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我国不同于其他,在老龄化问题上不能单纯模仿,必须结合自身特点以找寻最适合自己的构架体系。
我国老龄化有如下特征[1]:
(1)人口规模大;
(2)发展迅速,递增速度惊人;
(3)地区发展不均;
(4)城乡倒置现象显著;
从现今的状态来看,我国农村的老龄化速度高于城市,但是自2040年之后,城镇的老龄化速度会远远超过农村。这也是我国老龄化不同于发达国家的主要特征。
(5)女性数量高于男性;
在多出的女性老年人中50%~80%都是80岁以上的生活半自理或者需要照顾的老年人。
(6)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
国外的状况是先富后老或者富老同步,使得无论从财政支持还是社会基础建设都能达到一定的标准。但是我国的现状是未富先老,导致应对老龄化的经济实力较为薄弱。因此我国应该结合自己的国情去切实地解决这一问题。
2 我国老年人生活模式的探讨
“老”——是人生的一个过程,这一过程中不仅是生理上的逐渐衰退,心理上也是由于生活领域的缩小、社会角色的变化、经济收入的减少等现象,而变得脆弱,需要寻求理解与关怀。常言道“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更多的我认为他们需要的是“老有所为”。
在我国71.08%的老年人生活可以自理,20.36%的基本自理,只有8.28%的老年人生活需要别人的辅助。因此在中国更适合推广住宅养老的方式,一方面降低社会成本,符合传统养老观念,同时也激发老年人生活热情,使其作为社会一员参与到生活中去[2]。解决养老居住空间的问题,不仅仅是为老人提供安全的居住环境,同时应该维护其自由选择居住方式的权力。
现代城市老年人更加追求时间支配、空间使用上的自由,更加注重提升老年生活品质。“住”已经不单单是种行为,而是一个包含满足感的方式。所以我国就提出了一种理想养老居住模式:混合模式下的居家养老+社区照顾,希望在其中老年人能充分获得心理上对安全、归属、私密、家庭和场所的需求,同时拥有良好的生理照顾。
3 寒地城市居家养老的现状
在我国老龄化问题地区差异性明显,各地方发展不均衡。在中部、南部沿海等发展较快的区域,居家养老或者公寓式养老推广较好,而西部、东北部因为经济、气候等条件的限制,发展迟缓。尤其在东北部等寒地城市中,公寓式老年住宅发展基本处于鲜有问津的状态。
3.1 地方发展的限制
但是寒地城市中的老龄化问题却更加突出,一方面由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历史问题,有许多退休老职工留在了东北,但是他们的下一辈却涌向“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工作,造成了众多“空巢老人”和“孤寡老人”的出现。
3.2 气候引起的行为时域性
时域性是指,在不同的地理区域,气候及季节时辰等条件下老年人活动与时间矢量之间交织和互动的关系。寒地城市老年人行为时域性主要指其活动强度、范围、内容,随季节变化较大,自由度、积极性受到限制[3]。
4 寒地城市居家养老住宅设计策略
4.1 规划布局方面
(1)防风保暖
由于寒地气候的影响,在冬季盛行风的上风向要有意识的设置防护林或者能够阻挡强风的高大建筑,以保证住区有良好的风环境。同时可沿城市主导风向,建设生态廊道,将周边清新的空气引入城市住区内部,缓解夏季的热岛效应,改善空气质量[4]。
建筑形体应尽量围合成封闭紧凑的平面布局,组合成简洁整体的体量形态,控制体型系数。此外注重围护结构的高效保温,提高供暖的效率。
入口空间的设计对于寒地城市有较为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提供了温度环境的适应过渡区,另一方面也给空间、视线提供了准备的条件。所以规划中要避免入口朝向冬季主导风向,并为其设计足够的空间缓冲以供人使用[5]。
(2)利用日照
对于寒地城市而言日照是十分宝贵的资源,它不仅作为热量的来源之一,也是城市居民心理上的慰藉和情绪调节。因此在住区规划设计上要重点考虑主要空间的最佳朝向,虽然无法保证间间朝阳,至少做到户户均好。
户外活动场地也应考虑设置在冬季阳光可以辐射到的区域,缓解局部小气候。
(3)功能混合
寒地城市冬季气温较低,人们出行的频率也相应降到最低。因此在规划初期就可考虑集中紧凑的布局形态,在满足日照间距的条件下适当提高建筑密度,降低对交通资源的依赖,更符合节能的考虑,也增加居民尤其是老年人出行的安全。
其次多功能地利用土地,混合居住、办公、餐饮、医疗、公共活动、休闲娱乐等业态,使得住区内部可以实现自我完善,老年人在有限的步行距离内就能满足各种生活基本需求。
4.2 住宅套型方面
因为寒地城市从10月到来年4月之间都处在供暖期,人们在室内停留的时间较长,因此在居家养老住宅方面的考虑就需要更为精细化。
(1)打破传统廊式布局,增加剖面变化
在新建老年住宅或老年公寓时可适当考虑改变以往鱼骨式功能布局的形式,以公共活动室为中心串联其它居住单元,中间灰空间为交往交流平台,以满足居家老人对社交的需求。在剖面的设计上,可以再次利用规划上的混合功能的思想,将交往、服务功能块置入不同楼层,把公共活动当作触媒激发老年人邻里之间的互动。
(2)扩大卧室面积,适当减小起居室
因为老年人的生活作息不同于年轻人,他们全天尤其是冬日的活动大部分会集中在卧室,所以对于居室的设计应尽可能满足老年人生活需求,而起居室面积的不足可以用公共起居室来补充,促进老年人走出家门,参与社会交往与活动。
(3)增加储藏空间的设计,满足生活习惯
老年人对于有年岁的物件都有种怀旧情节,因此在老年住宅的设计方面需要提供足够的储藏空间以摆放旧物以及过冬御寒的衣物。其次,在东北老年人都有腌酸菜等生活习惯,所以在生活阳台的设计中也要将其纳入到考虑的范畴。
(4)设置空中花园,缔造宅园居家养老住宅
“人居自然中”是中国人一直追求的生活模式。对于寒地城市冬季景观的缺失,同时老年人又喜欢摆弄花草、种植有机蔬果等原因,就更体现出这方面的需求。而现今住宅现状更多的是宅园分离,公共绿地虽大,但受季节限制只可观赏无法亲近游玩。每家每户缺少绿景花园,仅为人工而无自然之趣。
因此我认为在寒地居家养老住宅中应重视绿景的补充,加入空中花园或者设置底层花园,一方面空中花园可以作为温室、阳光房等被动式太阳能系统,调节室温增大湿度;另一方面模糊室内外限制,消除室内闭塞空间的局促感,拓展生活空间,引发更多丰富的生活形式,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增强邻里之间的互动关系[6]。
(5)卫浴空间精细化设计,增加安全度
卫生间淋浴间等功能房因为经常会处于潮湿阴暗的状态,所以多为老年人发生磕碰事故的多发地。在设计时要充分保障其通畅、便捷、易达、高照度和足够的安全系数。
4.3 户外休闲空间方面
(1)室外活动场地设置
方便老年人活动的场地应该空间开阔但相对安静,以弥补老年人听觉下降的不足,但同时满足“人看人”的心理需求;场地应该尽可能背风向阳,在西北方有建筑物或高大树木作为遮挡物,提供较适宜的日照环境和风环境。
(2)采取适当的气候防护
为了给寒地生活的老年人提供更加舒适的公共空间环境,城市及住区内部可以多设置封闭或可开启的步行廊道、廊桥,创造半室内化空间。同样人行天桥步道及地下人行系统也是在规划中可以借鉴的,以便增加冬季寒地城市老年人的出行率及安全度。
(3)户外景观配置要考虑四季性
由于寒地城市气温较低,不能保证植物的常绿,因此在室外植物配置上需要考虑营造四季不同的生态景观,一些枝干有不同颜色的植株可以优先考虑,如白桦及红瑞木。当然为了不让冬季室外景观显得过于萧索冷清,建筑颜色的选用也应该以暖色调为主,给人以积极的心理暗示。
5 竞赛案例分析
5.1 竞赛情况简述
作者以2013年ICCC竞赛为例,来展示一个寒地城市老年人住区的规划与设计方案。本竞赛由ICCC(国际助老社区理事会)和UN-HABITAT(联合国人居署)等机构共同赞助。竞赛邀请全球建筑设计领域的学生参与其中,充分展示他们在设计和创新人类发展模式方面的才能,以帮助老年人全面融入社会,参与到社会、文化和生产生活中来。
竞赛的关注点:
是否能为生活在城市、郊区或农村的老年人,成功创设一个多元的、跨年龄段的社区,甚至还可囊括信息技术交流于其中?
如何让老年人全面融入并参与到社区生活中?
如何鼓励可持续性设计=可持续性人生?
5.2 场地选址
本设计的主题为“躬农于乐——创建人人共享、无缝衔接的慢活人文城”,场地选择在伊春——东北林都,天然氧吧。伊春是惟一一个被评为“世界十佳和谐城市”的中国城市,但是人口外流现象严重,连续8年人口负增长,面临着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这样的现状对于建筑师而言即是机遇也是挑战。
设计选址为朝阳小区,作为建国初期第一批楼房,曾经是高档的住区,但随着时间的变迁,钱权阶级搬离,现在只剩下老弱病残和拆迁户。前依北大桥,背靠小兴安岭,周边有北山公园、森林公园、阳光浴场和绿岛度假小岛,在此可见大量居民自行种植的农业景观,具有休闲农业发展的潜力。交通条件临近通河路及山河大道,位于伊春市周末休闲与市区交接的据点位置,可以作为服务周边都市居民与外来访客的中心点(图1)。
5.3 概念引出
(1)“积极老龄化”引导下的社区支持型农业
中国的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国家应对的经济实力较为薄弱,而作为曾经社会主力军的老年人希望融入群体社会中,继续创造有生存意义的事业。本设计就借由这个场地,探讨一种由住区老人与周边工作的青年人、学习生活的幼儿一同建立于都市中的休闲农业模式(图2)。
一方面老有所为,老年人可以继续维持习惯的生活状态,同时由于专业设计的介入,可以提高种植效率、降低身体机能的消耗、消除季节的限制,同时打造品牌效益,为低收入的老年人群增加经济收入;另一方面,明日农业将成为一种新的都市休闲活动,同时激发不同的空间环境、地景廊道的组织形式。
(2)“乐活”中的慢活体验网络
乐活,照顾身心健康及地球永续发展的生活形态。本设计试图透过消费、生活方式的选择寻求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建立能源、生态、人文的循环体系,老年社区作为一个激活因子辐射整片区域。同时保留老社区活性的生活剧场、慢行的网络大街,再现邻里生活的乡野弄巷,建立以多元文创、生态农业支持的慢活产业,结合街区文化记事的app虚拟网络,叠加形成说故事的旧城慢活体验馆。
5.4 寒地城市特殊设计策略
(1)第二地坪的设计
由于场地与周边道路存在三米多的高差,因此设计时纳入第二地坪的考虑(图3),将所有一层房屋“地下化”,原有宅间道路被第二地坪覆盖,出入活动由室外变成室内,宅间田地覆盖可开合的玻璃顶,作为种植区以应对不同的天气。一层原有居住功能也开放为活动中心、餐饮、商业、种植服务等公共功能,利于冬季老年人的出行及社交互动。居住功能上移至二层以上,室外活动可在第二地坪上进行,同时还可以观赏到宅间玻璃大棚中的种植景观。
(2)阳光房的置入
在提供公共种植区的同时也为每户安排有阳光房或空中花园,一方面提供冬季优质的景观资源,另一方面作为被动式太阳能系统可以调节室温和干湿度,利于老年人身体健康(图4)。
(3)步行廊道系统
除了第二地坪在冬季方便老年人出行外,还另外设置了封闭的步行廊道系统,它贯穿于整个场区的居住部分和公共种植区,连接医疗、生活服务等设施(图5)。同时还能在冬季行进中为老年人提供良好的景观视野(图6)。
6 结语
老龄化社会已经悄悄到来,在我国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养老居住政策的指导下,建筑师必须正确认识老年住宅设计,在保障其居住安全的前提下,支持其独立生活,同时提高老年人与外界联系的能力。不仅不能照搬国外的旧有模式,还要根据我国自身特点,对于寒地城市这样更加严峻的气候形势下的居家养老住宅设计予以高度重视。在营造宜人养老居住环境这一问题上,我们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深入思考。
相关热词搜索: 养老 居家 住宅 尝试 思考上一篇:城市河道水治理以及防洪措施分析
下一篇:沈北禽肉产品出口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