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源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论扬州盐商的尚儒特质和旅游事业

| 浏览次数:

[摘

要]:清代扬州盐商富甲天下,且具尚儒特质,注重文教,广交名士,对早期的旅游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他们留下的园林宅邸等物质遗产已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而他们改善人居、开发旅游的理念也是非常重要的非物质遗产。我们应继承挖掘扬州盐商的双重遗产,推动扬州旅游业的发展,延续古城历史文脉,促进城市精神与物质的和谐共进。

[关键词]:扬州盐商;贾而好儒;旅游发展;互动作用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864(2009)01—0048—04

儒商,既有儒者的道德才智,也有商者的财富成功。中国最早且最著名的儒商是孔子的弟子——子贡。子贡经商于曹、鲁之间,家累千金,曾随孔子周游列国,为孔子实现其理想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夫使孔子名宣扬布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此所谓得势而益彰者乎?”在吴王夫差开凿古运河的第二年,子贡就沿古邗沟来到扬州。古城扬州与儒商的渊源早有伏笔。此后经历了汉、唐两代巅峰繁荣的扬州,至清代,出现了一个特殊的儒商传奇群体,这个群体使扬州的发展水平攀至新高点。他们遗留的物质遗产至今让人流连,精神财富耐人寻味,并在扬州的发展史上烙下自己的一方印记。

一、富甲天下且贾而好儒的扬州盐商

“扬州繁华以盐盛”,以淮河为界的两淮盐区,自唐以后,日渐成为全国经济重心南移之下最重要的海盐生产基地。清乾隆时期,两淮巡盐御史李发元曾说:“两淮岁课当天下租庸之半,损益盈虚,动关国计。”“事实上,17--18世纪的中国已发生了一场以两淮盐业经济为代表的商业革命,这次商业革命与西方世界的商业革命几乎是同步的。”“扬州盐商所获利润超过当时世界上任何一个财团,所占市场份额的比例至今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城市的行业可与之相比。”。可见当时的扬州盐商正所谓叱诧风云。

扬州盐商的地域组成并非是扬州本地人,主要是徽商、陕商和晋商等多个地域的商帮。其中尤以徽商风头日盛。清初何嘉延的《扬州竹枝词》“鹾客连樯拥巨资,朱门河下锁葳蕤;乡音歙语兼秦语,不问人名但问旗”。不仅说明了他们的富甲天下,也道出了他们的地域构成。正是由于以徽商、晋商这两大典型儒商群体为主,加之扬州在当时乃东南人文大都会,扬州盐商大多是典型的儒商,阔气又不俗气,在书香气中独树一帜。纵然经营有道而富甲天下,他们仍不忘“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的训诫,儒商精神历来为人称道。

二、扬州盐商是早期旅游活动的功臣

将时间点追朔回盐商鼎盛的清代,静态的横向审视这一时间轴,可以欣见扬州盐商对当时旅游活动的推动甚至是发动作用,并由此带来了社会各方面的交流和发展。当然,旅游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盐商群体的社会影响力。但就当时看来,二者相较,显然盐商的积极主导地位更为明显。

1、贾而好儒的群体特征是重要的动因

贾而好儒的特点使得扬州盐商非常重视对文化的全面重视和投入。不仅注重自身修养,还广交名士。在这个过程中提升了自己的档次也得到精准的建议,使得其决策和设计品味高于常人,大量出自他们手笔的豪宅佳园就是证明。他们富甲天下,故而只要心有余则力也足。这个“力”不只是经济实力,还有自身的修养功底和参谋团的高端建议。以现代旅游研究中的推拉模式来反观,在以上这些条件的催化下,当时的盐商们造名园、交文人、办盛事,在赏景怡情中以文会友,不仅吸引了旅游主体前来,而且开发了游览客体,他们提供的食宿等条件也成为某种意义上优良的旅游介体。

《扬州画舫录》卷一三《桥西录》提及的郑钟山,就有着明显的儒商特征。“业盐淮南,与江春齐名。行淳朴,以读书世其家。弟鉴元,字欠明,能文章,好程朱之学,年八十,讲诵不倦。”此仅为一例而已。在何炳隶的《明清社会史论》中有所统计,1371—1643年间,两淮盐商中所出进士多达106名,及至清代,1646—1804年所出进士便达139名。乾隆年间两淮盐运使卢雅雨本身也是一个学者。他曾选编宋代以前的十余家著述,刊刻为《雅雨堂丛书》,又收集山东籍诗人所作6000首左右,编印为《国朝山左诗抄》60卷。梁启超总结清代学术时亦将其列为清代校勘学者之一。

2、儒商精神指导下对初期旅游活动发展的贡献

虽然当时盐商的动机不是为了发展旅游业,但是却起到了启动和加速旅游业发展的客观作用,并为后世旅游业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有形、无形双重财富。他们曾举办的活动,是后人抚今追昔的依据;他们兴建的园林,是后人流连忘返的名胜。尽管当时还没有系统的旅游发展体系以及成形的旅游活动模式,也谈不上刻意的发展旅游业,但扬州盐商对旅游活动的积极作用是客观存在的。站在现代旅游角度深入分析来看,盐商当时组织和发动的种种活动已经符合了旅游的某些本质特征,诸如人们离开常住地前往另一个地方进行观光、休闲等活动,并不以谋利为目的,而是追求精神的愉悦。

比如《扬州画舫录》作者李斗自己就曾在乾隆三十六年(1771)受邀舟游于虹桥东岸的江园,《画舫录》卷一二文情并茂的《江园游记》正是很好的证明。再以虹桥雅集为例,乾隆二十二年(1757),上文提及的卢雅雨曾组织了一次大规模虹桥修禊,规模远远大于康熙三年王士祯组织的修禊。值得一提的是,这次修禊的经费都由盐商出资,而非政府行为。“此次修楔前后达七千余人,和诗汇编成册,就有三百余卷,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吟咏同一景观,用几乎相近的四个韵,这在中国文学史上极为少见,亦可看出他对文人的号召力。”可以说,这是一次空前的文化旅游活动。扬州成为文化中心城市的原因以及扬州学派等一批学者群聚扬州的经济和政治背景由此都可见一斑。当今旅游将“人文”二字高高举起,各类主题旅游、节庆旅游绞尽脑汁办得如火如荼,早在扬州盐商叱诧风云的清代,扬州就已经有过文人旅游的盛事了,而发起及组织者正是扬州的儒商——扬州盐商。

三、借助旅游活动保护和开发扬州盐商物质精神双重资源

如今,当我们深度开发和挖掘扬州盐商这一独特的人文资源的时候,综合权衡并将其放在旅游资源开发的视角下是大有益处的。旅游资源开发讲究合理分类,在保护中发扬传承,遵循可持续性发展原则,最好能古为今用。无论是扬州盐商遗留下来的园林宅邸等有形物质遗产,还是经世哲学等无形精神理念,都是对外宣扬的发光点,对内更是值得我们利用和借鉴的宝贵经验财富。无论是站在今天的时间点考证清代扬州盐商与旅游活动之间的双向促进作用,还是将视线自古今延续百年,我们都可见扬州盐商与旅游活动存在的联系,并更应该正视我们的职责,借助旅游的开发和推介作用,将这一群体的魅力展现在世人面前,代代相传,造福后人。

1、盐商的物质遗产是很好的旅游资源

扬州的旅游业近年蒸蒸日上,发展形势喜人。瘦西湖、个园、汪氏小苑吸引游人如织。这些园林设计精妙,令人流连忘返。除了宣传的得体,讲解的到位,这些园林魅力的根源还是在于本身的底蕴。瘦西湖是集锦式的滨水园林,“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胜境要归功于盐商遗留的大手笔。大虹桥、长堤春柳、五亭桥等精华之处都是盐商当年的匠心独运。个园以考究的住宅设计、四季轮回的假山构造彰显出黄至筠作为八大盐商商总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不凡的品味。汪氏小苑着实称得上后起之秀,不仅令古朴的东关古巷增色不少,而且以规整的住宅体制、巧妙的藏宝洞和逃生门等设计再现清末民初的动荡和盐商世家的风雨飘摇。

2、盐商的精神遗产尚待深挖和传承

扬州盐商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从当时盐业贸易所处的特殊历史背景来看,他们的确可以代表着当时中国一流商人的整体素质。过人的智慧谋略,心存天下的胸襟,果敢的创业魄力,儒雅的个人修养,这些贾而好儒的商人们为后世留下一个个动人传说的同时不也以他们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为扬州城留下了历史文化的注脚和经济发展的精神源泉吗?从旅游开发的角度而言,关于他们从商从文,为人处事乃至参与国家建设、推动历史发展的史实或轶事是旅游开发中很好的“人脉”资源。现代旅游正在由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游览向深度发掘,切身体验的“渗入”型旅游模式转变,而深挖扬州盐商的精神遗产无疑是引导游客感受扬州文化,体味扬州独特魅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从这个角度而言,扬州盐商精神遗产的深度开发或许也是解决扬州留不住游客“一日游”模式盛行问题的对策之一。何况深挖和传承盐商的精神遗产,何尝不能感召出新的商业精神,促进扬州甚至全国经济的新发展呢?

3、开发盐商遗留的物质与精神双重资源,促进旅游业发展

从来没有一个产业可以将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如此紧密的与经济的发展结合起来,旅游产业做到了。当我们在考虑怎样才可以既保护物质和精神的遗产,又降低边际成本,不为经济发展增添太多负担的时候,旅游产业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合理且恰当的运用旅游产业的效能,可以在充分开发、保护和传承发展城市历史文化的同时,通过强大的“正外部性作用”,带来城市经济的乘积式发展,所以旅游产业而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成为名副其实的“朝阳产业”。而扬州旅游业的飞速发展也无疑为扬州盐商文化的保护传承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契机,如果把盐商文化永远束之高阁,当作纯学术或者历史意义上的研究,那么必将是缺乏生机与活力的,但是,一旦将其与活生生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相结合,那么本就是流光溢彩的盐商文化必定会生机勃勃!何其有幸,扬州有过这样一群名动天下的儒商,而今他们的物质和精神遗产为扬州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丰富的资源和开发点;何其有幸,扬州旅游业如此欣欣向荣,它为扬州盐商物质文化的保护和精神文化的传承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

四、结语

淮左名都,历史悠久,竹西佳处,人杰地灵,有着近2000年建城史的扬州,大运河沟通南北,瘦西湖滋养全城,跻身国务院首批公布的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之列,又在近年接连享誉“中国人居环境奖”和“联合国人居奖”。一座城市的历史不可以割裂而视,没有人文底蕴或是固守自封,都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而扬州,恰恰做到了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相辉映。论及为扬州遗留下如此丰厚的人文遗产的功臣,不能不首推扬州盐商,保护和开发好扬州盐商的文化遗产,促进其与旅游产业的良性互动,是时代交给我们的责任。

作者简介:卢凤萍(1984-),女,扬州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

黄大昭(1986-),女,扬州市社科联科普讲师团讲师。

宋 立(1985-),女,扬州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

(责任编校 林 鹰)

相关热词搜索: 盐商 扬州 特质 事业 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