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中课程的整合
整合原则:以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为根本,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逐级培养,贯穿于每个学期,每学期的综合能力以学期综合任务(产品制作)为载体,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对综合任务进行分解并对应到学期开设的课程及章节中去,如上表所示。调整后的人才培养方案充分体现了学以致用的原则,学生对专业培养目标有了更系统的认识,尤其是对学期之间的过渡和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更加清楚,对学习有了目标和期盼。
2.具体课程内容的整合
学期综合任务不可能完全与课程的章节内容相对应。在任务设计过程中务必以岗位能力为核心,适当调整,尽可能实现任务和课程的对应关系,对于任务中未涉及而又相对重要的内容可按照课下作业的形式进行扩展补充。按照这样的思路我们将电工电子技术内容浓缩为收音机制作、声光报警器、八路竞赛抢答器三个电子产品,每个产品制作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而且都涉及相关电子技术知识和实践操作,从而将元器件的识别与检测、常用仪器仪表的操作、工艺设计、工件安装、产品检测和维护等学习内容与专业知识进行了有效整合,提高了课程的实用性。
(二)改变授课模式——以生为本
1.改思路
电工电子技术的教学内容传统而复杂、理论抽象且难懂,学生对传统的教学方法早已丧失了兴趣。结合学生特点和课程性质,我们确立了以产品制作为核心的教学思路。产品制作教学模式具有以下基本特点: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促进综合能力的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主导;学习的载体是产品制作,在产品制作中完成学习;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具有一致性。
在学期开始的首次课堂教学中可通过心形流水灯等典型小产品的效果展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以后课程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2.改流程
在产品制作的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对教学流程进行了调整,采用倒叙式进行,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
在此流程中,效果展示在于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激发学生兴趣;电路查找和分组阐述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团队意识。在资料查询和产品制作过程中由于学生此时没有专业基础,因此难免产生疑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之后再过渡到原理分析,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才会有好的效果。任务考核阶段也进行了相应调整,在下文中再进行详述。
3.改方式
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学生以小组为单位,2人一组,按学号依次进行,杜绝自由组合,适当考虑性别搭配,从而有效控制了学生的推诿现象,保证了产品制作过程的顺利进行。
4.改手段
传统的听讲模式效率最低,我们采用的产品制作模式即是一种典型的做中学,学完再做的模式,很好地体现了学以致用的及时性。另外,通过团队学习的方式也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团队意识,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改革评价方式——综合素质
评价方式对课程改革的效果能够起到很好的保障作用,评价方式的调整主要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两项内容:效果展示和团队答辩。效果展示要求学生对所做产品能够正确熟练地操作,从而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答辩对学生的自我展示,语言表达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图2所示。
四、不足和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
教师应不断学习,力争做到一专多能,提高课堂的驾驭能力;同时要能结合最新的时事政策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和鼓励,体现双创导向。
(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需要进一步集思广益,不断尝试。
(三)进一步完善实训条件
实训条件是教学的基本保障,在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以确保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沈琪.高等教育中的因材施教问题研究[J].科教导刊,2015,4(8).
[2]叶坤煌.实践环节教学中因材施教的探讨[J].机电技术,2011,34(6).
[3]任长松.课程的反思与重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4]张海涛.产品导向,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3(6).
相关热词搜索: 因材施教 高效 构建 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