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是建立在低油价的基础上的。后现代社会也许会完成一个循环,让人类回到起初的高油价的时代。
在1850 年代末,美国的油价达到过每桶20美元。当时的20美元到了2007年相当于多少美元呢?换算的办法有多样。根据消费综合系数,当时的1美元相当于现在的25美元多。如果按非技术型劳工的日工价格计算,当时的1美元则相当于现在的160美元。所以,即使是按前一种换算方式,当时的油价按现在的美元价值算,一度超过了每桶500美元!
人类在几千年前就发现了石油。不过,系统的开采则是从十九世纪中期的美国开始。当时处于工业时代之前的美国人主要用鲸油作为燃料,其中一个最大的用场就是照明。由于需求的不断上升和鲸鱼的日见减少,美国人开始探索替代鲸油的燃料。1859年,宾州的第一口油井开始生产,引起了宾西法尼亚的石油热。同时,在英国和美国,人们普遍试验从煤中提取油的方法。1859年,美国全年的油产量为两千桶;到了1860年,产量激增到了五十万桶。因为产量的大幅度提高,油价跌到了每桶十美分,人类由此进入的低油价时代。
现代社会的整个工业结构和生活形态,都是建立在这种低油价的基础上的。美国在19世纪末崛起为世界最大的GDP、并进入高度工业化的进程,一大动力就在于她发现了大量廉价的石油。当年美国在国际石油市场上,就相当于今天的沙特。这一局面,在1960年代随着中东石油的大规模发现才告结束。
在1970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机前,美国一直享受着低价石油。这种低价,已经塑造了美国社会的结构。美国以飞机和高速公路为交通主干,排斥公共交通。同时,城市的发展不断郊区化,即中产阶级搬出市区,每天开车上班。这一趋势,基本上是从1950年代艾森豪威尔总统任上开始的。当时,联邦政府花了大笔的钱建设了跨州的高速公路体系。而在那个时代,油价在大部分时间都维持在每桶3美元以下的价格上。美国的汽车业,更是借机大规模地扩张。车和独居,成为“美国梦”中最重要的两大件。
1970年,也就是第一次石油危机前,美国人花在油上的钱是其总开支的7%。石油危机后的1980年,油价已经上涨到了每桶十几甚至三十几美元的水平,美国人在油上的开支上升到了总开支的9%。面对石油危机的挑战,美国经过了一系列经济重构,包括发展节能技术、提高能源效率,将能源密集型的制造业不断外包,而大力发展消耗能源最少的高技术、服务业。虽然今天油价到了每桶一百三四十美元,但美国人总开支中的油费比例又回到了1970年的水平。这应该说是个不小的成就。
不过相对于工业结构而言,生活结构的调整则难得多。高速公路体系已经根深蒂固,你不可能拆了公路修轻轨。郊区化也已经是生米煮成的熟饭,你不可能变卖住了几十年的房子到城里安家。但是,这种生活结构的基础已经变了,低油价成为了历史。一个普通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单上就三千块(扣除各种税和社安、医保的实际收入);住房、水电要两千元;如果开个SUV,一个月的油费就四五百元。这真可谓水淹到了脖子,油价抢了他们的饭钱。受影响最大的,还是中西部和南部地区。这里不仅收入低,而且人口稀少,没有公共交通,从看病、买菜,到上学、访友,全要开车。有些居民居然为了省油而不去看病!也怪不得如今美国远郊的房价跌得最凶,近郊和城里的房子则相对能维持价格。人们的居住模式,正在走向集约化,公共交通也开始受到青睐。
国际油价,在可见的未来也许会达到每桶500美元,回到石油业发端时代的水平。中国的现代化,也正是在这个转型期打造自己的基础设施。这种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以高油价还是低油价为前提,将决定中国下半个世纪的经济和生活结构。如今在美国每天开车上班,一个月的油费很容易就达300美元。到了500美元一桶原油的时代,这个费用就可能达到七八百美元,也就是五千块人民币。如果中国模仿以廉价油为基础的高速公路、郊区化的美国50年代模式进行基础建设,中国还能够维持持续的高增长吗?这就是历史向中国的发展提出的问题。
相关热词搜索: 油价 回到 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