音乐学;音乐课堂;民族性;传承发展
一、学校音乐课堂现状
我在学校音乐课堂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一台钢琴、一组多媒体设备,教师用钢琴弹奏所学歌曲,学生跟着琴声和多媒体课件学唱,构成了当下学校音乐课堂中最普遍采用的教学方式。可是,我们这种教学方式和过程能否真的达到我们课程标准所提到的“弘扬民族音乐,热爱祖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在这种教学方式中,学生从最初的音乐学习,就培养了“钢琴的耳朵”;“多媒体的欣赏模式”。即使我们的教材里有民歌、渗透了民族音乐,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只能叫做“模仿”“观赏”而不能做到真正发自内心的“学唱”“欣赏”。由此,钢琴和多媒体奠定了学生们对声音的默认“好听”标准。由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看他们爱听钢琴和多媒体音乐,而听到民歌和传统民族器乐就会觉得“难听”“听不懂”甚至哈哈大笑。
二、重视方言在民歌教学中的使用
以民族音乐学的视角,从民族学人类学的理论出发,首先要弄清楚何为民族性,不能把钢琴弹唱民歌就叫做音乐课堂有民族性。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不同的地理文化不同的风土人情,构成了各种不同的方言语调,《毛诗序》中曰“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由此知音乐由语言而生,不同方言音调在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音乐风格,我们讲民族性,应该首先从语言这个角度出发。
我曾经在课堂上教唱《浏阳河》这首湖南风格的歌曲,在教学设计中,我设计了一个环节:让湖南湘潭的同学用方言来读一下歌词,全体学生一同模仿。设计意图在于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湖南方言的风格特征,进而激发“原汁原味”演唱湖南地方风格歌曲的兴趣,让学生自主感受到祖国音乐文化的丰富多彩。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们听到湘潭话后非常感兴趣,引发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模仿。最后我提取出湘潭话中几个代表性的字音如:路(lou四声)、个(guo四声)、出(qu一声)等运用到歌曲演唱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唱原汁原味的湖南民歌。
三、将民族乐器作为学校音乐课的常设
在河北民歌《回娘家》的欣赏课上,我将二胡带到课堂,在引导学生欣赏时,改变以往教师打开多媒体设备播放,学生被动观看的方式,采用教师边拉二胡边唱歌曲,学生注意力被完全转移到教育者身上,他们不仅专心的聆听着,目光也一刻不离我手中的二胡。最后的一遍,学生们竟然主动跟随我的琴声唱起来“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在实践中对比两种教学效果,是非常显而易见民族乐器加入后的优势的,民歌欣赏中的民族性完全依靠民族乐器的加入做到了:学生在这节课中,不仅欣赏了现场版的民歌民乐,学会了演唱《回娘家》,同时直观体验到了二胡这件民族乐器的音色、演奏方法,可谓是一举多得。这节课民族乐器加入的良好效果引发了我的思考,我开始想到用民族乐器代替钢琴,作为学校音乐课堂中的常设在音乐教学中使用。类比钢琴的特性,如:声音洪亮,音准稳定,可为乐曲配伴奏,音域宽广不受转调限制,是否可以使用民族乐器中的笙、扬琴、古筝来代替其功用?从教学乐器开始改变,从小就培养学生“民族音乐的耳朵“,引起学生对民族乐器的重视和对中华民族自己的文化身心的共鸣,真的要比一味地使用钢琴和多媒体设备要更有利于音乐课堂的民族性渗透。
四、现存问题反思及建议
谢嘉幸先生曾发表论文《让每一个学生都会唱自己家乡的歌》,文中揭示了 一个在学校教育中长期存在,却至今仍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的现象——“许多学生 根本就不会唱自己家乡的歌”。他尖锐地指出“对于这种文化上的缺失,我们的 神经似乎处于一种麻木的状态”。这确实透视出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传 承之间始终存在着脱节、割裂现象,这些现象可以反映出中小学音乐教育存在一 些不足。可是,在四方文化交融的深圳,在这一代小学生中,在我的课堂实践中,不要说是“会唱自己家乡的歌”,就连“会说自己家乡的话”都有很多学生做不到,他们只会听不会讲,那么再下一代呢?长此以往,他们听到家乡的歌和听一首英文歌的感受会不会一样?如果真的到了那一天,没有民族性,我们又是谁?细思极恐,作为一名音乐教育者,我感到害怕。
我考察了北京和深圳不同区的共36家琴行和乐器培训中心,得出了当下民族乐器,除了古筝有一定的市场外,其他乐器均无人问津,甚至根本没有开设如:唢呐、笙、管子、箜篌等乐器的学习。甚至很多家长根本不知道有如此多种类的民族乐器,相比之下钢琴市场火爆至极,很多培训招兵买马,指明钢琴老师有多少要多少。新的恶性循环又开始了:民族乐器专业的毕业生大都面临着转行或者失业,做专职民族乐器教师没有足够的学生维持生存,转行做音乐老师又必须放弃所学多年的专业演奏钢琴。我们就这样失掉了一批又一批的民族音乐传播者。笔者作为其一深有体会。反观钢琴教师的待遇非常,又更有“用武之地”引得更多人争相学习,这样又有更多人传播。
从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变,从方言和民族乐器入手,这些是我们音乐教育者的責任和义务,我们所要做的仅仅是不断的使用它,传承它。在教学效果上,有利于学生学习民族音乐主动性和学习兴趣的激发;在教师个人发展上,有利于音乐教师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在教学目的上,有利于落实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文化意义上,这有利于引起人们重视,进而弥补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的缺失。
相关热词搜索: 民族性 乐器 反思 课堂教学中 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