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在上海市徐汇区龙华街道龙华西路285弄19号403室的顾鹏飞夫妇最近心急如焚。顾鹏飞长年患腰椎盘凸出,压迫神经不能行走,平时主要靠其妻照顾。然而顾妻也是长年胃病缠身,最近她又被确诊为甲状腺肿瘤,需要住院开刀手术。糟糕的是,老人的两个儿子均不在身边,在上海也没有其他亲戚。
上缝小区居委会干部从顾鹏飞邻居口中了解了一些情况,他们随即展开了帮困工作。一方面由居委会干部上门询问老人目前的疾病情况;另一方面组织小区里的退休医生定期上门为老人测量血压、指导用药,使老人的精神和疾病暂时得到缓解。这让原本焦急万分的老夫妇感激万分。
上缝小区共有60岁以上老人1121人,占小区总人口的21.56%。80岁以上老人125人,占老年人总数的11.2%,90岁以上老人12人,重残老人有17人,重病老人有20余人。针对小区的实际情况,居委会把“情系夕阳”作为居委会工作中的系统工程来抓。
上缝居委会每年都要对小区老人进行排查摸底,将老人按照年龄、身体状况、是否独居等情况进行详细分类,登记造册,而后根据不同类型,进行分类服务。
对于身体状况相对较好的老人,居委会定期以电话慰问的形式,和老人唠唠家常,问问老人的近况,嘱咐老人多保重身体,提醒老人有困难就来找居委会。对于身体状况不是太好的老人,居委会则安排楼组长定期上门探访,居委会干部也实行分区域上门探访。对于重病重残老人,居委会则安排志愿者与其结对,为老人提供必要的帮助。
小区内285弄13号的居民孙振梁是一位独居孤老,年青时参加过抗美援朝志愿军,立下赫赫战功。随着年龄增大,孙老患上了脑中风病,行动十分不便。居委会干部得知情况后,除了安排志愿者定期上门服务外,还经常带领小区内的学生携带慰问品上门慰问,并帮老人做些打扫卫生之类的家务活。老人很感动,逢人就说:“我现在有很多孝顺的‘儿女’呢!”
285弄18号的朱阿姨中年丧偶,晚年丧子。沉重的打击使朱阿姨情绪低落,倍感孤寂。居委会知悉后,安排志愿者定期上门,陪朱阿姨聊聊天,解解闷,还经常邀请她到居委会的图书室看看书,或到活动室参加些活动。时间长了,老人慢慢走出了孤独的心境。
考虑到老人年龄大,行动不便,又时常有医疗咨询等方面的需求,居委会整合小区医疗专业人员的资源,建立一支专业医疗志愿者服务队,专门为老人提供医疗咨询等服务。
每星期二中午,上缝小区居委会门口总是排着一条长长的队伍,等候着周医生的“坐堂”诊疗。周医生是一位退休医生,她3年如一、日义务为社区居民做耳穴治疗的事迹在小区传为佳话,居民亲切地称她为小区的“女雷锋”。后来,不少外小区的居民也慕名前来请她诊疗。据统计,3年多来,共有4000多人次接受过周医生的耳穴治疗。
已退休的王大爷深有感触地说,日常咨询检测为老人排除疾病隐患设置了一道安全阀。一次,他照例来居委会活动室测量血压,正想离开时,坐堂的赵医生突然叫住他,拿着他的手左看右看,然后指着他指甲内的血丝,详细询问了他一些情况后,嘱咐他一定要去医院做进一步检查,并告知他可能患有血液病。事后经医院检查,老人的确患了血液病,与赵医生的判断完全吻合,老人的病情因得到及时诊治而被有效控制。
在日常生活中,上缝居委会密切关注着小区内每一位老人的各种需求。居委会干部们认为,有些事情对年轻人来说,可能是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但对老人来说,可能就是一件很艰难的大事了。
住在龙水北路900弄14号的沈志明是一位独居老人,由于行动不便,一日三餐时有时无。居委会干部知道后,便和辖区的一个酒店联系,希望他们能为老人就餐问题出点力。酒店负责人满口答应,特地为老人发放了就餐卡。
900弄25号的乐阿姨也是一位独居老人,身患癌症。为了方便老人和居委会干部、志愿者联系,居委会干部特地向街道申请为她安装了“安康通”。装好后,乐阿姨试了试,高兴地说:“这东西还真灵,一按就通了,这下我可方便了。”
上缝居委会从不忘记为人户分离的老人们送去关怀。每年,居委会都要奔赴居住在几十公里外的闵行区颛桥、北桥及奉贤县等地的敬老院,慰问居住在那里的10多位老人。看到居委会干部们不辞辛苦地赶过来看望他们,老人们都非常感动,他们时常泪流满面地拉着居委会干部的手,深情地说:“你们真是比我们的亲人还亲啊!”
相关热词搜索: 独居 送上 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