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源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强制“社区首诊”勿忘前提

| 浏览次数:

强制“社区首诊”勿忘前提

南京市卫生局近日出台了“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强制措施,即《开展社区首诊制及双向转诊试点工作方案》,该方案就何种情况必须在社区看病、何时才能转诊到上级医院进行了硬性规定,以引导大医院病人向中小医院和社区卫生中心合理分流。

事实上,小病回社区也是多数老百姓的愿望。可惜的是,我国时下的医疗体制,并没有守护和发展好社区医疗这一环。一边是对于重点大型医院的倾力扶持。另一边却是大多数的社区医疗机构缺乏资金保证、举步维艰,如此状态的社区医院当然只能是少人问津。近日,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发布了“广东居民看病就医情况”专项调查显示,居民身体不舒服时,50~60%的受访者选择“自诊”;所谓“自诊”,其实就是有病自己找点药吃吃,因为大医院看病难、看病贵,去社区医院看了也“白看”,无奈之下才“自诊”。

让社区医院承担起基本医疗诊治的任务当然不错,强制社区首诊也是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的合理政策,但是如何尽快增强时下相对薄弱的社区医疗能力,改善社区医务工作者的待遇,均衡大型医疗机构与社区医疗之间的投入比例,让百姓对在社区医院看病放心,显然是医疗社区化过程中不容回避的前提。

(江苏秦 治)

应提供降低成本的解决问题方式

我家住青岛市北铁山路社区。前不久我曾遇到一件烦心事:楼下住户新近安装的塑钢窗向外探出了一大截,踩着塑钢窗的外探部分,可以很轻易地打开我家的窗户。为此我多次跟楼下的邻居交涉,甚至发展到差点动手的地步,事情也未获解决。无奈之下我找出“警民联系卡”,拨通了社区民警的电话。当天,民警就来了,查看了后又去询问左邻右舍的意见,然后去了楼下。一个星期后,探出的窗户缩回去了,我的心病解除了。

一家美国权威调查机构披露,90%以上的美国民众认为,不安全感来自身边的小事。社区民警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随时排解那些发生在身边带来不安全感的治安隐患——以最直接的工作方式维系着民众的安全感。当初,我也想过打官司,但考虑到“成本”只好望而却步。现在社区民警不但及时为我解了忧,顺便也大大减轻了基层法官的工作量。人走灯灭、随手拧紧水龙头之类的事是节约,办事程序上的简化是更高级的节约,它降低了社会运行成本,从更深更广层次上更大程度地节约了社会资源。从这个角度上讲,社区民警对建设节约型社会功莫大焉。省事也是一种节约。别把事情搞复杂了,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应该是简单的。

(青岛程 黎)

政府应对精神病患者

担起救治责任

5月17日,江苏省南京市幕府山庄小区一位精神病人追砍母女3人,导致一人死亡。居民们对此议论纷纷,大家对这名砍人男子极度恐惧。可现在听说这名男子很快就会被警方放回来,居民表示:“要把他打走!”居委会表示无权把他赶出小区;而市残联希望居民能够理解精神病人,接纳他们,帮助他们康复。真是各有各的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八条:“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时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可现实是,这名男子“跟老母亲一起住。”老太太哪管得住他呢!如果他被放回社区,无疑是颗“定时炸弹”!居民们没有办法不担心。

显然,这个个案呈现出了越来越多的社会性,笔者认为此时政府应该也有义务作出符合大多数人利益的作为。

首先,政府应该帮助那些无力看管精神病人的家属或者监护人尽到看管义务和强制医疗,当好“守夜人”的角色。其次,现在治疗精神病的医疗费用十分昂贵,许多家庭由于经济困难不得不把精神病人关在家里或者让其流散社会,因此政府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对特困群体的精神病人实施低收费或者免费治疗。据统计,全国各种精神疾病患者1600万人,占总人口的1.23%,其中到医院就医的只占患者总数20%,另外的80%因各种原因而流散到社会中。可以预见,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和生活节奏的加快,我国精神病患者的数量还会继续增多。面对如此现状与发展趋势,我们不愿看到“定时炸弹”不定时爆炸,不愿看到悲剧再次上演,因此政府需要加强对精神病人的管理,建立档案,并进行跟踪治疗与监护。(湖北叶 雷)

多些“老年聊天吧”

前不久,杭州市西湖区西溪街道下马塍社区的“老年聊天吧”开张了。社区内的老人都可以在每周三来聊天吧,所聊之事小到婆媳关系,大到国家政策,还有每个人的喜怒哀乐,内容十分广泛。老人反映,聊完天后,心情顺畅。

如今,似乎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一方面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做子女的由于忙于工作,很少能抽出时间来陪陪双亲;而另一方面,那些上了年纪的人,特别是那些丧偶的老年人,常常会感到寂寞,很想有个人跟他们聊聊天,但又找不到合适的地方和合适的对象,久而久之,说不准还会憋出病来。

社会上各种各样的“吧”很多,可以供各色人等去消磨时光,而对那些有大段时间的老年人,却缺少可以去“泡”的“吧”。

下马塍社区,设身处地为老年人着想,适时推出了“老年聊天吧”,为广大老年朋友提供了一个互相沟通、互相交流的平台,既丰富了老年人的生活,又可以减轻子女的负担,让大家都身心愉快,这样的“老年聊天吧”真是益处多多。

(浙江 潘 杨)

相关热词搜索: 强制 勿忘 前提 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