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该文通过对中国城市中和农村中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分析,阐明了环境问题带来的危害性以及如何实现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环境;污染;可持续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越来越重视环境问题,有关生态环境的话题提上日程,有关环境的出版物炙手可热,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深入人心。空调、冰箱都已经是无“氟”的了,蔬菜也向绿色、无公害的方向发展,太阳能热水器日益普遍,汽车开始向节油环保型改进,以上都是我们在保护环境方面取得的成绩。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工业化和城市化对环境的破坏最为严重,带来了新的污染类型,新污染的危害性也难以预料,因此环境问题不容忽视。此外,人口的过快增长加剧了环境恶化,人口的增长使自然环境诸如森林、草场遭到破坏,各种形式的能源消耗也迅速上升,基于此我们要处理好人口与环境的关系,实现人口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中国城市中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国家社会进步的表现,人口城市化水平是衡量生产力和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严格来说,人口城市化是指居住在乡村地区的农业人口转变为居住在城镇地区的非农业人口的过程。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推进器,通常一个国家的工业化程度比较高时,它的城市化水平也比较高,反之亦反之。我们在明确城市化、工业化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必须意识到城市化和工业化对环境的破坏最为严重,城市和工业区的空气、水质、地表、地下污染相当普遍。
1.1人口聚集在城市中造成了住房紧张和交通拥挤,城市绿化面积偏低。
人口向大城市流动是城市化的途径之一,具有历史进步性,有助于城市规模的发展和人口素质的提高,对城市建设起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人口向大城市聚集也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以北京为例,据北京市统计局2003年公布的监测结果,北京市外来人口总量已突破400万,这意味着,每4个在街上行走的路人中,就有1个外地来京人员。外地人到北京后首先面临的最基本问题就是吃、穿、住、行,这对北京城的承载力造成很大的负担,出现了住房紧张,外来人口中的农民工有时甚至住在街头,在城市中乱搭窝棚,从而带来了城市环境的脏乱差现象。流动人口增多,对住宅的需求增加,从而使住房的供给增加,楼房侵占了草地,造成绿化面积减少。按每人每小时呼出38.2克二氧化碳计算,每人平均至少有5平方米的树木面积和25平方米的草坪,而北京的人均绿化面积不到4平方米,绿化覆盖率偏低,不利于人们的健康。大量人口又会对交通造成压力,北京塞车现象严重。北京拥有各类机动车数量很大,并呈进一步增加趋势,由于大多数居民生活和工作都集中在城区和近郊区,虽然市政府采取多种手段缓解交通压力,但是效果不显著,特别是中心城区堵塞现象严重,严重影响了整个城市效率的提高。
1.2空气污染
城市中的空气污染主要来自工业和汽车尾气。工业生产排出了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氟化烃等都对城市环境产生了严重影响。
1.2.1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具有截留太阳辐射到地球岩石反射回来的长波辐射的能力,其大量增加和加厚,产生“温室效应”,使地球变暖,两极冰雪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气候发生重大变异。
1.2.2二氧化硫
二氧化硫等硫化物,经过大气环境的复杂作用,会形成酸雨,腐蚀建筑物。
1.2.3氟化烃
氟化烃大量增加会损害同温层中的臭氧,逐渐形成臭氧洞,太阳紫外线没了遮挡而长驱直射地球,使得人们患皮肤癌的几率升高。
1.2.4汽车尾气
随着汽车的日益普及,尾气污染已经构成城市空气污染的最主要因素之一,造成了城市空气质量差,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1.3用水紧张和水质污染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是经济发展的命脉。我国是一个缺水非常严重的国家,人均淡水资源为0.24万立方米/年,相当于世界人均淡水资源的1/4,美国的1/5。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化的加快,人口的高度集中,城市用水量和污水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加剧了用水紧张和水质污染。
工业生产中的废渣、废水、废气直接流入江、河、湖、海或渗入地表都会对水体产生影响,危害人们健康。城市中的生活用水,尤其是各种洗涤剂、洗衣粉、浴液、洁厕液等的大量使用,使城市废水中的化学成分和有毒物质的比例上升,再加上一些城市对污水处理和排放不当,使水污染更加严重。
1.4噪音污染
噪音污染是一个很容易被忽视但危害很大的污染。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城市特有的现象,农村由于宽敞空旷很少产生噪音污染。
1.4.1噪音污染的来源
其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交通噪音,主要指交通工具在运行时发出来的;二是工业噪音,主要来自生产和各种工作过程中机械震动、摩擦、撞击以及气流扰动而产生的声音;三是生活噪音,主要指街道和建筑物内部各种生活设施、人群活动等产生的声音。
1.4.2噪音污染的危害
医学表明经常处于噪音超标环境下的人,容易产生烦躁,降低工作效率,发病率上升。噪音干扰睡眠,容易产生神经衰弱等症;噪音妨碍语言交流,降低交流效率;噪音损伤听觉,如果常年无防护地在较强的噪音环境中工作,会造成听觉机能不健全。
此外,城市中还面临垃圾污染、能源紧张等问题。
2.中国农村中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在这里我们只探讨农村特有的生态环境问题,像空气污染、水污染等这种在中国城市和农村都普遍的污染问题,这里不在累述。
2.1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地膜,造成环境污染加剧。
氮、磷、钾等化学肥料,比传统农家有机肥含量纯度高,作物吸收快,能迅速提高农作物产量。但是相关资料显示,无论化肥施用总量还是分项考察,其增长速度均超过粮食等农产品的增长速度,说明农产品的增加主要还是依靠高投入换来的。高投入的结果一方面提高了农产品的成本;另一方面大量施用化肥的负面作用突显出来,造成土壤板结,土壤质量下降,更严重的是造成水质污染,化肥含量高的农田用水特别是稻田用水排入河湖,使鱼、虾、蟹等水生动物减少直到灭绝。
我国的农药污染一直比较严重。一些菜农、果农为了追求产量大量喷洒农药,一方面,喷洒农药的农民虽然戴着口罩和护着脸、耳、手等部位,身体还是免不了会少量吸收,喷洒下来觉得浑身不舒服;另一方面,长期过量施用农药,使害虫产生很强的抗药性,又导致农药的更严重的过量施用,如此恶性循环,使蔬菜、水果中的农药残留量加大,长期食用等于慢性中毒,不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
地膜覆盖和各种暖房生产的出现,有效提高了蔬菜、水果的单位面积产量,冲破了季节性和地区性的生产限制,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实惠。
但是据科学资料显示,现在使用的这类塑料薄膜,埋在土壤中200年也不会腐烂,塑料大棚之类的使用和不恰当的废旧处理,已经形成了“白色污染”,威胁着人们的生活和健康。
2.2大中城市工厂对乡镇企业的污染转嫁
有些工业产品因为污染问题无法在大城市中生产,就扩散迁移到集镇中去,这是破坏小城镇及其附近农村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原因。
乡镇企业投资少、见效快、利润高,为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指明了道路,又可以有效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因此,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但从环境角度考虑,环境污染是一个回避不了的问题。乡镇企业设备较陈旧,技术较落后,对于生产中产生的有害气体、液体和固体废物,很难进行回收处理,甚至有些企业主只顾眼前利益,对产生的污染置之不理。以河北省保定市满城的小造纸厂为例,造纸行业由于对水质污染严重,在城市中发展生产受到很大限制,于是这类工业转向了农村。满城县大册营镇是河北省最大的造纸工业小区,造纸使当地部分人暴富起来,但是由于小造纸厂盲目发展,近百家小造纸厂的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漕河,严重污染了漕河水质,还污染了下游的白洋淀.乡镇企业产生的污染在局部地区已造成毁灭性的环境公害,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身体素质。
此外,我国农民的贫困问题,科学文化素质低,使他们也不懂得很好的利用和保护环境,达到最大的经济收益和社会收益。
3.实现人口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提出可持续发展以来,我们一直把人口、环境作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提上日程,虽然经过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还存在许多不足。
3.1控制人口增长
人口与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环境,环境的质量对人口的数量、质量、分布等产生重要影响;另一方面人口的变动也直接作用于环境,尤其是人口数量长期持续的增长,引起了环境的恶化,森林、草场被破坏,各种形式的能源消耗迅速上升,空气污染以及水质污染等。所以控制人口增长刻不容缓。
我国由于人口基数大,在21世纪仍旧是一个人口大幅度增长的世纪,因此要继续贯彻执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现行政策,削减人口增长势能。同时要大力提高人口质量,提高整个民族的身体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调整人口年龄结构和地区分布,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生产力布局的可持续发展。
3.2贯彻执行环境保护这一基本国策,树立环保意识
国家已经将环境保护列为基本国策,在指导思想上和政策上实行先治理后建设,在规划建设项目时必须把污染治理考虑在内。国家制定了环保工作的“一控双达标”,即对主要污染物进行总量控制,控制城市功能区和工业污染源的达标,以及重点城市、重点区域的污染防治。
我们不难发现,哪个地区的人们环境保护意识强,那个地区的环境就比其它地区好。环境保护意识可以分两个层面来说,一就环境本身来说,是使生物圈不受到破坏和生态平衡意识;二是就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来说,是人口、资源、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意识。环保意识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进而指导人们的行动。因此要强化国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使人们自觉的保护环境,做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解决中国环境问题要加强宣传教育、树立环境意识和环境伦理道德观念,加强环保法制建设,加大政府投入和治理力度。此外,还要考虑到市场经济体制下环境治理和环境保护受利益驱动,寻求经济利益调节,实现人口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竟能.人口理论新编.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1
[2]田雪原.大国之难——当代中国的人口问题.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7
[3]田雪原.人口学.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
[4]田雪原.跨世纪人口与发展.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5](美)哈丁著;戴星翼,张真译.生活在极限之内——生态学、经济学和人口学禁忌.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相关热词搜索: 可持续发展 环境问题 人口 我国 环境上一篇:关于环保绿色多功能微生物肥料探讨
下一篇:渑池县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