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糖尿病是一种由于体内胰岛素的绝对或相对分泌不足而引起的以糖代谢紊乱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患者可以出现多尿、口渴多饮,易饥多食,以及消瘦(体重减轻)、乏力等典型"三多一少"症状。严重者可以发生痛症酸中毒及昏迷,或非酮症高渗综合征。但不少病例长期可无"三多一少"症状,直至出现严重器官损害方诊断本病[1]。久病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的慢性进行性病变,引起功能缺陷及衰竭。临床护理应贯穿糖尿病患者治疗的始终,特别是对社区糖尿患者的护理指导能有效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糖尿病;护理措施
糖尿病属于慢性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病情控制的好坏与其对疾病的认识及行为危险因素密切相关。只有充分了解病因,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自觉对病情进行自我监测。并积极配合治疗,才能有效控制病情,防止并发症发生,从而达到提高糖尿病患者和生活质量,延长生命的目的。
1 心理护理
因为糖尿病为慢性终身性疾病,病程长及合并多器官、多组织结构和功能障碍对患者身心产生的压力会使患者表现为恐惧,懊丧,焦虑,失望,甚至难以接受这一事实。或表现为紧张状态及自我保健能力的减弱。因此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减少情感病因,成为治疗糖尿病的关键之一。
1.1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患者心理紧张的因素,使患者的情绪变的积极,乐观。
1.2鼓励患者对糖尿病的治疗要有坚强的毅力,持之以恒,按时服药,定期自检,控制饮食。告知患者治疗细节,教会他们合理用药,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积极防治,克服畏难情绪,最终使患者达到自我控制,自我护理,自我治疗的目的。
2饮食护理
饮食治疗是治疗糖尿病的基础疗法,是一切治疗方法的前题,适用于各型糖尿病患者。轻型病例以食疗为主即可收到好的效果,中、重型患者,也必须在饮食疗法的基础上,合理应用体疗和药物疗法。只有饮食控制得好,口服降糖药或胰岛胰才能发挥好疗效。否则,一味依赖所谓新药良药而忽略食疗,临床很难取得好的效果。要向患者及家属强调饮食治疗重要性。帮助患者根据所需要量和营养安排食谱,合理搭配各类食品,合理科学地安排好主食与副食,使其品种多样化,饮食疗法应科学合理,不可太过与不及。
3 适当的运动
向患者说明适当运动的可行性和有益性,适当适量的活动锻炼,不但能使血糖下降,有利于糖尿病的控制,而且可有效预防延缓糖尿病各种慢性并发症的作用。可根据年龄、性别、体力、病情及有无并发胰岛素治疗及饮食治疗等情况决定,循序渐进、逐步增加运动量,持之以恒,切记随意中断。虚弱的患者应增加卧床时间,同时可指导患者进行床上肢体活动,促进患者肢体血液循环。 并发急性感染,活动性肺结核患者;严重急慢性并发症患者,如心、肾并发症,酮症素酸中毒者;严重糖尿病患者不适宜运动。
4药物治疗
在对其进行身心护理和饮食控制的基础上合理选用降糖药物,严格按医嘱用药。教会患者自我检测血糖,指导患者胰岛素的自我注射方法及操作技巧。皮下注射应在饭前30min进行。备好食物。如发生低血糖反应,及时给予甜食。
如果突然出现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甚至呼出苹果味为酮症酸中毒。如出现神志不清,四肢湿冷,多为糖尿病昏迷,应立即送往医院。
5 病情监测
糖尿病的监测非常重要,学会监测方法,平时在家中可测血糖、尿糠,但应定期随诊,使疾病始终在监控之中。一般患者每月应测血压,血糖,尿糖等。病情控制较好时,最多不超过2个月必须去检查一次。
糖尿病患者发生昏迷时,若不及时抢救,很可能有生命危险,应及进送患者到医院就诊;当患者脱离危险,恢复意识后,应积极治疗糖尿病,调节饮食,合理使用胰岛素,避免糖尿病性昏迷的再度发生。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而需要长期治疗的疾病,患者及家属都要消除顾虑,树立信心,学习有关糖尿病的知识,对患者大有益处;为预防万一,糖尿病患者应经常随身携带含糖食物,发生低血糖时及时口服。
糖尿病正威胁人们的健康,通过对糖尿病患者的身心护理,饮食控制和药物治疗,特别是宣教育,使患者对糖尿病及其治疗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摆脱了患糖尿病后给其带来的精神障碍和心理压力。由于膳食结构选择科学合理,既保证了患者对自身营养平衡的需要的饮食习惯满足,又使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药物治疗建立在身心护理和饮食控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其独特有效的疗效,定期的病情监测,可及时了解病情,采取适当的措施,以及时发现、干预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总之,身心护理、饮食护理和药物治疗有效监测有机结合,最终使糖尿病患者建立自信,战胜疾病,摆脱痛苦。医护人员应通过有计划的健康教育使患者及家属掌握糖尿病护理的必备知识,从而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自我管理,对控制疾病的发展、延缓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延长寿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袁红萍.糖尿病患者护理的心得体会[J].医学信息《上旬刊》实用老年医学,2012.10.
编辑/王海静
相关热词搜索: 糖尿病患者 临床 护理 社区上一篇:认识腰的N种疼法
下一篇:血常规检查影响因素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