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主成分分析是一种实用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能消除样本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在保持样本主要信息的前提下,提取少量具有代表性的主成分。文章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006年世界主要国家科技人才国际竞争能力进行了横向比较研究,揭示了我国科技人才竞争力的实际状况。最后,提出了提高我国科技人才竞争力的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世界 科技人才 竞争力 比较 主成分分析
中图分类号:C9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0-224-03
科技人才是作为生产要素的人力资源中较高层次的群体,是公认的最重要的资源。随着我国改革力度的加大和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经济竞争日益加剧,作为最主要生产要素的科技人才的竞争也日趋白热化,从一定程度上说,科技人才竞争力关乎经济竞争的成败,科技人才竞争力高,则经济竞争力强;科技人才竞争力低,则经济竞争力低。因此,衡量我国科技人才竞争力大小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本文从科技人才自身竞争力、经济发达环境竞争力、开放环境竞争力、生活环境竞争力、安全环境竞争力、投入环境竞争力、公共管理环境竞争力、潜在人才竞争力等8个方面,通过与美国、印度、俄罗斯、日本、韩国、英国、法国、加拿大和德国等9个国家进行比较,对我国科技人才竞争能力进行了实证分析,揭示了科技人才竞争力的实际状况,从而为科学全面地了解科技人才竞争能力,进行决策提供依据。
一、研究现状
1.研究范畴。我国从事区域性科技人才竞争力研究的科研成果还比较少。主要有杜昭明(2002年)的《人才国际竞争力评价》,李晓园(2004年)等的《中国人才竞争力指标体系构建》,王建强(2005年)的《区域人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刘国新(2005年)等的《中部区域人才竞争力评价》,兰州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杨思信教授(2006年)的《甘肃省人才竞争力的现状与发展对策》,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杨河清等的《区域人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几点思考》,中国科学技术促进发展研究中心杜谦的《2006年世界科技人力资源竞争力》,刘小英、韩建民的《西部地区人才竞争力计量评价》,海南大学经济学院王丽娅、古月琴(2009年)的《海南省人才竞争力的国内比较与发展的对策建议》等。
2.內涵研究。已经有不少学者对科技人才竞争力的内涵进行了研究探讨,目前仍然未形成具有公信力的观点,不一一综述。
本研究认为科技人才竞争力,就是在与其它区域相比较时科技人才整体自身所体现出来的对区域的贡献能力优势、形成人才的有关环境所展现出来的吸引力优势、以及潜在人才的培养优势等所形成的综合优势。
本文所指科技人才是科技人力资源中的研究与试验发展(Research and Development,缩写R&D)人员,简称研发人员,是指在科学技术领域,为增加知识总量,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的活动,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三类活动。国际上通常采用R&D活动的规模和强度指标反映一国的科技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3.人才竞争力指标体系的研究。刘秀华(2003年)在《人才竞争力的指标评价》中提出了衡量企业人才竞争力的两个指标。李建平等的《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05-2006)》在其三级指标“人才竞争力”中提出了“人口自然增长率(反向指标)、15~64岁人口比例、文盲率(反向指标)、大专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比例、平均受教育程度、人口健康素质(预期寿命)、人才利用率(就业总人数占15~64岁人口比重)”等测量指标。杜谦的《2006年世界科技人力资源竞争力》分培养与开发、使用与配置、产出与效益、环境与政策等四个一级指标,二级指标10个,三级指标40个。王丽娅、古月琴(2009年)的研究采用的是李建平等《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06-2007)下册》的研究成果。杜昭明基于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比较详细、深入也很具有代表性。他在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发表的《世界竞争力年鉴》(WCY)的基础上,从评价国际竞争力的指标体系中,抽出了部分反映、体现人才竞争力的指标,从而形成了评价一个国家人才国际竞争力的指标体系。
上述研究尚没有对我国科技人才国际竞争力进行系统的实证研究比较,本研究汲取前人研究之精华,结合对人才竞争力的理解,构建了一套指标体系对我国科技人才竞争力情况进行全面的、专门的研究探讨。
二、研究方法
1.数据采集部分,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查阅法。
2.数据统计与分析部分,则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是设法将原来众多具有一定相关性的指标,重新组合成一组新的互相无关的综合指标来代替原来的指标,也就是降维的思想,将多个变量化为少数几个互不相关的主成分,从而描述数据集的内部结构。主成分分析法通过求协方差阵或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与特征根运算,按指定的贡献率计算各个候选指标在各个样本之间的相对差距,依此作为指标选择的依据,将各个样本之间具有相对较大差距的那些指标抽取出来,作为构建综合评估指标体系的元素,而将样本之间差距不大的那些指标加以排除,从而求出集中原来随机变量主要信息的、相互无关的主成分构建一个综合评价函数。既可以排除在指标选择和权数确定时的主观因素影响,又可以消除指标间相互重叠的信息影响,使得定量分析涉及的变量较少,而得到的信息量又较多,从而更容易抓住主要矛盾,并且综合评价结果唯一、客观、合理。
主成分分析法可以用来计算多变量样本的相对数值,即构造样本的指数,也可以对样本进行排序。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的指数有一部分为负值,这里的负值并不代表其利用程度的真实含义,而是说明该地区在被选地区中的相对位置,即处在平均水平以下。因此,主成分分析法是理想的分析工具。本研究是运用SPSS13.0数据统计软件进行操作。
三、指标体系的确立与数据来源
依据科学性、系统性、可比性、可操作性等原则,本研究的人力竞争力指标体系,包括科技人才自身竞争力、经济发达环境竞争力、开放环境竞争力、生活环境竞争力、安全环境竞争力、投入环境竞争力、公共管理环境竞争力、潜在人才竞争力等8个一级指标,47个二级指标。这些指标都是国家相关部门和国际权威机构发表的数据。
四、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科技人才竞争力实证研究
1.构建指标指数。首先,打开Spss13.0软件(汉化版)的“分析”菜单中的“数据缩减”,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8个一级指标指数,以便进行主成分分析。
2.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判定。利用“分析”菜单中的“数据缩减”中的“因子分析”选项对8个一级指标指数进行相关性检验。KMO检验用于判断是否可以进行因素分析,如表2所示,根据学者Kaiser(1974)的观点,如果KMO的值小于0.5时,不宜进行因素分析。本检验的KMO值最低为0.527,表示本文进行的科技人才竞争力研究适合进行因素分析(主成分分析是因素分析的一种)。Bartlett 球形检验是表明样本的相关矩阵是否为一致性矩阵(identity matrix),一致性矩阵表示变量间是不相关的。显著性水平值(Sig.值)为该检验的结果。当该值小于0.05时,表明变量中可能存在显著相关性。该值大于0.10时,表示变量间相关性不强,数据集就不宜进行因素分析。本文对8个一级指标的指数进行球形检验时,Sig.值为0.000,通过Bartlett球形检验。所以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是合适的,相关系数矩阵(略)。
3.确定主成分个数。打开“分析”菜单中的 “数据缩减”,利用“因子分析”对8个指标指数进行主成分分析。
主成分个数提取原则主要包括两个标准,第一个是为主成分对应的特征值即方差大于1的前m个主成分,第二个是前m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大于85%。
对于第一个原则:特征值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看成是表示主成分影响力度大小的指标,如果特征值小于1,说明该主成分的解释力度还不如直接引入一个原变量的平均解释力度大,因此一般可以用特征值大于1作为纳入标准。对于第二个原则,累计贡献率反映了前m个主成分,反映了原来总体样本85%以上的信息,基本反应了原来数据的总体情况。
通过表2可知,前三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大于1,且累计贡献率达到90.984%,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同时满足两个选择主成分的标准。通过分析主成分矩阵可知某些因子差异明显,因子变量的含义比较清晰。见表3。
4.主成分表达式的确定及其命名。第一个因子主要成分为经济发达环境竞争力、生活环境竞争力、安全环境竞争力、投入环境竞争力、公共管理环境竞争力和潜在科技人才竞争力;第二个因子主要成分是科技人才自身竞争力;第三个因子主要成分是开放环境竞争力。所以决定用3个新变量来代替原来的8个变量。
表4是根据回归算法计算出来的因子得分函数的系数,根据这个表格可以得到下面的因子得分函数:
Fl=-0.205*科技人才自身竞争力指数,-0.086*经济发达环境竞争力指数,+0.362*开放环境竞争力指数,-0.111*生活舒适度竞争力指数,+0.187*安全环境竞争力指数,+0.088*投入环境竞争力指数,+0.337*公共管理环境竞争力指数,+0.183*潜在科技人才竞争力指数。
F2、F3以此类推。SPSS将根据这3个因子得分函数,自动计算10个样本的3个因子得分,并且将其作为新变量保存在数据编辑窗口中(分别为fac1_1、fac2_1、fac3_1)。
5.综合主成分评价公式的确定。以每个主成分所对应的特征值占所提取主成分总的特征值之和的比例,如表2所示,4个特征值所占比例分别为53.875%、21.990%和15.119%。以上述数据作为权重计算主成分综合评价模型:
其中表示第主成分因子的特征值。所以,主成分综合评价函数表达式为:
F综=F1*0.53875+F2*0.21990+F3*0.15119
利用F综合求出各国科技人才竞争力的综合主成分值。
因子分析中,所得到的因子变量应该是正交、不相关的。从表5的协方差矩阵看,不同因子之间的差距为0,因而也证实了3个因子变量之间是不相关的。
2006年世界科技人才竞争力(主成分分析得分)排名
6.分析主成分的经济意义。通过表6可以看到科技人才竞争力的排名情况。综合竞争力德国最强,法国其次,其它依次是日本、美国、英国、加拿大、韩国、俄罗斯、中国和印度。第一个因子F1所代表的经济发达环境竞争力、生活环境竞争力、安全环境竞争力、投入环境竞争力、公共管理环境竞争力和潜在科技人才竞争力,排名则是日本第一,韩国第二、美国第三;第二个因子F2所代表的科技人才自身竞争力,德国第一、法国第二、英国第三;第三个因子F3所代表的开放环境竞争力则是美国、中国和法国位居三甲。(下转第227页)
(上接第225页)
7.科技人才竞争力SWOT分析。如果以前三位为优势,后三位为劣势,中间为中等水平对各国作优劣势分析比较。可以看到:
德国的科技人才自身竞争力具有非常强的优势,其他方面则处于中等水平。
法国的科技人才自身竞争力和开放环境竞争力具有较强的优势,其他方面处于中等水平。
日本的经济发达环境竞争力、生活环境竞争力、安全环境竞争力、投入环境竞争力、公共管理环境竞争力和潜在科技人才竞争力等六方面具有非常强的比较优势,其他方面处于中等水平。
美國的优势是开放环境竞争力、经济发达环境竞争力、生活环境竞争力、安全环境竞争力、投入环境竞争力、公共管理环境竞争力和潜在科技人才竞争力等七方面具有优势,科技人才自身竞争力处于劣势。
英国的优势是科技人才自身竞争力,开放环境竞争力处于中等水平,其它则是劣势。
加拿大的经济发达环境竞争力、生活环境竞争力、安全环境竞争力、投入环境竞争力、公共管理环境竞争力、潜在科技人才竞争力和科技人才自身竞争力处于中等水平,开放环境竞争力处于劣势。
韩国的优势是经济发达环境竞争力、生活环境竞争力、安全环境竞争力、投入环境竞争力、公共管理环境竞争力和潜在科技人才竞争力,其它处于劣势。
俄罗斯和印度各方面优势不明显。
中国唯一的优势是开放环境竞争力,其他都处于劣势。
8.聚类分析。在SPSS13.0中运用快速聚类分析法,依据F综合值大小与样本间亲疏程度远近,可以将10个国家的人才竞争力综合得分水平分成5类(聚类分析过程略),如表6。经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检验,相伴概率为0.000。因此,将样本分成5类是非常成功的。
2006年世界科技人才竞争力聚类分类情况
可以看到,德国居于第一类,竞争力非常强;法国、日本、美国、英国是第二类,竞争力较强;加拿大处于第三类,竞争力一般;韩国竞争力较弱,属于第四类;俄罗斯、中国、印度竞争力非常弱,属于第五类。人才竞争能力呈现出明显的规律,西方发达国家人才竞争力强、发展中国家科技人才竞争力弱。
9.综合评价。科技人才竞争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人才自身竞争力、经济发达环境竞争力、开放环境竞争力、生活环境竞争力、安全环境竞争力、投入环境竞争力、公共管理环境竞争力、潜在科技人才竞争力等的综合表现。
这些方面有一方面落后,也会成为“短板”影响整体竞争力。落后国家往往各方面都较差,而这些方面又有非常密切的关联度,所以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
五、几点结论
通过实证分析,可以发现:
第一,科技人才竞争能力的制约因素很多,科技人才自身竞争力是显性表现,经济发达、开放环境、生活环境、安全环境是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基础,投入环境和公共管理环境是人才发挥作用的保障,潜在竞争力是人才发展的“希望”。
第二,科技人才竞争力与各国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经济越发达,人才竞争能力往往也越强;经济越落后,竞争能力也越弱。
六、思考与建议
我国正努力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发挥科技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与效益,减少浪费愈发重要。因此,针对研究发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增强人才资源自身竞争力。科技人才自身竞争力的增强,要求人才数量多、人才密度高,但主要的是人才的产出量和产出效益要高。因此,一方面要通过提高教育质量和国民素质,培养更多的人才;另一方面也要想法设法吸引人才。
2.全方位努力,提高区域吸引力。影响科技人才竞争力的因素很多,且环环相扣。除开放环境外,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处于较大的劣势。要想培养、吸引和留住人才,就必须做好各方面的工作。根据国内外的现实情况看,人才安居方能乐业,很大程度上人才的竞争就是人才发展环境的竞争。因此,必须全方位谋划做好工作。
3.做好潜在人才发展的“希望工程”。潜在科技人才发展实际上是培养区域的人才“造血能力”。纵观世界任何一个发达国家除了引进人才外,无一不重视自身的人才培育。因此,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必须加大人才培养的投入,而不应一味地追求所谓的“政绩”。
参考文献:
1.杜谦.2006年世界科技人才竞争力[J].中国科技论坛,2008(2)
2.张文霖.主成分分析在满意度权重确定中的应用[J].市场研究,2006(6)
3.杨晓明主编.Spss在教育统计中的应用[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杜昭明.人才国际竞争力评价[J].中国人才,2002(10)
5.[英]迈克尔·E.波特等著.全球竞争力报告2007-2008[M].杨世伟、高闯等译.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中国防卫科技学院 北京 101601)(责编:若佳)
相关热词搜索: 科技人才 国际竞争力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