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源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

| 浏览次数:

编者按:在最近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北京市、重庆市、山东省的负责同志分别发言,本期摘发如下,供参考。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姜伟新:

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按照温家宝总理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要求,认真组织好、落实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各项有关工作。

一、抓紧制定贯彻落实的具体方案。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国务院各有关部门,按照国务院《通知》精神,首先把今明两年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各项重点工作分解细化,根据职责分工,切实落实到各个部门,并尽快制定具体政策措施。同时,牵头建立部门协调机制,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二、狠抓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六个方面的重点工作。对每一个方面的工作都提出明确的工作目标和操作性强的措施,以期在近期内取得实质性进展。

三、在建立和完善节约资源的体制与机制上下功夫。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和各部门共同努力,加大改革力度,推进机制创新,尤其要尽快完善节约资源的价格和财税机制,促使社会各阶层更自觉地节约资源。今明两年我们将在完善阶梯式水价制度和超计划、超定额用水加价收费方式、推进农业水价改革试点等方面取得新进展。

四、建立和健全节约资源的法规、标准和监管体系。近期内,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开展组织修订《节约能源法》有关工作,配合全国人大环资委研究起草《循环经济促进法》。抓紧拟定废旧家电回收处理管理条例,促进生产者责任制的建立。加快制定节水、资源综合利用以及石油节约、建筑节能、包装物回收等法规规章和有关标准定额,并加大资源节约监督检查力度,严肃查处各种浪费资源的行为和现象。

五、开展创建节约型社会活动。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研究制定《创建节约型社会实施方案》,在“十一五”期间创建一批节约型城市、节约型政府机构、节约型企业、节约型社区。协助中央宣传部门组织开展建设节约型社会系列宣传活动,集中宣传先进典型,揭露严重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现象。在工矿企业、中小学校、宾馆饭店、社区、中央国家机关广泛开展资源节约宣传教育,并在年底举办“2005’建设节约型社会展览会”。

我们还要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制定《推动政府机构节能的实施意见》,实施政府建筑物和用能系统节能改造,落实《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促进政府机构带头厉行节约,在推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发挥表率作用。

将会同有关部门把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作为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及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并组织编制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专项规划。同时,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精心组织,抓好落实。同时,要求地方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对如何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尽快进行研究部署,提出具体工作计划。

北京市市长王岐山:

北京市是一个资源严重匮乏的城市,同时又是一个资源消耗巨大的城市,资源问题一直是困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精神,对北京市来说显得更为重要、更为迫切。

北京市近期建设节约型城市的重点工作和基本思路是:

一、加快建设节约型城市的重点工作

(一)突出重点,狠抓节约能源。

一是从全市党政机关做起。加大节能、节水管理工作力度,制定实施节能、节水目标及措施,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力争各级机关全年节能8%以上。二是从大型公建重点突破。北京市大型公共建筑数量大、能耗高,必须作为节能工作的重点,力争大型公建全年节能10%以上。三是加强高耗能、耗水企业监管。重点抓好冶金、石化、建材、化工和电力等五大重点高耗能行业的节能工作,加大监测力度,对超指标耗能耗水的单位,按规定征收超限额加价费,严重超标的要采取限电限水强制措施,力争全年工业耗能节约6%。四是全面推广绿色照明。深入推进绿色照明进公建、新型照明进街道、高效照明进家庭、质量承诺进市场,广泛推广使用高效照明产品及节能灯具。五是大力发展节能型交通运输。加快淘汰老旧汽车,优先发展公共交通运输,开发和推广清洁燃料汽车,推动《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国家标准的实施,从源头控制高耗油汽车的发展。

(二)注重开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一是大力推广新能源。积极支持采集使用浅层地能,年内使用浅层地能的建筑面积争取达到300万平方米。广泛使用太阳能,重点支持奥运场馆和奥运村的运用,在公园、党政机关等场所建设园林景观太阳能照明和热水示范工程。推进生物质能的运用,搞好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抓紧平谷区生物质能热电厂前期论证。二是积极推进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建设四座大型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四座大型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及1—2座餐厨垃圾处理厂,项目建成后,每年减少垃圾填埋量170万吨,约占全市垃圾产生量的40%,在节省大量土地资源的同时,可实现年均发电6亿千瓦时。三是汇集雨水、雨污分离。明确要求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建设雨水利用设施,积极推进雨水收集、储存、入渗利用等示范工程建设,推动雨污分离和雨水资源的利用。四是搞好旧村改造和土地复垦。认真抓好旧村改造试点工作,力争实现节约土地50%的目标,取得经验后,在北京市农村全面推广。

(三)降低水资源消耗,加快建设节水型城市

一是抓好新建项目的用水评估,提高现有企业节水水平,力争今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1.6%。二是在调整种植结构、土壤保墒等方面有创新突破。普及先进灌溉方式,制定主要农作物合理灌溉用水定额,通过采用综合节水技术建成30万亩节水农田。三是进一步压缩用水指标,全面落实各项节水措施,实行市场准入制度,禁止已经淘汰的用水器具和非节水型器具在北京市销售和使用。四是实施清河、北小河、吴家村等再生水厂建设,提高再生水生产能力。在城区完成100公里再生水管线建设,鼓励市政、城市绿化、洗车、居民社区利用再生水。全年利用再生水要达到2.5亿立方米。

(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缓解土地需求压力

实行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建立并完善土地利用评价体系,分类提出项目用地的容积率、投资强度、产出率等控制指标,调控好土地供应总量和结构。完善土地使用市场准入制度。研究提出城市建设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政策措施。

(五)加快示范工程建设,发展循环经济

以国家环保产业园区、大兴生物医药基地为试点,制定整体布局规划,实现园区内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废弃物的排放。搞好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试点工作,将园区建成工业节水示范园。

二、建设节约型城市的基本思路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设节约型城市,根本上是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正确处理好内涵与外延、建设与改造关系,注重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深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从北京实践来看,关键是要落实好“六靠”:

一靠科技进步。在运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支持技术攻关、积极示范推广资源综合利用的同时,对新能源和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要通过科技创新降低设备、技术转让、材料器具生产的成本,为推广使用创造条件。

二靠基础工作。加大投入,从硬、软件建设入手,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建立全市能源、水资源消耗的精确计量体系,为建设节约型城市提供准确的数据信息。

三靠完善标准。研究制定不同产业单位产值耗费资源的标准,建筑、节水、土地使用和城市公共服务场所建设等专项标准,尽快建立起分门别类、符合实际的标准体系。

四靠政策法规。加强政策引导,完善产业、价格、财税、投资及激励等政策体系,做好相关立法工作,抓紧制定促进资源有效利用的法规、规章,使节约资源有法可依。

五靠监督管理。建立健全资源节约监督管理制度,完善管理体制和机制,加强节能执法工作,发挥“节能警察”作用,实施公开、公正、及时、有效的依法监督,严肃查处各种浪费资源的做法和行为。

六靠宣传教育。我们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教育、舆论监督作用,弘扬节约精神,普及节约知识,对浪费资源的行为给予曝光,努力营造建设节约型城市的良好氛围。

重庆市市长王鸿举:

重庆是全国六大老工业基地之一,传统工业和重化工业比重偏大,在过去相当长时期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主要重点抓了以下工作。

第一,政府率先垂范推动形成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良好氛围。在今年市人代会上,市政府向全市人民做出承诺:全面推广和普及节能、节材、节水技术,每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2%。全市从今年起试行绿色GDP统计。市级党政机关带头节能,要求夏季空调温度控制26℃以上,政府采购和重点建设项目中集中采购节能、环保办公用品及设备。

第二,致力于构建节约型产业结构。近年来,我们已关停2000余座小煤矿、小钢铁、小水泥、小造纸企业。我们加大力度实施主城区29户重污染、高耗能和有安全隐患企业的调整搬迁,在搬迁过程中实现了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的升级。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产业,从而改变过重的产业结构。

第三,全面开展节能、节水、节材活动。年内完成重庆钢铁集团等30户企业电平衡测试和能效评价。采用模糊数学、两水闭路循环等先进技术,加大化肥、火力发电、钢铁等耗水企业节水改造力度,争取到年底全市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65%。综合利用树枝树桠、秸杆等生产刨花板、中密度板,2004年替代原木材料8万立方米。淘汰高耗能、高污染车辆,治理超高、超载运输,在主城区主要路口设置停车场电子联网显示牌,引导驾驶员就近停车,减少了燃料消耗和交通拥堵。

第四,实行最严格的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制度。强化土地不可再生、必须倍加珍惜的资源意识。坚决停止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行业标准和市场准入条件的投资项目的土地供应。对过去盲目招商背上沉重包袱的相关责任人员作了渎职追究。在主城区大力发展楼宇工业。

第五,发展循环经济推动资源综合利用。

我们将以这次电视电话会议为契机,把建设节约型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

一是编制规划,加强宏观指导。认真编制并实施重庆市“十一五”资源节约专项规划。加强资源节约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建立健全资源节约法规体系,完善干部绩效考核机制,从制度上、法律上、建立长效机制上推动资源节约工作。

二是强化能源节约和降耗。开展重点用能企业系统节能,加强产品能耗限额管理。制定主要能耗产品能效指南,逐步建立价格引导调节企业合理用能的价格体系。争取到2007年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到3吨标煤,到2010年下降到2.5吨标煤。

三是深入开展水资源合理利用。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加大重点耗水行业节水力度。争取到2007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70%,到2010年提高到80%。综合整治三峡库区水环境,力争到2007年库区工业废水排放量下降25%。农业节水、居民节约用水要有新进展。

四是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强力推进煤层气、冶炼钢渣、化工磷石膏、锰尾矿、铬渣等工业废物的综合利用。建立和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推进报废汽车、废旧家电、电子产品、废旧轮胎等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力争到2007年工业固废物综合利用利用率提高到80%,到2010年达到85%。

五是进一步强化节约集约用地。按照“管住总量、严控增量、盘活存量、集约高效”的要求,节约集约用地,保障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用地需求。积极发展烧结页岩空心砖、利废墙材产品、加气混凝土砌块、轻质墙板等墙体材料,减少对土地的依赖和破坏。

六是积极推行清洁生产。重点加强铬盐、锶盐、电镀、锰、造纸等行业的污染防治。制定《重庆市清洁生产审核暂行办法》,加强电力、冶金、化工、医药、水泥等行业清洁生产审核。争取到2007年创建9户清洁生产示范企业。

山东省省长韩寓群: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能源资源节约工作,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作为经济工作的着力点。在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上,要突出“五个重点”、强化“五项措施”、建立“三个机制”。突出“五个重点”:

一是节能方面,抓紧制定山东省《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组织实施100个节能示范项目;抓好1000户重点耗能企业的统计分析和节能工作;从明年起,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必须达到节能65%的标准;推广绿色照明工程;加快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推动政府带头节能,认真落实好政府节能采购。

二是节水方面,继续抓好1000户重点用水企业的节水工作,培育一批废水“零”排放的企业;在抓好21个市县建设节水型社会试点和青岛、济南、烟台、威海四个国家级节水城市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试点;建立水资源配置和节水工程,明确水资源保护责任和利益主体;继续推进农业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

三是节材方面,重点抓好重点行业原材料消耗管理;加强木材节约代用和综合利用;研究制定限制过度包装的措施;加强定额管理,降低单位消耗。

四是节地方面,实施更加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大力推进集约用地,采取措施鼓励开发区建设高层厂房,同时,停止一般性加工项目进入开发区,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投入产出水平;积极整合存量土地,加快滩涂荒地和煤矿塌陷地的复垦和开发利用。

五是节约矿产资源方面,进一步加大矿产资源开发的宏观调控力度,适度控制矿权审批总量和开发总量,严格矿产资源开采的准入条件;积极推广采矿先进技术、先进工艺,提高矿产资源回采率;落实资源补偿费政策;大力支持矿产企业走出国门,提高山东省矿产资源的涵养、接续能力。

强化“五项措施”:

一是加快循环经济发展。组织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行业之间、区域之间的资源协作,把尽可能多的废弃物转化为下游的原材料,探索“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现废物零排放。优化生产工艺,推行清洁生产。加强对近海海域的环境保护,大力开发海洋生物技术,科学合理利用近海海域,积极发展生态渔业。推行秸秆等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农村沼气。

二是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制定和实施有利于资源节约的产业政策。通过规划控制、土地征用、环保达标等多方面措施,提高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产业产品的市场准入门槛,限制和加快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技术、产品和设备。深入研究运用价格调节机制,促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

三是加快推进技术进步。尽快建立资源节约技术的开发、应用、推广体系,集中抓好100项资源节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引导全社会加大对重大节约技术开发和技术改造项目的投入,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利用,开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交流,不断提高企业资源节约技术含量和水平。

四是加强法规建设和行政执法。

五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能源资源节约意识。

建立“三个机制”:

一是考核问责机制。通过深化改革、严格制度,发挥政府机关的带头作用。把资源节约工作作为考核地方政府领导政绩的指标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体系,在考核各地发展指标的同时考核资源节约指标。

二是市场调节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利用资源价格政策、税收政策、资源开发和环境破坏补偿收费政策等经济手段,调动企业和个人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综合利用市场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坚决制止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产品的生产,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三是组织协调机制。继续完善资源节约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相应的组织协调机制,责成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责,加强协调,搞好配合,把资源节约目标分解到每个单位、社区、园区,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运作协调、社会广泛参与的局面,扎扎实实推进全省节约型社会建设。

相关热词搜索: 节约型社会 加快建设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