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源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低频脉冲电磁场治疗骨质疏松症骨痛症状疗效观察

| 浏览次数:

zoޛ)j}:I^xE;}4i<CQ@M:םMvӭ47S%xjvȬ+az̩[u^r虨'z؜~'v)zޞ)z,楂&~-zh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中心康复科2008年9月至2011年3月诊治的960例骨质疏松症患者,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抽取306例为实验对象,男42例,女264例;年龄51~85岁,平均(68.25±3.56)岁,其中51~60岁64例,61~70岁92例,71岁以上150例。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来自门诊;经双能X线(DXA)骨密度仪测定符合骨质疏松诊断标准[2],即L2-4的骨密度(BND)低于相应正常年龄段骨量峰值2.5个标准差,且伴有临床骨痛症状。骨痛时间为2~36个月,平均(12.00±1.20)月,疼痛以全身、胸腰背部或肢体关节疼痛为主;入组对象均无内分泌、代谢性等可致继发性骨质疏松的疾病,无恶性肿瘤史及骨折史;并且知情同意,自愿参加该项治疗。

1.2 方法

306例患者在原有治疗不变的情况下,均应用天津希统电子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XT-2000B型骨质疏松治疗仪产生的低频脉冲电磁场进行治疗。根据患者年龄及病情的不同程度选择合适的磁感应强度2~4 mT,脉冲频率20~27 Hz,扫描方式由主机自动设定,每次治疗30 min,每日1次,每周5次,连续4周,治疗后观察骨痛的改善情况。

1.3 评定标准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疼痛分级标准[3],将疼痛程度分为4级:0级为无痛;1级为轻度疼痛,即虽有疼痛但可忍受,并能正常生活,睡眠不受干扰;2级为中度疼痛,即疼痛明显不能忍受,需要服用镇痛药物,睡眠受干扰;3级为重度疼痛,即疼痛剧烈不能忍受,需要服用镇痛药物,睡眠严重受到干扰,可伴有植物神经紊乱或被动体位。疼痛程度递减一级或以上为有效;疼痛无改善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Epidata3.0建立数据库并进行双录入,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干预治疗的有效率

306名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疼痛患者,干预前轻度疼痛为72人,中度疼痛为138人,重度疼痛为96人;干预后轻度疼痛为68人,中度疼痛为126人,重度疼痛为69人。

以疼痛程度递减1级及以上为有效;疼痛未改善为无效。干预治疗后患者骨痛症状缓解263人,总有效率为85.95%;无效43人,占14.05%(表1)。

2.2 骨痛病程对疗效的影响

骨痛病程在1年内的患者疗效最好,随病程延长,疗效降低,提示病程与疗效负相关(P=0.00,表2)。

2.3 年龄对疗效的影响

年龄51~60岁组骨痛患者总有效率最高,随年龄增大疗效逐渐降低(P<0.05,表3)。

3 讨论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发病过程隐匿渐进,人们对自身骨健康状况和骨质疏松防治知识的认识不足是骨质疏松高发的2个重要因素[4]。中国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防治骨质疏松任务尤其繁重和困难[5]。如何运用社区的适宜技术和方法开展骨质疏松征防治,是我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学工作者的责任,帮助社区人群对早期骨质疏松的发生、发展进行干预,也是我们社区医疗保健的任务[6]。

骨痛是中老年骨质疏松征患者最常见、最主要的症状。引起骨质疏松性疼痛的主要原因有:1)骨转换较快,骨吸收增加导致骨小梁的吸收、断裂、骨皮质变薄、穿孔而引起全身性疼痛;2)在应力作用下,由于骨强度下降导致椎体形变;3)骨骼变形导致附着在骨骼上的肌肉张力出现变化,肌肉疲劳痉挛,产生肌膜性疼痛[7]。脉冲电磁场具有扩张微血管、促进毛细血管增殖,从而改善微循环的功能。微循环改善后,渗出物吸收与消散加快,降低了组织间的张力,消除水肿,解除了对神经末稍的机械性压迫,从而使疼痛缓解。脉冲电磁场可使丘脑下部垂体分泌内啡肽而产生止痛作用。且近年有学者研究发现,脉冲电磁场刺激对神经、小血管和软组织具有修复作用,对骨质疏松症导致的软组织性疼痛具有良好的止痛效果[8]。

本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95%,说明低频脉冲电磁场显示出较好的缓解骨质疏松症性骨痛的作用。患者骨痛程度、骨痛病程及年龄可影响疗效,呈负相关关系。在治疗过程中,我们注意到有部分患者主诉经治疗后睡眠质量提高,提示脉冲电磁场可能有改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降低神经兴奋性,提高痛阈的作用。有文献报告低频脉冲电磁场治疗骨质疏松症,在缓解患者疼痛症状方面仍有其局限性,其原因可能与患者的性别、体质、是否合并偏(截)瘫等因素有关,需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9]。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低频脉冲电磁场能有效改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痛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与药物治疗相比,其最大优点是患者无明显不良反应,且依从性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骨质疏松症骨痛的方法。但是要从根本上改善骨痛症状还有赖于对骨质疏松的治疗,我们还将设置对照组,对低频脉冲电磁场治疗骨质疏松症骨痛症状作进一步的疗效观察。

参考文献

[1] 张文嘉,于灵芝. 低频脉冲电磁场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现状和展望[J].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0,16(2):147-149.

[2] 朴俊红,庞莲萍,刘忠厚,等. 中国人口状况及原发性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和发生率[J].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2,8(1):1-7.

[3] 李仲廉. 临床疼痛治疗学[M].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385.

[4] 刘仲华,张依群,盛建华,等. 上海市某社区居民骨质疏松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 中国健康管理学杂志,2008,2(4):203-206.

[5] 章振林. 骨质疏松诊断骨密度检查报告的解读[J]. 中国全科医学杂志,2010,13(18):117.

[6] 高建华,郑健辉,张瑞平,等. 广东江门地区2 454人骨密度测定及骨质疏松症患病情况调查[J]. 中国全科医学杂志,2006,9(5):395-397.

[7] 高堪达,俞永林,蒯大禹,等.脉冲电磁场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疼痛的疗效分析[J]. 中华物理医学和康复杂志,2004,26(11):669-670.

[8] 乔志恒,范维铭. 物理治疗学大全[M].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753-760.

[9] 杨闯,周贤刚,何成奇. 低频脉冲电磁场为主治疗骨质疏松症疼痛的影响因素分析[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8,30(10):706-708.

(收稿日期:2012-01-31)

相关热词搜索: 电磁场 低频 脉冲 疗效 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