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骨子里的惰性都习惯安逸而安于现状。
只有具备强烈个性的人,
才能在安逸的条件下选择不安分的行为方式,
并为此而不懈努力。
成功只与他们结缘。
晚上五点多,记者来到歌尔集团的潍坊生产基地——潍坊怡力达电声公司。不巧姜滨正在开会,企业发展部经理秦刚热情接待了我们。在与秦刚的闲聊中,记者初步了解了歌尔集团和姜滨。
歌尔集团是歌尔电子有限公司和潍坊怡力达为主体构成的集团化企业。潍坊怡力达电声公司是一家以电声器件为主营业务的合资企业,其前身——怡力电子成立于1997年,目前有员工2000余人,致力于为全球手机、消费类电子客户提供高性价比的电子器件。通过8年的努力,已经成为国内第一、全球第三的行业龙头企业。
“姜滨是个很有个性的人,他总是不断挑战自我。”在秦刚的眼里,姜滨是一个不安于现状,永远都在“达到”与“突破”的思想境界里矛盾挣扎的人。从秦刚谈到姜滨的点滴故事里,我们对姜滨这个人也越加好奇,更想了解这位“个性”人。
直到傍晚六点多,我们才见到刚开完会的姜滨。姜滨给记者的第一印象非常普通,人略为黑瘦,穿着暗灰的夹克,黑色的西裤。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就一普通人,跟常人没啥区别。”但恰恰是这样一个普通人,却让记者感受到了挑战的张力。
舒适安逸的不满
从读书开始,姜滨就是一个不安分子。大一还能安分守已地认真上课,大二以后就开始做“逃兵”,课堂上几乎难见他的身影。姜滨自己制定了一个庞大的读书计划,他把所有的时间都泡在图书馆,博览群书,技术、经济、政治、历史、法律无所不涉。
1987年姜滨从北航毕业,被分到潍坊最大的国有电子企业的一家合资子公司工作。但这家国有企业并没有提供他发挥才能的平台。“你说那时在国有企业给厂长拎拎包也不错,可我一看,完了,楞是排不上队,干脆,咱自己出来。那时占个好位置得送礼,我不愿意。”
在日资企业,姜滨走得并不那么顺利。“我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主管对我那么排挤,我很想跟他搞好关系,可老不见效果。”姜滨无奈地说道。后来才知道,这个主管害怕他会顶替主管的职位,所以那时主管就喜欢安排他出差,天南地北四处跑。全国各地四处跑的经历也使得姜滨开阔了视野。“没想到外面的世界那么大,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了。”
有一次去温州,某企业要他们公司的产品,45元钱买进,100多元卖出去。姜滨震惊了,为什么他们转手可以卖那么高的价钱,而且还有多少货要多少货?从此以后,姜滨开始关注行业和市场,并进行深入地分析,以求理解这个行业的特性。
他凭借出色的表现一直晋升到技术经理职位。但让他郁闷的是:“我提了那么多意见,领导都不采纳,我觉得干得没意思。刚好公司也有5个人不想干了,大伙一商量,行,自己出来合伙干。就这样我们6个人开了一家公司,里面我年纪最小。”姜滨笑着说道。
其实,那时姜滨在日资企业的薪水很高,待遇也很好,许多人羡慕不已,忽然辞职让大家都不解。“当时我也考虑过这个问题:放弃这么稳定,薪水又这么高的工作会不会太冒险?但一想到自己的能力得不到体现,更不想把自己的命运寄托在自己不能信任的人身上,就没什么可犹豫的了。我这人算比较叛逆的吧。”叛逆的姜滨做出这种选择是必然的。他骨子里不安分因素注定要把他引向创业这条路上来。
小富即安的无奈
1996年,从合资企业出来后,姜滨等6个人开始创办公司。这6个人都是原企业的骨干,不仅技术过硬,而且在市场上摸爬滚打了好几年,对市场有一定的了解,干起来自然得心应手。很快公司开始盈利,但问题也跟着出来了:大家对钱的处理看法不一,姜滨主张再投入扩大公司规模,但没有人支持他。大家的观点最终也得不到统一,只得无奈散伙。就这样姜滨开始了单枪匹马的创业路途,一切又回归到零点状态。
1997年,怡力达电声的前身怡力电子有限公司成立,2001年与香港合资建立了怡力达电声。姜滨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事业中。没有人限制他的思想,他觉得自己自由了。
怡力达电声开始起步的时候也不尽如人意,一切并不是他所想象的那么简单。那时怡力达是一个很普通的小企业,没有任何吸引客户驻留的地方。通过一年的摸索,姜滨觉得要想公司发展起来,得“专”:专注一种产品,做精,做透,做到产品质量可以拿到国际上与一些先进发达国家的产品媲美。事实证明这种方法是正确的。这种追求产品第一,而不是金钱第一的企业理念,为怡力达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基础。以产品性能和技术为核心竞争力,就这样怡力达的传声器从潍坊第一做到山东第一,然后全国第一,现在是全球第三位。
而这其中的辛酸苦辣,姜滨体会最深。怡力达成长过程中重要转折点是成为日本松下公司的长期供应商。日本松下公司不仅成为怡力达的大客户,而且也成为怡力达走向国际市场的重要推动力。作为全球顶级的电子产品制造商,松下公司对其供应商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从品质管理、现场管理、制程控制、自动化等等,甚至到基础管理、人员管理、环保等方面都提出具体的标准。正是这些国际一流的苛刻标准,“逼迫”着怡力达快速学习、成长。因为大家知道:“市场并不需要怡力达,而是怡力达需要市场;市场是无情的,我们是在夹缝中生存。”例如,当时国内的主流产品质量水平大约是1000PPM(PPM——百万级单位的残品率),但是国际顾客的要求通常在50PPM以下,许多人,包括部分高层都没有信心。但是正是这超过正常水平20倍的超高要求,激发了怡力达人的巨大潜力。在国内知名质量咨询单位的帮助下,1年内,怡力达的产品硬是做到了80PPM,成功进入日本松下公司,为怡力达全面的进入国际市场打下了基础。
姜滨的企业家特性最显著的地方是他对市场的发展趋势有超前的感知,以至于许多想法和做出的决策,在当时让很多人无法理解。企业发展经理秦刚跟我们说了这样一个故事:当时根据高端电声产品的品质控制要求,在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建立了先进的消音室,并购置B&K等昂贵的测试设备,这需要几十万美元的投入。当时公司高层都在讨论:这么小的企业进这么庞大规模的设备是否值得?许多人表示反对,觉得没必要,而且支出超过了公司的承受范围。但姜滨毅然决定引进设备。他对自己把握市场的准确性有充分的信心。事实也表明他的这种做法是对的,许多大客户正是看到怡力达有完备的产品测试手段和方法,才对公司的产品质量有信心。正如秦刚所说:“姜总对市场具有常人所没有的敏锐感。”
姜滨对市场走向的超前感知、对生产管理的细节把握、对产品的精益求精都是怡力达快速步入国际市场和快速成长的重要原因。公司迅速发展。下一步怎么做,姜滨面临选择。是固守小富即安还是扩大企业规模,继续创业?
“创业成功”的茫然
经过几天深入而痛苦的思考,姜滨终于决定继续扩建。2003年底以蓝牙、多媒体元器件、UWB、ANC(主动降噪)为主营业务的歌尔集团(GoerTek)开始运作。公司产品开始相关多元化,但高性能微型电声器件仍是公司的重点。它稳固的占据国内第一的市场地位,为其他各类相关产品的研发和销售打下厚实基础。
有了怡力达这块基石,歌尔集团才能站住脚跟。企业发展经理秦刚把这种发展比喻成“伸学”:只要挖出一口井,便能延伸出很多泉来。声学是井,是核心,围绕声学向无线数字、半导体等交叉领域进行有限多元化产品的延伸是歌尔集团快速扩张的战略轨迹。
尽管2005年公司年产值3亿多元,但姜滨从不认为自己是成功人士,他觉得自己是一个创业者,始终在努力地朝着成功迈进。从怡力达到歌尔集团,在外人看来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成功,但姜滨却觉得这只是一个到达成功的过程,目标还很遥远。其实,成功的标准谁也无法断定,要看每个人对成功的拿捏尺度。对姜滨来说,也许永远都没有成功,他一直在奋斗,一直在追求成功的路上。
“其实人到了哪个阶段就会考虑哪个阶段的事情。公司做到现在,我就在想现在应该怎么办,是继续发展还是安于现状?其实我也挣扎了好久,看着银行账户上多出来的几千万元,我有点不安了。大概想了两年左右吧,还是决定把钱投入生产线里,2002年年底想法酝酿成熟,2003年着手进行二次创业。”
姜滨做出这个决定是顶着很大压力的。他现在投入的项目基本上每年要扔1亿元进去,而且连续投入5年,在新项目运营初期基本没有回收,这无异于是一种极限挑战。
二次创业的规模是庞大的:总面积达10万平米的现代化电子净化车间和几万平米的配套生活区;数量庞大的填补国内空白的全自动生产线;总面积超过5000平方米的本地区最大的精密模具加工中心;洁净度达到1000级的硅微机电产品封装车间;达到国内一流水平的环境/可靠性/无线测试实验室;歌尔全球多媒体研发中心;总产值超过50亿元多媒体产业园……这些既让姜滨无比兴奋,也让他倍感压力。
“现在最缺的是人才,资金、设备等硬件都不缺,”姜滨这样对记者说,“其实天时、地利都具备,现在就缺人了,特别是经验丰富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你想,3C的融合带来了多媒体时代,而多媒体的基本要素除了视频、数字之外就是音频,同时,潍坊市政府也加大了对作为潍坊市高科技代表企业的歌尔集团支持力度”。但是这些都还只是基础条件,歌尔现在面对的是国际顶级客户,需要一流的产品、一流的业务能力,而这些都需要一流的人才来完成。例如,歌尔现在是全球第三大手机厂——三星电子手机供应商中认证的第一家中国供应商,用三星高层的话说:“你们的产品直接决定了我们对于中国生产厂商的信心”。这种情况在歌尔成为全球四大手机厂——LG公司的供应商时也被提及。这些让他们感到了民族产业进步的骄傲,但也倍感肩负的责任重大。
说着,说着,姜滨又点燃一支烟。“实际上,是我带领的歌尔管理团队和歌尔奋斗不已的员工给予了我最大的信心”。二次创业对姜滨、对歌尔集团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姜滨能否成功,还得留待实践证明;但不管以后如何,至少我们从姜滨身上看到了创业者身上所具备的特质——勇于层层突破自我,正是这种特质会让他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
记者札记:
我们总以为天花板已经到了顶端,没有办法突破,也没有必要突破,其实这种想法制约了我们的行为,让我们的思想一直局限在天花板以下的空间而无法延伸。然而姜滨却成了一个另类,成了“一层层突破天花板”的人,这就是秦刚所说的“个性”。
从怡力电子到怡力达,再到现在的二次创业——建设国际化的歌尔集团,每一次突破都彰显姜滨的叛逆和挑战自我。他低调内敛、专注执著和敢于冒险的个性让他走向一个又一个成功。在记者与姜滨的交谈中,能感受到创业者内心的矛盾与挣扎,特别是经历了一个成功之后所陷入的彷徨与不知所措的境态,到在此面对挑战的过程和心态。
记者与姜滨在聊天过程中,姜滨接到家人的电话,听到姜滨说了一句“火了”。我们都笑了,那是一种无奈的笑。姜滨家人火了,为了工作常常奔跑在外的姜滨已经一个星期没跟家人吃一顿饭了,家人能不火吗?“没办法啊,为了工作,总要做点牺牲吧。其实家人还是满理解的。”姜滨也无奈地笑笑。
晚上我们跟姜滨一起去“迪欧”咖啡厅吃饭,饭桌上仍然谈兴未减,打开的话匣像放出的水。其实创业人内心都是寂寞的,他们所经历的艰难困苦非常人所能理解,拿姜滨的话来说就是“把心放在搓衣板上搓”,那是怎样一种痛苦与煎熬啊。
对于创业者,我们从心底敬佩,也越加希望他们能够顺利地走向成功。
相关热词搜索: 的人 天花板 突破上一篇:歌尔成长6元素
下一篇:浅谈舞台音响效果的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