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连云港为龙头的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层面,为把连云港打造成为江苏沿海文化发展新增长极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历史性机遇。本文着力研究如何以更加开放的胸襟、更加高远的视野,大力发展与江苏沿海开发相呼应相匹配的城市文化凸显个性、彰显特色,打造中国东部沿海富有区域风格和气派的山海文化名城,倾力锻铸沿海开发文化发展新增长极。
关键词:发展 海洋文化 品牌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江苏沿海特别是连云港区域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6000多年的沧海桑田,在其独特的地域环境中孕育、发展了富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城市文化,成为传承连云港城市精神的载体,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连云港人。当前,伴随着以连云港为龙头的江苏沿海开发的深度实施,“一心三极”城市建设框架的全面拉开,“T”型产业发展布局的加速提升,“一体两翼”港口建设的迅猛推进,连云港已经在建设国际性海滨城市的发展战略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加快建设国际性海滨城市,昂起江苏沿海开发的龙头,亟需创新与之相适应的全新的文化发展战略,构建与之相匹配的特色鲜明的城市文化,加快文化连云港建设步伐,倾力打造中国东部沿海山海文化名城,锻铸沿海开发文化发展新增长极。
一、以连云港为龙头的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层面,为打造江苏沿海文化发展新增长极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历史性机遇
一座城市的文化,往往引领着城市的发展取向,影响着城市发展形态,支撑着其在区域经济合作与竞争中的集聚、辐射、带动能力。紧紧抓住江苏沿海开发的历史性机遇,兴起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热潮,建设文化文化连云港,可谓当务之急。
(一)打造江苏沿海文化发展新增长极是江苏沿海开发的应有之义
实施江苏沿海开发,文化开发必然是其应有之义。纵观世界城市的发展,许多国际性城市的诞生和成熟,都离不开浓厚的文化底蕴。有资料统计显示,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国际性城市,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已达到20%以上,日本东京、大阪等城市的娱乐业经营收入超过汽车工业,美国纽约等城市的影视业出口值仅次于航天工业,英国伦敦等城市的文化产业平均发展速度更是其经济增长的两倍,一些滨海城市如新加坡等早巳着手实施“文化造城”的工程。可以说,城市国际化,经济发展是形,文化内涵是神,营造富有城市个性的“文化力”是一个城市国际化发展的基石。作为一个沿海发展洼地城市,连云港要建设一个大尺度、生态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国际性海滨城市,要务之一就是要从世界城市发展的视点,科学谋划城市发展的文化发展战略,高擎国际性海滨城市文化的大旗,充分挖掘连云港最富有人文特质的文化元素,赋以国际性海滨城市的崭新内涵,张扬独有的城市个性,确立独特的城市品位,使之成为城市迈向国际化的第一名片,建设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于一体的国际性海滨城市。
(二)打造江苏沿海文化发展新增长极是国际性海滨城市建设的内在要求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发展文化产业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当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第三产业占GDP的40%左右时,人们对文化消费需求进入膨胀期,文化产业发展也进入黄金期。2008年,连云港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50.10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22.78亿元,同比增长5.8%;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55.06亿元,增长14.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72.26亿元,增长14.9%,三次产业的结构调整为16.4:47.3:36.3。以上数据,标志着连云港已经步入文化消费膨胀期和文化产业发展黄金期。这一时期,人们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日益旺盛,文化消费朝着多元化、多样性和自主选择性方向发展,这为文化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和市场潜力。可以预见,未来几年,文化将成为连云港极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成为全市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支柱,成为跨越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加速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当是跨越发展的题中之义。
(三)打造江苏沿海文化发展新增长极是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个城市是否具有持久吸引力、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最终要看它的文化资源、文化氛围、文化发展水平。21世纪,城市发展就是以文化论输赢,没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先进文化的引领,城市必然会因为缺乏“软实力”在竞争中落后、掉队,而发达的城市文化和较高的市民素质最终必将转化为巨大的创新能力和现实的城市竞争力。连云港作为后发城市,要想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后发先上,必须“风物长宜放眼量”,放开眼界,大处着眼,在抢占经济高地迅速崛起的同时,顺应国际性城市发展的历史潮流,大气魄、大手笔建设具有连云港风格和气派的国际性滨海城市文化,努力攀升国际性城市文化的高峰。
二、以更加开放的胸襟、更加高远的视野,大力发展与江苏沿海开发相呼应相匹配的城市文化
城市即文化,文化即城市。建设与国际性滨海城市相匹配的城市文化,必须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加高远的视野、更加务实的举措,借鉴并吸纳国际性城市文化发展的成功经验,大力发展与国际性海滨城市建设相适应相匹配的高水准、高品位国际性海滨城市文化,树立文明、开放、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国际海滨城市形象。
一是面向海洋,全面开放,彰显闯海弄潮、开放开拓的精神特质。不容置疑,海洋文化特别是海洋文化中鲜明的开放性、开拓性特征应成为国际性海滨城市文化的精神特质。要在经济走向海洋、走向开放、走向崛起的时代实践中,开敞胸怀,悉心选择,大胆借鉴其他城市特别是沿海发达城市中优秀文明成果,充分吸纳海洋文化中有益于连云港走向国际性海滨城市的文化因子,并使之聚集为连云港城市文化的精神内核。让“敢闯敢干、开放开拓”化为市民的自觉行动,成为城市的文化品格与不懈追求,时时、处处涌动着开放的观念、开放的视野、开拓的思路、开拓的行动。
二是面向世界,多元发展,锻铸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精神内核。国际性海滨城市建设的城市定位,决定了连云港城市文化必须走博大宽厚、多元兼容之路。要在世界经济格局的对接和循环中,不断增强文化心态上的全球情怀、世界心胸,不断增强文化建设上的多元发展、兼容并蓄思想,在多元文化的交流、融合、渗透之中,彻底舍弃传统文化中的小城寡民、自满自足意识,投身国际性海滨城市建设的大风大浪之中,建功立业、大展宏图。
三是面向未来,矢志跨越,激发艰苦创业、锐意创新的精神源泉。在充分抓住党和国家领导人对连云港发展空前关注的历史性机遇,在肩负起江苏沿海开发龙头、区域发展的新增长极、东中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示范区等诸多历史使命中,激发广大干群创业的冲动、创造的激情、创新的锐气,不断积累,持续沉积,成长为连云港城市文化的精神源泉。在此基础上,自我完善、自我丰富、自我更新,融合海洋文明和世界文化体系,铸就国际性海滨城市文化的优秀基因,成为受益无穷的区域文化精华。
三、凸显个性、彰显特色,着力打造中国东部沿海富有区域风格和气派的山海文化名城
城市的魅力在于特色和文化。作为一个融山海原于一体,具有鲜明滨海特色的城市,连云港在长达6000—7000年之久的浩瀚历史中,无论是有据可考的历史文化遗存,还是颇具本土特色的文化积淀,抑或是充满现代气息的新时期文化精神,无不是与山海相联,与山海相依,息息相关,融为一体。将山海文化这一富涵特色、充满活力的连云港地域文化加以研究、推介,并努力使之在全省乃至全国地域文化殿堂中占有一席之地,打造中国东部沿海富有区域风格和气派的山海文化名城。
一是彰显云台仙山神奇毓秀,叫响海上东来第一神山美名
在江苏乃至更大范围内,像连云港这样有着神山秀水风景的委实不多,更何况一部《西游记》直把一座花果山赋予了许多令人想往的仙灵之气,做山的文章,确是有据可依,有典可鉴。抓住山字作文章,不只是扮美山、宣扬山,更重要的是要把山的精神、山的神韵、山的文化倡扬开来,让其所独具的文化魅力,如神奇浪漫的西游记文化,历史久远的摩崖石刻文化,集于大成的佛道文化,粲如群星的名人文化,等等,以此感染城市,熏陶城市,积淀城市的精气神。
二是彰显海洋文明策源地积淀,擦亮东方大港金字招牌
作为中国东部沿海重要的海港城市、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毫无疑问,连云港是中华海洋文明起源的策源地之一。更有史家称,连云港云台山地区是中华文明,乃至整个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徐福东渡扶桑开山拓荒成为日本开国皇帝神武天皇的传说、中国最早对外开放门户的历史贡献、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孙中山《建国方略》中东方大港的蓝图描绘,等等,更是为连云港海洋文化注入了难能可贵的文化因子,给后世连云港越海跨洋、异域交流、文化互融以激励和鼓舞。今天,我们弘扬连云港地域文化个性,自然少不了这种开放开拓、博大包容、敢于创业的精神,自然少不了放大这些具有可发展、可培育的基因,使之张扬特色,放飞个性,形成连云港人生生不息的文化精神,进而接轨国际性海滨城市的世界经济循环大格局。
三是彰显数量可观的国宝级山海遗存,打造滨海古城历史文化名片
优秀的历史文化遗存和资源是老祖宗留下的最具有含金量的文化,是城市文化品位的重要体现,是城市的文化个性所在。连云港有着相当数量的国宝级文化遗存,有中国最早的一部东方天书美誉的将军崖岩画,比敦煌石窟的佛教造像早近200年的孔望山摩崖石刻,2000年国家十大考古发现之一,被誉为“华夏史前第一古城”的滕花落遗址,大伊山石棺、东海大贤庄、爪墩和锦屏桃花涧等旧石器时代遗址,以及列入国家非物质遗产的海州五大宫调、淮海戏,等等,数量之多、历史价值之高、文化积淀之厚,在中国东部沿海及至世界沿海城市中都是少见的。在国际性海滨城市文化的建设中,既要吸纳世界优秀文明成果,更要做好历史文化物质和非物质遗存的保护工作,保存城市的记忆,保护历史的延续性,保留城市的“根”与“魂”,使之成为靓丽的国际名片。深度挖掘并传承这种深厚的文化积淀,吸取先贤思想智慧,古为今用,光大弘扬,不单可以进一步彰显连云港城市文化特色,重要的,还在于进一步砥砺全体连云港人建设国际性海滨城市精气神。◆
作者简介:许思文(1970,)男,江苏东海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专业,中共连云港市委宣传部宣传教育处处长,连云港市思想政治研究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与文化发展。
相关热词搜索: 江苏 沿海 文化发展 增长 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