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本文发现,目前,对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耦合的研究集中体现在产业影响与产业融合方面。尹贻梅、鲁明勇(2009)以张家界旅游创意产业为例,分析了民族地区发展旅游创意产业的对策。鲍洪杰、王生鹏(2010)建立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系统的指标与模型,并以甘肃省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朱江瑞(2011)分析了宁夏文化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对策。吴倩分析了贵州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机制,提出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思路。程晓丽、祝亚雯(2012)分析了安徽省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融合的路径与对策。张海燕、王忠云(2013)分析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驱动因素,构建了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运作模式及其具体实现形式。
学者们都认识到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但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一是现有研究成果缺乏对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之间关系的量化研究。这些研究大多数都以一般性的描述为主,缺乏必要的实证作为支撑。二是对民族地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关注不够。对于民族地区而言,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往往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加强二者的融合发展,对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有鉴于此,本文以耦合理论为指导,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来考察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之间的关系,并以内蒙古为例,对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耦合协调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
民族地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耦合机理分析
(一)耦合的内涵
系统耦合概念来自于物理学,指两个系统或多个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现象。后来这一概念被社会科学所借用,被广泛地应用于经济学、地理学、生态学和管理学等学科中,这为深入量化研究子系统间的关系提供了有利的方法论指导。子系统间通过各自系统的耦合元素对彼此产生影响,其影响程度常用耦合协调度来衡量。耦合协调度是度量系统之间或系统内部要素之间在发展过程中彼此和谐一致的程度,体现了系统由无序走向有序的趋势。
(二)民族地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耦合
对于民族地区而言,独特的文化资源是其发展的重要优势,应围绕文化资源积极发展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关联性强,彼此相互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使得民族地区原住民开始文化觉醒,开始关注自身的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唤醒了原住民的文化意识,认识到了自身文化的价值,开始围绕当地的文化资源开发与旅游有关的文化产品。旅游产业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旅游者了解和认识到了民族地区独特的文化。旅游产业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平台,文化产品可以在这一平台上进行销售,为文化产业开拓了市场。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市场,市场需求规模的大小成为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民族地区通过发展旅游产业,扩大了文化产业的市场需求。旅游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积累了文化产业发展的资本。
文化产业的发展给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文化素材,旅游开发中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文化产业的发展使得民族地区旅游吸引物增多,吸引力增强,特别是一些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极大的增强了民族地区的旅游吸引力。经验告诉我们,旅游产业要成为一个地区的主导产业,必须要走产业融合之路,实施大旅游战略,大融合是旅游产业大发展的最佳路径,特别是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例如,通过创新设计、数字技术和光电技术,一些民族文化舞台剧目成为民族地区重要的旅游吸引物。文化产业的发展使得旅游产业不断与其融合,丰富了民族地区旅游吸引物的类型。文化产业的发展,使得民族地区的文化形象在市场上不断凸显,进而开拓了民族地区的旅游市场。实践表明,文化产业的发展,增强了民族地区的文化形象,扩大了民族地区的文化影响力,也提升了民族地区的旅游形象。
评价指标与研究方法
(一)评价指标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耦合协调的评价指标构建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根据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内涵,分别确立指标;二是根据旅游年鉴与文化文物年鉴的统计口径,以确定数据的可采集性;三是采用相关研究成果中使用频率较高指标;四是对指标进行专家论证,根据专家意见进行进一步的修改。按照上述方法,对指标进行了筛选,最终确立旅游产业系统由旅游产业收入、旅游企业经营效益、旅游产业机构数和旅游从业人员四个一级指标构成。旅游产业收入包括国内旅游收入(亿元)、国际旅游收入(亿美元)。旅游企业经营效益包括旅行社营业收入(亿元)、星级饭店营业收入(亿元)、旅行社劳动生产率(万元/人)和星级饭店劳动生产率(万元/人)。旅游产业机构包括旅行社数量和星级饭店数量。旅游从业人员包括旅行社从业人数和星级饭店从业人数。文化产业系统包括文化产业收入、文化产业经营收入、文化产业机构数和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四个一级指标。文化产业收入包括文化产业增加值(千元)、文化产业总产出(千元)、文化事业费(千元)三个评价指标,文化产业经营收入(千元)包括艺术团体表演收入(千元)、文化业收入(千元)和文化市场经营机构营业收入三个指标。文化产业机构数包括博物馆数(个)、文化机构数(个)、艺术团体数(个)三个指标。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包括艺术团体从业人数(人)和文化市场经营机构从业人数(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评价指标及其权重如见表1所示。
(二)研究方法
根据研究主题,本研究运用熵值权重法来计算评价指标的权重及综合评价得分,然后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来计算耦合协调度的值。
1.熵值权重法。熵值权重法是在综合度量系统各个评价指标提供信息量的基础上计算系统综合得分的数学方法,是一种客观权重法。本研究采用熵值权重法来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研究者主观因素造成的偏差。首先,由于指标存在量纲的不同,需对评价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本研究采用标准化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其次,对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后,计算评价指标的熵值。最后,根据评价指标的熵值,求差异系数来确定指标的权重。计算结果见表1。
2.耦合协调度度模型。借用物理学中的容量耦合系数模型,得到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两个系统或要素相互作用耦合度模型,表示为:
其中,C为两个系统的耦合度,u1和u2分别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两个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耦合度是衡量系统间耦合程度指标之一,但该模型不足之处在于有时很难反映出系统之间整体功效和协同效应,当两个系统的综合水平都很差时候,它们的耦合度很高。单纯依靠藕合函数鉴别可能会产生误导,因此,本文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以期客观反映旅游产业系统与文化产业系统协调发展水平。
其中,D为耦合协调度,C为耦合度,T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反映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两个系统对协调度的贡献,u1、u2分别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α、β为待定系数。根据专家意见,α、β取值为0.5。
为了直观反映耦合协调度的情况,根据D值的不同,来划分协调等级,见表2。
内蒙古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实证分析
(一)内蒙古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概况
内蒙古旅游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旅游产业体系已初步形成,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12年内蒙古实现旅游总收入1128.51亿元,增长26.9%。接待入境旅游人数159.17万人次,增长5.1%;旅游外汇收入7.72亿美元,增长15.1%。国内旅游人数5887.31万人次,增长13.7%;国内旅游收入1080.65亿元,增长27.5%。内蒙古作为我国的少数民族自治区,文化底蕴深厚,特色鲜明。自从2003年以来,内蒙古相继制定了《关于支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文化大区建设纲要》等一系列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措施,打造出草原国际文化节、昭君文化节、红山文化节、乌兰牧骑艺术节等一批知名节庆文化品牌,创建了《鄂尔多斯婚礼》、《圣地古韵》、《一代天骄》和《大漠昭君》等一系列舞台剧目,形成了大盛魁文化产业园区、鄂尔多斯文化产业园区、元上都文化产业园区等一大批文化产业园区。
内蒙古旅游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开拓了文化产业市场,扩大了市场影响力。针对旅游者开发的一些舞台剧目、民族工艺品、文化休闲娱乐产品等,都因为旅游者的青睐,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同时,也唤醒民族文化的开发与保护,内蒙古草原国际文化节、《鄂尔多斯婚礼》、元上都文化产业园区都是文化产品开发的典型代表,内蒙古呼麦、长调民歌都已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内蒙古通过对文化产业的投资,使得一些文化产品具备了旅游要素,增强了旅游吸引力。内蒙古民族歌舞剧院、内蒙古博物院、考古所在海外多个国家进行表演与展出,树立和提升了内蒙古文化与旅游形象。
(二)实证分析
本文以 2002-2011年内蒙古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为研究对象,选取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统计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按照上述方法,分别计算了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综合评价得分,以及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见表3和图1)。
1.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从2002-2011年不断增长,对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进行相关分析,相关系数达到0.903上,这表明内蒙古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存在显著相关性,存在较强的耦合关系。旅游产业的发展水平从2002的0.00928增长到了2011年的0.23571,2003年的旅游产业发展水平与2002年的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基本相当,其值是2002-2011十年中最低的。这主要是2003年受非典疫情的影响,旅游产业发展受到负面影响。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呈现出迂回上升的趋势,从2002年的0.03707增长到2011年的0.35979,但2003年的值为0.02306,是历年中最低的,且与2004与2005年的值基本相同,这说明非典疫情不但影响了旅游产业,也对文化产业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2.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耦合度及偶和协调度分析。2002-2011年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耦合度处于0.4-0.5之间,其中,2002-2003年的耦合度增长最快,达到了18%,处于快速变化阶段,其余年耦合度处于缓慢变化阶段。协调度的值处于0.09-0.4之间,内蒙古2002-2003年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处于极度失调阶段,2004-2006年为严重失调阶段,2007-2009年为中度失调阶段,2010-2011年为轻度失调阶段。这说明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耦合协调度不高,一直没有进入协调阶段。因此,应进一步提升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用旅游产业引领和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用文化产业来保障和支撑旅游产业的发展。
根据内蒙古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一是U1>U2表明文化产业发展滞后,U1=U2表明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同步,U1<U2表明旅游产业发展滞后。2002年、2003年和2011年内蒙古旅游产业的发展水平低于文化产业,说明旅游产业的发展对文化产业带动不明显。其余年份内蒙古旅游产业发展水平高于文化产业,表明文化产业对旅游产业的支撑作用有限。
结论
综上所述,本研究分析了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耦合机理,构建了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耦合评价指标,运用熵值权重法与耦合协调度模型,以内蒙古为研究对象,对内蒙古2002-2011年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耦合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存在着显著相关,两者存在着互动耦合关系,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通过各自系统的要素,对彼此产生影响,要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内蒙古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处于上升趋势,根据统计,内蒙古旅游产业的发展水平从2002年的0.00928提升到了2011年的0.23571,文化产业从2009年的0.03707提升到了2011年的0.35979。内蒙古2002-2003年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耦合度处于快速增长阶段,2004-2011年为缓慢变化阶段。内蒙古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耦合协调度经历了三个阶段:2002-2003年为极度协调阶段,2004-2006为严重失调阶段,2007-2009为中度失调阶段,2010-2011为轻度失调阶段。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耦合协调度不高,还没有进入到协调阶段,因此要大力推动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与融合。
参考文献:
1.尹贻梅,鲁明勇.民族地区旅游业与创意产业耦合发展研究—以张家界为例[J].旅游学刊,2009,24(3)
2.鲍洪杰,王生鹏.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耦合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10,29(8)
3.朱江瑞.宁夏文化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探析[J].宁夏社会科学,2011(6)
4.吴倩.民族地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研究—以贵州省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2(6)
5.程晓丽,祝亚雯.安徽省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12(9)
6.张海燕,王忠云.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运作模式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3(1)
7.内蒙古统计局.内蒙古统计年鉴( 2003-2012) [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2012
8.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统计年鉴( 2003-2012)[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2012
9.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03-2012)[M].国家图书出版社,2003-2012
10.吴跃明,张翼,王勤耕.论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度[J].环境污染与防治,1997,19(1)
11.曾宜富,喻峰.大融合是旅游产业发展的最佳路径[J].江西社会科学,2011(1)
相关热词搜索: 耦合 文化产业 旅游产业 民族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