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源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非化石能源发展的几个战略问题

| 浏览次数:

[摘要]“十二五”的绿色转型,非化石能源的发展是一个核心指标。非化石能源发展的前景十分广阔,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促进中国非化石能源的发展,要进一步完善非化石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法规,加强政策规划和引导。需要非化石能源产业来带动科技创新,增强行业和国家竞争力,同时需要加快碳市场建设,通过市场机制间接促进非化石能源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非化石能源

环境

发展

[中图分类号]F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623(2011)04-0013-04

非化石能源指除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经长时间地质变化形成、只供一次性使用的能源类型之外的能源,包括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含核能、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中国政府已经做出了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15%的承诺,“十二五”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2015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11.4%的约束性指标。大力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发展非化石能源,成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当务之急。本文重点分析了非化石能源发展中所面临的技术、产业发展方式、政策扶持等问题。

一、非化石能源的发展潜力巨大,挑战严峻

鉴于传统化石能源日益枯竭及环境影响不断恶化的现状,非化石能源占比提升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对未来非化石能源的发展前景,不同的机构公布了不同的预测结果。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对可再生能源的技术和市场进行长达3年的全面评估后,于2011年5月发布了关于可再生能源与减缓气候变化的特别报告,其结论认为,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能满足全球17%~78%的能源总需求。世界自然基金会(WWF)2011年发布的《能源报告》则给出极为乐观的预测,其结果称,到2050年,人类几乎可以100%地依靠可再生能源,满足电力、运输、工业及家庭的能源需求。中国工程院“中国能源中长期发展战略”咨询研究课题组的结论总体上乐观,但更符合技术发展水平,其分析认为,到2050年清洁能源将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50%以上,并呈继续增加势头。可见,不同机构所公布的预测结果具有巨大的弹性空间。

根据IPCC报告的分析,2008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在总体上只占一次能源消费的12.9%,其中贡献最大的是非商品性的生物质能,占10.2%,风电只占0.2%,太阳能直接利用0.1%,核能占2.0%,水电占2.3%。我国商品性一次能源消费中,2010年非化石能源只占8.3%,其中水电约占非化石能源的近90%,核电约占10%,风能、太阳能尽管发展很快,但所占商品性能源的比例微乎其微。综合考虑2020年前各种非化石能源的资源、分布、厂址、技术经济性,以及开发潜力等情况,可以断定未来非化石能源发展潜力巨大,但挑战严峻。对非化石能源的各种研究结果,不应断章取义,应持严谨、审慎的态度;不宜激进,要充分考虑目标的现实可行性。

二、实现我国非化石能源发展目标,分母与分子同等重要

要达到2020年15%的非化石能源发展目标,分子是15,分母是100,分子要尽量增长,分母也要有效控制。如果按照过去10年常规发展的惯性,资源、环境的约束将会趋紧。能源消费总量大幅增加,分母管不住,15%的目标必然更为困难。未来10年如果我们能通过节能与提高能效能有效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在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同时,将年均能源消费增长幅度从近几年的6%降到3%左右,从而有效降低能源消费的弹性系数,就可以将2020年的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45亿吨标准煤,2030年的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0亿吨标准煤之内。如果2030年中国人口达到峰值,总量达到14.35亿人,人均能源消费量将大约为3.5吨/年,这相当于日本80年代已经实现现代化生活水平时的人均能源消费量。可见,要达到非化石能源的发展目标,未来20年能源的供给和能源的消费增速必须显著放缓。

三、在非化石能源技术取得革命性突破之前。研发应优先于推广

近年来,我国非化石能源发展迅猛,风电装机容量已居世界第一,太阳能光伏发电也大规模布局。非化石能源战略布局的关键不仅仅在于生产规模的扩大,而在于是否占据技术与产业领域的制高点。因此,国家财政补贴与扶持的重点应该是非化石能源领域领先技术的研发,而不是用财政手段补贴那些重复建设与产能迅速膨胀的新能源产业。这是因为,第一,有革命性的创新,才能占领战略制高点,数量增加并不代表占领了战略制高点。中国在非化石能源问题上,绝不能放弃自主创新,永远跟着美国的技术走。中国在发展非化石能源上一定要注意领先,否则占领不了技术的制高点。这需要政策支持,也需要体制保障。第二,对于不成熟的技术,补贴的越多,浪费越大。因为今天补贴的技术,明天就会被淘汰。只有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成熟技术,才是可持续的技术。第三,将补贴推广的资金用于补贴研发,推动可再生能源的技术突破,不仅符合WTO规则,而且事半功倍。

四、发展非化石能源需考虑其外部成本收益

目前,非化石能源项目本身的成本一收益是决定投资与否的重要决策依据,而市场失灵的存在使得市场机制无法对外部经济进行评估,因此对于非化石能源项目因外部性问题产生了外部成本与收益分析缺失。例如,新能源里面能够产生液体燃料的只有生物质能,其中第二代液体燃料纤维素乙醇,从长远看是可以替代石油的液体燃料,但其成本高于粮食乙醇,技术尚未成熟,目前正处于技术攻关阶段,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不能仅仅考虑它目前的成本收益,还要考虑其对国家能源安全的正外部性,因此有必要予以扶持发展。类似的情况还有发展风电的同时,也需要保护风电场的周边环境;发展生物质能应保证粮食安全;发展水电的同时,要处理好生态移民等问题;发展核电需要考虑核污染、资源供应以及核废物处置问题。

五、非化石能源的利用,需要整体性的配套设施建设

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能源密度较低,具有间歇性特征。在储能设备尚未有技术突破的情况下,与其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例如风电,中国风电快速发展中存在入网难和运行安全等问题。“十一五”以来,中国风电装机容量连年翻番增长,2010年我国风电装机容量超过4000万千瓦,其中并网容量超过3000万千瓦。尚有1000多万千瓦风机未并网,已并网风机也部分存在着发了电上不了网的“弃风”现象,还存在着风电场建设快于电网配套工程建设。存在类似问题的还有新能源汽车,如果没有配套的电池与相应的充电设施,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必然受到制约。核能的发展也存在整体性配套设施建设问题,核燃料、核安全和核废料处置是核能利用的一个完整体系,缺一不可。德国宣布2022

年前将关闭所有核电站,除了考虑到核燃料和核安全问题,还有核废料处置问题。核废料的存放难题,是制约核能利用的一个重要因素。

六、依靠碳市场推进非化石能源发展

碳交易是利用市场经济获得低成本减排的有效手段,是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解决气候变暖问题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不断完善,利用总量交易机制控制污染的条件更加成熟。碳市场的发展将吸引大量社会资本,其碳价格发现功能、低碳产业融资功能将吸引更多的资金向非化石能源产业转移,从而促进非化石能源产业的发展。具体表现在,首先,通过建立碳市场,碳排放权的拍卖收入可成为推动非化石能源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为非化石能源经济发展提供补贴。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是全球最成功的碳交易体系,据估计2013年到2020年之间,年拍卖收入将超过550亿欧元(在全部拍卖的前提下单是电力部门的拍卖收入将达到约330亿欧元),在2021年到2028年之间年拍卖收入将达到800亿欧元。每年碳排放权的拍卖收入可承担政府大部分应对气候变化的新增投资,其中就包括发展非化石能源产业的投资。其次,碳市场的建立使企业面临碳减排的硬约束,碳的价格信号会引导企业从成本收益的角度来提高新能源的使用比例。再次,碳市场的发展能够以市场力量推进非化石能源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为非化石能源产业提供多元化的项目融资。

七、非化石能源的供给与消费,需要理念创新

发展非化石能源应突破经济成本的障碍。可再生能源的供给,需要体现品质生活。消费者,尤其是高端消费者,价格并非是决定因素。如果社会理念使得节能环保成为时尚,新能源就可能成为生活品质和社会责任的一种体现,如果可再生能源能进入高收入家庭,其推广必然加速。例如太阳能热水器行业。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热水器生产国和最大的消费市场,总保有量占世界的76%,中国太阳能热水器无论是产量还是质量都位列世界前茅,但是普及率却很低,只有不足10%的家庭使用。相比耗能的电或燃气热水器,太阳能热水器的价格仍偏高。如何才能有效解决成本高的障碍?如果将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整体设计,将太阳能热水器和墙体、地板、房顶一样,变成一幢完整的建筑的组成部分,通过在功能、形式与内涵上的一体化结合,打造一种全新的“绿色生态家居”,必然受到绿色消费者青睐。相反,农村户用小沼气即使成本低廉,也不可能为中高端消费者所接受。如果生物质能能在设备制造上有所突破,能够使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变得便捷、轻松、高雅,则必然会有市场。

八、要重视发展非商品能源

发展非化石能源还必须充分重视发展非商品能源。一次能源包含商品能源和非商品能源,中国的非商品能源发展也有着很大的潜力。目前,在我国农村能源消费中,商品能源、非商品能源的比重分别约为65%和35%。在发达成熟经济体,建筑物内的能耗占一次能源消耗总量的40%。其中,采暖空调约占55%、热水占16%、炊事照明占10%。当前中国工业发展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并正快速朝着工业化后期迈进,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生活品质的提高,表明建筑物内的能源消耗将快速增长,尤其是采暖空调和热水。如果能有效利用地热热泵采暖、太阳能热水等非商品能源,将能显著降低能源消费总量。

结语

在全球经济向低碳转型的背景下,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产业,将是中国解决能源环境问题、履行对国际社会承诺的重要战略之一。中国的非化石能源产业面临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中国非化石能源产业的发展必须加强引导,通过发展来解决发展中产生的各种问题。首先,必须进一步完善中国非化石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法规,对中国非化石能源的市场发展加强规划和引导;其次,通过发展非化石能源产业来带动科技创新,增强行业和国家竞争力;此外,还应加快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消费理念,加快碳市场建设,通过市场机制间接促进非化石能源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IPCC,Special Report on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an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Summery for Policy Maker,2011,http://srren.ipcc-wg3.de/report/IPCC_SRREN—SPM

[2]WWF,The Energy Report,2011,wwf.panda.org/energyreport

[3]2010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4]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中国风电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R].2010

[5] An Initiative of Mistra’s Climate Policy Research ProRramme(Clipore)and the centre for European Policy studies(CEPS):FinancialImpacts of Chimate Change:What Scale of Resources is Required

相关热词搜索: 几个 化石 能源 战略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