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 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基于现实问题的学习方法。已逐渐成为中国医学教育模式改革的趋势。本文从PBL的研究对象、实施方式、效果评价、优点及存在问题等几个方面,对PBL在药理学教学中的研究概况进行介绍,以使其更好地指导药理学教学。
关键词:药理学;PBL;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627(2017)12-0009-02
药理学是医学院校中众多专业都必须学习的一门重要基础课,是联系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的桥梁学科。以往教学均采用以教师讲授为基础的学习模式。这种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主体,以讲授为中心,所有教学进度、内容和方法均由教师决定,而学生整体始终处于被动地位。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已越来越不能适应药理学的教学需要。现代医学教学改革的目的已逐渐从要求医学生记忆已有医学知识,转变为培养创新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问题为中心(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的教学模式是国际上目前较为流行的教学模式,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此种教学模式已逐渐成为我国医学教育模式改革的趋势,国内教育理论界的研究者也开始重视这种教学方法,出现了不少理论介绍性和实践探索性的研究成果。但遗憾的是,对于这种教学方法,国内深入的研究尚比较匮乏,而实践应用研究又多局限于西医临床医学教育领域。药理学涉及到多个学科的知识,是比较适用于这一教学方法的。那么,PBL在我国药理学教学中的研究现状究竟如何?本文将从PBL的研究对象、实施方式、效果评价、优点及存在问题等几个方面,对PBL在药理学教学中的研究概况进行介绍,以使其更好地指导药理学教学工作。
一、PBL概述
PBL是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首创[1]。1985年,全美排名第一的哈佛大学在做医学教育改革时就正式引进PBL模式[2]。1993年爱丁堡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开始推荐此种教学模式。PBL的主要理念是以问题为基础,以病例为先导,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生学习、自我管理、团结协作、沟通交流、分析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实施时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以PBL为载体,围绕每一个PBL中包含的核心知识展开主动学习,经过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自学解疑-论证假设-教师总结评价的逻辑过程获取医学知识[3]。1986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和西安医科大学将PBL教学模式引入我国,在教学改革的探索中显示出积极意义。2000年齐齐哈尔医学院药理教研室首次报道了PBL在药理教学中的应用[4],其后也有一些相关的研究论文发表。在对相关文献进行调研后, 发现我国绝大部分关于PBL药理学教学的研究基本上都属于初步尝试的阶段。
二、PBL的研究对象
我国药理学PBL的研究对象贯穿多个层次与专业。从学制看有八年制、七年制、五年制、三年制专科及专升本班;从专业上看包括临床医学、法医学、护理学、麻醉学、影像学、妇幼专业、高职高专药学专业等。虽然大部分为临床医学系五年制本科班,但北京大学医学部药理系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八年制临床医学系学生[5]。中国医科大学所选用研究对象为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6],河南科技大学受试对象还涉及到本科法医学专业和专科护理学、麻醉学、影像学及妇幼专业。而有的学校把全英语授课班也作为研究对象。
三、PBL的实施方式
药理教学中PBL的实施方式都基本遵照Barrows的理念。虽然每所学校在实施的具体过程中都会体现出自己的特点,但都明显区别于传统教学法。教学内容的选择有基础药理学、临床药理学,多数是选用理论课中的部分章节,个别把PBL应用于实验教学中,有的更采用理论课内容与实验课结合的方式[7]。各校学生分组的数量也不相同,少的为3-9人,多的可以达到30人。
大多数学校采用的方法是根据教学内容模拟代表性的临床病例来发现问题,提出一些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学生分别查找资料获取所需知识,由教师引导,以学生为中心組织小组讨论,分析和解决问题,之后验证结果,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和获取的知识和能力。如有需要则重复上述过程,直到问题圆满解决,最后教师给予补充和总结。北京大学医学部药理系首先把PBL教学采用的问题所涉及的概念、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以专题报告的形式作为引导,教师围绕专业相关内容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充分查阅资料,理解、消化和吸收各种知识,尽可能地开拓学生的思路与知识面。接着指导小组讨论,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最后让小组讨论优秀
者参与有学生、指导教师和临床医生共同参与的类似临床病案讨论的大班讨论。对实验课中未知药物的鉴定可给学生提供几种方案,由学生小组集体讨论来选择合适的实验方案,并对遇到的问题开展讨论,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并进行结果分析。具体内容要考虑到课程进度及学生接受的能力,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课堂上用部分时间提问或讨论问题,以启发式及对话式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各抒己见,但教师要起到引导作用。课堂上50-60%的时间用于自学和讨论,40-50%的时间由教师精讲和总结。讨论先由教师主持,逐步过渡到由学生主持。
四、PBL教学效果的评价
由于PBL在我国药理教学中的研究尚属初级阶段,受传统考试体制的限制,其结果的评价一直缺乏有效的综合评价标准。目前多数学校仍然以考试成绩作为主要指标并与传统教学法的考试成绩进行比较评价。如两组均采取闭卷考试,考场及考试时间、监考等均由教务科统一安排。在试题的选择上采取题库出题与自主命题结合的形式,主要考核学生对药理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的理解。记忆主观性试题占一半比例,考核学生的理解、分析及综合判断和应用的能力。另外可用附加题考核学生能否把本专业课与其它理论结合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出题后并作出标准答案送教务科打印备案。考试结束后由教务科及考务人员封订试卷后,交付阅卷教师流水阅卷,评分标准一致。有的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如满意度、学生能力的变化指标等,让学生对PBL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作出综合评价[8]。少数也以学生的论文和报告等作为评价指标。
五、PBL的优点与存在的问题
实施PBL的学校普遍认为此教学模式有利于加深對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文献资料检索查阅能力,归纳总结、综合理解和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团结协作、人际交流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就这样在解决一个一个问题时形成明朗化的认识,推动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有了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形成良性的循环,学生有了解决问题或“主题”的欲望,会积极地投入到情境中,从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不得不指出的是,PBL对于教师的要求要远高于传统教学模式,这毫无疑问也有利于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教师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能增强学习的目标意识,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当学生处于教师精心创设的问题情境时,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会与新情境、新问题之间产生矛盾冲突,导致原有认知平衡的失调,从而激发起学生产生新的同化和顺应的欲望,并由此达到新的平衡,从而激发药理学学习兴趣。在合适的课堂引导下,师生之间可形成民主和谐,相互尊重,教学相长,宽松民主的氛围,学生之间平等、协作、交流、讨论,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也为学生提供了成功的机会。PBL模式还可推动学习兴趣的持续发展。把药理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产、生活,解决实际问题,可以使学生感到知识就是生产力,增强学生学习更多知识的欲望,从而促进学生兴趣的发展。
PBL在我国药理学教学实践中虽取得一些成功经验,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大多数学校观念落后,各方对实施PBL必要性的认识不足,没有把它作为医学教育改革的主流趋势。对PBL教学的大纲、教材和药理学教案设计不规范、不合理。一味照搬国外方法,缺乏本土化的问题构建标准。评价体系单一,未能建立对学生进行科学综合评价的体系。多数教师已习惯传统教学模式,其知识结构不合理,很难驾驭PBL实施的全过程。很多学生对传统教育模式也已形成依赖,无法适应PBL。单纯PBL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自学的方法及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完全准确地掌握现有知识,也是其缺陷所在。
参考文献:
[1]慕景强.PBL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现状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04,12(3): 170 - 173.
[2]孙贺一,路振富.日本“以问题为基础小组讨论式学习”的最新进展及对我们的借鉴[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 (3): 61 - 62.
[3]姜美玲.基于问题的学习:一种可资借鉴的教学模式[J].全球教育展望,2003,32(3): 62 - 66.
[4]许莉,李清漪.讨论式教学法在药理教学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0,21(6): 713 - 714.
[5]张风云,谭涣然.八年制医学生药理学PBL教学改革的实践[J].医学教育,2005, (4): 47 - 49.
[6]王淑英,吴银萍.以问题为基础学习教学方法在药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8,28(2): 58 - 59.
[7]罗平,颜伟,董燕,等.药理学实验课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 2007,15(5): 883 - 885.
[8]喻泽兰,谭斌,谷彬.PBL教学法在药理学课程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J].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2007,9(4): 69 - 70.
相关热词搜索: 药理 学理论 教学中 PB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