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源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如何培养高中生的化学应用意识

| 浏览次数:

化学应用意识是指通过化学学习,形成一种化学的思想认识、思维方式以及用化学的眼光看待事物的方法。它包括:物质意识、全球意识、环境保护意识、能源意识、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意识等。化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高中化学课程应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一步了解化学学科的特点,加深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更深刻地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因此,中学化学教学应充分考虑培养学生的化学应用意识,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使他们能够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教育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高中学生的化学应用意识。

一、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生活是一个巨大的化学知识宝库,从生活中能学到很多化学知识;而用化学知识又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

化学知识进入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国防、军事、科技,小到学生的衣食住行。在平时我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用化学的眼光来看待问题、解决问题,随时注意对学生的化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学生在看到神舟系列飞船、嫦娥系列探月卫星成功发射的新闻的时候,他们为祖国的日益强大感到自豪。此时,我提出问题让他们思考:发射火箭所需要的燃料和助燃剂分别是什么?火箭发射时发生了什么样的化学反应?你知道制作火箭、飞船、卫星的材料吗?学生利用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热化学反应方程式、合金等化学知识就能顺利解决所提出的问题。

苏丹红做食品添加剂、三聚氰胺掺入奶粉中……很多和食品安全有关的事件在我们的生活中掀起了波澜。一时间谈红色变,凡是红色的食品一律抵制。对三聚氰胺产生恐惧,甚至有人认为三聚氰胺制作的防火板也是有毒的。我指导学生查阅资料,学习苏丹红、三聚氰胺的结构和性质。通过性质的学习了解苏丹红和其他红色食品添加剂的区别以及鉴别方法,了解三聚氰胺防火板的用途。消除学生的恐惧,帮助他们应用化学知识正确认识苏丹红和三聚氰胺。

厨房中也有很多的化学知识。我鼓励学生多做家务,在帮助父母分忧的同时应用所学的化学知识。热水瓶用食醋除水垢,松花蛋用食醋除涩味,煮鱼时加料酒除腥味,加碘盐中碘元素的检验,银耳、粉丝选购时要避免选择二氧化硫漂白过的产品等等,学生在锻炼动手能力的同时用化学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化学应用意识。

二、利用多媒体增强学生应用化学的兴趣

人类的感知行为主要包括视觉、听觉与触觉三种不同的形态。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的实验证明: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1.5%来自触觉,三项之和高达95.5%。多媒体计算机是一组硬件和软件设备,结合了各种视觉和听觉媒体,能够产生令人印象深刻的视听效果。在学习化学选修三《形形色色的分子》一节时,我利用多媒体制作出了很多分子的空间结构的模型,通过旋转,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给他们留下了直观的印象。有机化学中原子共线、共面问题是高考的热点,但由于分子不能通过肉眼直接观察,而部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限,这一问题就成了学生学习中的难点。为了有效突破难点,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原子共线、共面》,首先制作了五种基本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甲烷、乙烯、乙炔、苯、甲醛),通过旋转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使学生形成初步的印象。在有了一定基础之后将五种结构中的一些重要部分进行组合,让学生自己判断组合结构中的原子共线、共面情况。多媒体动画将抽象的、微观的分子结构变成了形象的、可以直接观察的模型,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教会学生自己制作分子模型,既能锻炼他们的化学应用能力,又能增强他们应用化学的兴趣。我以甲苯的分子结构为例教会学生使用软件ACD/Chemsketch制作分子结构模型。学生对制作分子结构模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有的学生都学会了简单分子模型的制作。还有的学生自己钻研,利用所学的软件绘制了结构式和反应式,进行了有机分子三维立体结构演示,制作了电子云、杂化轨道等模型,学生学习化学、应用化学的兴趣得到了增强。

三、利用研究性学习提高化学应用意识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一定情境中提出问题,设计方案,通过主体性探索、研究,求得问题的解决,从而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索过程,养成自主探索、创新的意识和习惯,形成和提高创新能力,增强知识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的活动过程。研究性学习中的自主探索为学生主动提高化学应用意识提供了条件。结合我校的实际,在高中年级设置了如下和化学有关的课题。

1、方便食品与生活方式;2、食品的热量与人体健康的关系;3、绿色食品的开发;4、眼睛与眼镜;5、饮水与人体健康;6、酒精与人体健康;7、吸烟与人体健康;8、一次性物品;9、关于生命元素的调查;10、无铅汽油;11、氟利昂与臭氧层;12、白色污染;13、粉尘及其污染;14、废旧电池对环境的危害;15、杀虫剂问题;16、空气污染状况调查及防治对策;17、水资源污染状况调查及防治对策;18、土壤的污染状况调查及防治对策;19、酸雨现象;20、温室效应;21、煤的开发利用;22、太阳能的利用;23、公众的环境意识。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课题进行研究。

在化学研究性学习进行的过程中,学生遇到问题时采取了多种方法去解决。如:课题《废旧电池对环境的危害》中,学生首先要知道电池的组成和电池中有害的物质,学生利用了文献查阅的方法:通过浏览大量的网页,学生知道了电池的组成,并且知道了废旧电池中铅、镉、汞对环境的污染,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学生自主学习了铅、镉、汞的化学性质。遇到是否有必要对废旧电池进行集中回收以及集中回收的可行性的问题时,学生采用了走访问谈的方法:学生走访了大学化学系的教授、电池生产厂家、销售电池的超市,从各方面反馈的信息得出自己的结论。课题《水资源污染状况调查及防治对策》中,为了测定水质,学生采用了实验法:做了大量的化学实验,对水质做了测定,同时采用分析、综合、归纳等逻辑方法得出正确的结论。在活动中,有效地提高了化学应用意识。

总之,要培养学生的化学应用意识,教师需要改变观念、提高能力,率先提高自己的化学应用意识。教师要在平时多收集和思考生活中的化学应用问题,利用多种方法和模式将化学应用意识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全面提高学生的化学应用意识。

(见习编辑 郭振玲)

相关热词搜索: 意识 培养 化学 高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