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源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对农业标准化生产中几点问题的探析

| 浏览次数:

摘 要:实现农业标准化生产是一项繁杂的系统工作,需要各个部门、群体的配合协调。除了要拥有适合农业客观发展的农业体系外,还要在制定、执行、监督各项标准上下工夫,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整个农业标准化生产进程。

关键词:农业标准化 标准体系 经验 推广

截至目前,我国已制定修订农业国家标准691项,行业标准1546项。我国以国家和行业标准为骨干、地方标准为补充、企业标准为基础的农业标准体系已初步建立,对指导农业生产,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农业标准化生产实施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1.标准体系本身:

目前我国没有真正形成从产前、生产、产后及产品的深加工、可溯及性等整个农业生产过程的标准体系,并且标准体系建设的方向模糊。这样的标准体系已无法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规模、市场流通、产品贸易、质量监控和提高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农业标准更新速度缓慢。国外农业标准每隔2年或5年就修订一次,而我国10年以上国家标准占37.7%,5年至10年国家标准占33.4%。第二,技术性指标落后,农产品质量卫生安全方面的指标低且项目不齐全问题突出。例如:我国《食品卫生法》对104种农药在粮食、蔬菜等45种食品中的允许残留做了限制,共291个指标,而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制定的食品安全标准(CAC)对176种农药在3755种食品中规定了2439项农药最高残留标准,两者相差甚远。第三,制定的标准可操作性也比较差。

2.标准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在标准实施过程中,对农业标准执行的监测不够。我国农产品监督检测机构在提供质量检测、技术服务和保证标准实施方面与农业标准化发展形势和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存在很大差距。这些机构仅有常规项目的检测能力,而与农产品安全质量密切相关的农兽药残留、激素残留、放射性污染转基因等方面的检测能力不足,农业生产示范区和相关企业检测系统建设实施缓慢,无法满足标准化的实施和产业化经营的需要。

3.生产主体面临的问题:

我国目前的生产者生产多属于自给型,农民在基本温饱的生活水平上从事农业生产,而且保持着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阻碍了农业标准化生产的推广。其次,生产者的生活分散性特质严重制约着农业标准化的实施,中国农民的生产不同于外国的农场时生产,每个农民的生产种植面积很小,进而形成了分散的农业生产体系,不便于集中和统一管理。再次,生产者文化水平偏低,由于种种原因,农民受教育机会十分有限,文化水平普遍偏低。这样,在新技术的实施、新思想的运用上存在着许多问题,同时在自身思想转变上也存在困难。

二、国内外农业标准化推广经验

1. 国内实施经验:

一方面,国内已经成功以示范区域检验农业标准,并建立了一套符合中国国情,同时与国际接轨的农业标准体系。在种植业、畜牧业等各行业部门和地方政府共同努力之下,建立了初具规模的农业标准体系,出现了一些示范能力较强的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示范基地,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生态效益。此外,农业标准化宣传培训力度也不断加大。

2. 国外标准化经验:

随着世界各国对农产品安全、绿色、优质的日益需求和农业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近30年来,美国、日本和欧盟各国等发达国家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发展,它们的主要经验是:一方面,实施农产品生产全过程的标准化。发达国家注重农产品生产环境标准化,如欧盟国家要求农民在经营常规农业转为有机农业生产过程中,必须经历2年~3年的过渡期,在过渡期间及以后生产中不能使用任何化学肥料及药品,要求农户在从事有机农业的一切活动中,必须按照有关标准或法律规定进行。另一方面,发达国家非常注重农业生产过程与生产工艺的标准化,以及提高农产品质量标准,构筑农业“技术壁垒”。如欧盟1999年对所有来自中国的货物木质包装实行新检验标准,要求木质包装不得带有树皮,不得有直径大于3毫米的虫蛀眼。此外,西方的农场都是大规模产业化经营,农场主是农场所有者,每年都需雇佣工人来进行劳作。西方大部分人都聚集于工业地带和城市群地区,农业区的人很少,所以不存在农业人口或者农业生产者在标准化过程中本身所存在的问题。

三、解决方法

1.标准体系本身:

要突出抓好标准体系建设,并建立适合农业结构调整需要的标准。从市场价格看,土地密集型产品处于价格劣势,劳动密集、技术密集型产品具有竞争优势。因此,应从发展优势产业、特色产业、优质专用产品的市场需求出发,建立产前、生产、产后配套的地方标准,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技术支撑。此外,建立适合农产品外贸出口需要的标准。发达国家对农产品安全卫生标准十分敏感,对进口农产品的农兽药残留、放射性残留、重金属污染的技术限制日趋严格。面对农产品出口屡屡受阻的严峻形势,必须尽快建立与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接轨的农业标准体系,指导出口农产品的生产。

2.农业标准化实施过程中的对策:

要不断提高农业标准化覆盖率。建立国家级、省级、市(县)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加强质量监测体系建设、提高质量监测水平是实施农业标准、提高产品质量、确保卫生安全。还要建立科学的标准化信息服务系统。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是标准化主管部门一定要做好信息的收集工作,并建立数据库,为编制农业标准提供参考依据,树立为企业和农户服务的思想意识。

3.生产主体标准化培养:

进行农户技术培训,培养农民农业标准化理念和原理指导下的技术掌握。要求在传授技术和只是的人或组织必须有过硬的标准化只是和标准化技术的基本功。另外需要培训内容简单易懂,并倡导农户积极参与认证与技术学习。合格的农产品,不可能迅速使多数消费者了解,国家建立社会认可的认证机构,就可以很快完成合格农产品向市场的认知过程,使产品有标准化生产的趋向。

参考文献:

[1]缪延晖.农业标准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J].中国标准化,2008(12)

[2]陈晓丹.农业标准化过程中的角色分析[J].中国标准化,2008(7).

作者简介:朱林(1985-),女,河南南阳人,长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科学技术哲学专业2009级硕士研究生。

张毅(1985-),男,陕西西安人,长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科学技术哲学专业2009级硕士研究生。

相关热词搜索: 探析 几点 标准化 农业 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