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一起跟团旅游,但她发现这种方式越来越不尽如人意。“春节去海南旅游,景点玩儿的时间很少,大多数时间都被导游拉到购物商店购物。”没有尽兴游玩、被强制消费成为了每次跟团旅游的硬伤,在陈女士看来跟团游成为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因为旅行社的规模不一,导游人员素质的参差不齐和旅游线路的繁多,跟团旅游越来越成为人们游玩后诟病最多的话题,2012年国家旅游局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所给出的数据,可见一斑。
数据显示,2012年旅游投诉人次为28364次,旅游投诉主要问题集中在旅游行程中降低服务标准,该类型投诉占受理投诉总数的22.82%,其次为导游未尽职责、旅行社未经游客同意擅自增减旅游项目、因航班等交通延误导致行程变更等。
旅游入法
在距离今年“十一黄金周”还有一个月的时间里,针对我国旅游业的首部《旅游法》正式公布了,10月1日正式施行。
旅游入法的实际行动让人们看到了政府在管理和规范中国旅游业中表现出的决心和努力。
当然,一切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中国旅游入法经过了漫长的过程。
1985年5月11日,国务院颁布了《旅行社管理暂行条例》,这是我国第一个关于旅游业管理方面的法规。随后,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批转了国家旅游局关于加强旅游业管理若干问题请示的通知等等一系列规范措施。
而各地也根据国家出台的意见条例出台了相应的条例规范。2006年9月28日,四川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23次会议通过了《四川省旅游条例》。条例颁布实施以来,对于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四川省旅游资源,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保障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2012年5月31日,四川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修订通过并公布了《四川省旅游条例》,2012年7月1日,四川这部唯一的旅游业地方性法规正式施行。
旅游在国人生活中所占分量越来越重,《旅游法》应运而生。
《旅游法》为管理和约束旅游机构的行为提供了更多的法律保障。
比如法律规定:“旅行社不得以不合理的低价组织旅游活动,诱骗旅游者,并通过安排购物或者另行付费旅游项目获取回扣等不正当利益”;“旅行社组织、接待旅游者,不得指定具体购物场所,不得安排另行付费旅游项目。但是,经双方协商一致或者旅游者要求,且不影响其他旅游者行程安排的除外”;“发生违反前两款规定情形的,旅游者有权在旅游行程结束后三十日内,要求旅行社为其办理退货并先行垫付退货货款,或者退还另行付费旅游项目的费用”。
蝴蝶效应
《旅游法》一出,整个旅游市场瞬间风起云涌。四川康辉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告诉记者,针对此法,旅行社第一个动作就是涨价。“日本游的价格已经从6000元左右涨到了1万多。”记者在询问东南亚国家旅游的报价时,更是见识了这股涨价风潮。康辉旅游针对热门的东南亚国家报价已从平日里的不到4000元直接上涨了1000至2000元,而普吉岛这种热门线路更是被喊到了6999元。
针对提价风潮,国家旅游局指出,“十一”后团队旅游价格的上升,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涨价”, 而是其价格水平理性的、正常的回归。
旅行社以低于接待和服务实际费用的价格招徕旅游者,再通过安排旅游者在旅行社指定的具体购物场所购物、参加另行付费旅游项目等手段,获取不正当利益来弥补成本,即社会俗称的“零负团费”的做法,是一种违反市场经济规律的、扭曲的经营模式,给旅游者合法权益和健康的市场竞争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危害极大。
“虽然价格涨了至少1000元,但是取消了购物进店的项目,增加了游玩时间还是可以接受。”来咨询东南亚旅游的王女士听说取消了购物环节,还是比较满意。
也有一部分人对于旅行社涨价还是表现出冷淡的态度。“跟团游这么贵直接断了我跟团的心,还是当自由人吧。”正在考虑明年出国去东南亚海岛国家旅游的上班族小彭告诉记者,即使以后选择跟团都会选择涨幅没多大的欧洲团。
对于《旅游法》出台后的生意情况,旅行社反响各异。中国国际旅行社小周很肯定地说这一法律的施行会造成一部分客源的流失。因为这一部分客源通常是报低价团的,他们参团的首要原因就是价格便宜。
康辉旅行社负责人则认为虽然提价但依然不能阻挡人们外出旅游的热情,同时,取消进店购物的环节,真正实现“纯玩团”对游客也是一种尊重。
该负责人向记者展示了今年9月和国庆的旅游订单,报东南亚和日本、韩国团的游客依然很多。虽然价格已经有了明显的涨幅,但似乎没有阻挡游客的出行热情。
“虽然价格会上涨,但真正优质的旅行社是不会受到太多影响的。”同时他也告诉记者,较高端的客户源应该没有什么变化,高品质的旅行会让他们更满意团队游。
《旅游法》规定导游和领队应当严格执行旅游行程安排,不得擅自变更旅游行程或者中止服务活动,不得向旅游者索取小费,不得诱导、欺骗、强迫或者变相强迫旅游者购物或者参加另行付费旅游项目。
跟团就要进店购物已然成为了一种潜规则,在潜规则里,担任着重要角色的是导游。内地游客到香港去旅游,不购物就要被骂的情况屡见不鲜。吴女士一家在2010年到香港游玩,据她回忆,当时香港导游明目张胆地叫嚣不购物就不开车,用粗俗的语言谩骂不购物的游客。“对这个城市的印象很差,感觉再也不会去了。”吴女士一家对香港之行心有余悸。听闻这次旅游入法,并且郑重规定不得进店购物,吴女士举双手赞成。
导游的顾虑
相较于游客方的支持赞同,一部分导游却表现出了深深的顾虑。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导游告诉记者,取消进店购物后,导游的收入肯定会减少,那么有可能会出现一波导游转行的风潮。
“如果收入减少,我应该就要转行了。”已经在导游的队伍中摸爬滚打了三年的雷导游对未来看得有些悲观。
如今这股略显悲情的色彩在旅游业淡淡地弥漫。已经快到而立之年的雷导游依然和父母住在一个屋檐下,说到结婚,他摇了摇头,“谁愿意嫁给一个收入不稳定又常年在外面奔波的人。”他给记者看他之前写的日记,里面有这样一段话:想有一次真正的旅游,而自己的身份不是导游也不是领队,但是不可能,因为我没有钱。
雷导游承认取消进店购物这一项后,会让游客更觉得物有所值,这对提升旅游质量必定是好事。但是取消进店购物后,导游的基本收入能否上涨呢?他对此有些疑惑。
旅行社小周同样对未来旅行社的生意表现出了担忧,“价格上涨肯定会流失一批客源,到底以后生意会怎么样,只有过段时间见分晓了。”(责编:李静)
相关热词搜索: 格局 之变 旅游上一篇:互联网时代下的导游管理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