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6日5时15分,原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导演、动画家马克宣,因肺癌在上海中国人民解放军455医院逝世,享年76岁。《大闹天宫》《天书奇谭》《超级肥皂》等脍炙人口的国产动画片,都出自他的导筒之下。其中1981年的《三个和尚》获得过第一届金鸡奖最佳美术片奖及第三十二届西柏林国际短片电影节银熊奖,1988年的《山水情》获得首届上海国际动画电影节大奖、第六届瓦尔纳国际动画电影节优秀影片奖等。马克宣还曾参与制作《牧笛》《哪吒闹海》《小蝌蚪找妈妈》《小兔菲菲》等经典动画片。
艺术的激情和向往
马克宣是性情中人。如果说常光希老师是一位比较理性的导演的话,那马克宣老师就是比较感性的导演。老人家还保持着早年间在美院学习时候对艺术的激情和向往。谈起专业创作来非常有精神,让你感觉要是不好好去做,都对不起他的热心。而他的这种热心是出自内心的一种自发的状态。很多老一辈的动画艺术家们似乎给我们一个共同的感觉:他们特别希望有年轻人能够继承他们的事业,把他们研究了一辈子的东西传承下去。
老人家说他当年刚入电影厂,和其他刚分配来的毕业生们一起在画室里练习铅笔线条,过了一段时间,他们几个年轻人都受不了,决定一起去找厂长(当时的厂长是特伟先生),说:“我们都是艺术学院(学校)毕业的,来这里是搞创作的,不是整天关在屋里画线条的。”老厂长说,他们如果想以后能够做导演去创作影片的话,必须从基层一步一步的干起来,一点一滴的踏踏实实的打基础。之后马克宣就从练线条开始,一直延续到后来做动画导演期间。用他的话说就是:做动画的时候,思考人家的原画为什么这么画,我怎么能画到这种水平;做原画设计的时候,为什么导演的台本这么分,镜头叙事的原理是什么,这组镜头中的人物的性格是什么,为什么会做这组动作;做执行导演的时候,分析为什么总导演要这种风格,从文字剧本到故事台本的转变是怎么一回事;继而到达自己的影片艺术创作。
吉林动画学院建院初始,马老就应郑立国董事长的邀请来院工作。至今,郑立国董事长还难忘那些与马老一起工作的日子,“马老在我院的动画艺术创作、人才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我亲身领教了老人家严谨的工作作风、引领卓越的艺术风范”。
学院副院长罗江林说:“我永远忘不了他对年轻人无私的提携和爱护,情真意切。真诚感人。他善于发现学生的艺术潜质和追求,总是每每就其个性因材施教,一丝不苟地辅导,全身心地帮助,毫不保留地传授。他是一个从不麻烦别人的人,又是一个倾心于业满足于人的人。马老上课的时间很紧张,每天的饮食很简单,但是,学生们的要求,他从来都不敷衍。每天傍晚五点以后,是他在家里为学生辅导的时间,作业、动画、论文,还有一堆一堆的问题,马老总是非常认真地一一解答,对每一个学生的辅导都很认真,很细致。”罗江林几度掩饰心底的哀思,他十分动情地回忆当年到马老家里拜访的情景。“马老做事极认真。在他家里,我看到满满的一屋子书,都是马老看过的,每一本书上,都留下了马老的读书笔记。”罗江林亲眼见到了马老当年创作的《三个和尚》等动画经典的分镜头脚本手稿,这些世人皆知曾经获过西柏林、法国昂纳西、加拿大等多项国际大奖的佳作手稿,一笔一划那样规范,构图缜密,形象生动,色调精致,格调优美。
学院动画基础教研室教师王煦是马老当年的学生。“想见风范空有影,欲闻教诲杳无声。”这是王煦对恩师的深情缅怀。在马老担任动画学院教授期间,他那富有激情、代入感强的教学风格,给当时还是学生的王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他想通过敲门去表达人物心情时,马老会亲自跑出教室敲门,一遍又一遍地演绎不同的情景。”王煦回忆,马老在课余时间会经常和学生们一起讨论问题,气氛轻松而欢快。学以至严,教如慈父。
马老曾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受聘于长春电影制片厂,学院动漫实践教学平台导演李欧老师,是马老当年的学生。李欧说:“马老是一个工作严谨的人,是一个一丝不苟的人,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马老在创作影片《哪吒闹海》中李靖弹琴的一场戏时,需要真人弹琴来临摹,于是马老亲自登门拜访上海电影制片厂乐团的琴师,终于找到了影片素材,可见马老是一个多么敬业的人。马老讲课幽默,遇到问题直言不讳,马老性格和善,十分乐于提携后辈。”用《哪吒闹海》镜头原画教学
马克宣不但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创作主力之一,也是中国最辉煌的动画年代的参与者和见证人,与之同期的很多艺术家都已逝世,他曾经表示:中国动画的发展,其可贵的一点就在于不断自觉地去突破自己,给自己提出新的任务和难点——之前的水墨动画与剪纸动画等都是这么创作出来的。一方面战斗在动画第一线,另一方面,马克宣本人还长年为下一代动画工作者的教育事业而努力,他曾任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等职务。
“生活中的马老师很简单朴素,去家里跟他讨论功课还会叫我们一起喝茶,非常和蔼可亲,”正在创办美术工作室的郭旭辉,想起自己曾经的研究生导师马克宣时说,“但在工作中,他对专业要求非常严谨,是我见过最认真的老师。”据郭旭辉回忆,见证了中国动画事业发展的马克宣,以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对当下的动画教学很是担忧,比如应该根据学习情况制定课时多少,除了学习外实践的重要性等,“虽然很难实现改变,但他做了很多认真的思考”。马克宣还曾在暑假实践他的小学期概念,他拿出当年《哪吒闹海》《三个和尚》的镜头原画资料,用假期时间让学生们连贯性体验感受当年制作的过程。“年轻时从事动画制作,年纪大了以后又一直从事动画教学,都没有时间照顾自己的家庭陪伴孩子,因为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中国动画事业。”
还在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就读的周梦迪,也曾有幸跟马克宣老师学习中国动画史及世界动画史课程,“马老师上课很敬业,每次都比我们去得还早,等着我们。枯燥乏味的理论课,也能被他讲得很有意思”。今年1月时,学期结束的那场作业汇报让她记忆犹新,平常晚上6点到9点的课,因为内容量大被延长到了11点才结束,75岁的马克宣老师扶着椅子的把手才能缓缓站起来,对每一组作业都进行了详尽的总结点评,脸上始终挂着微笑。课外,他常常鼓励学生多做实践,并强调“一定要真心喜欢动画才可以,做出自己的风格,不能别人做什么你就按什么去做”。周梦迪是他带过的最后一届学生,因为1月结课后马克宣老师就查出了肺癌,“今天看到他的离世消息觉得好突然,脑海里都是平时在校园里看到马老师穿着长风衣的身影,他看见我们会一直笑着打招呼,那好像还是昨天”。
悠悠五十载,浓浓水墨情
马克宣是在1959年9月份国家分配到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那个时候,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建厂只有三年,原来只是上海电影制片厂的美术片组,1957年才正式成立美术电影制片厂。当时正是中国美术片起步到发展的一个阶段,主要是从1957年动画长片《骄傲的将军》开始,这部片子是具有跨时代意义的。因为中国动画刚刚起步时,比较多的是在学习苏联的动画片,当时有一部片子《乌鸦为什么是黑的》,是美影厂的老动画家钱家骏导演的。这个片子在国外的一个电影节上得了奖,但当时一些评委甚至没有搞清楚这部片子是中国生产的,以为是苏联的作品。马克宣他们就开始思考,中国的动画片该走什么路?怎么才能够使它表现出鲜明的中国特点?到了1957年动画片《骄傲的将军》创作的时候,特伟先生就提出了一个口号:“敲喜剧电影之窗,走民族风格之路。”这个口号的提出在当时是非常有意义的,为中国动画的发展指出了一个明确的方向。这部片子生产出来之后,在国际上受到了广泛好评。
马克宣是中国动画黄金时代的重要见证人之一。他参与和执导的多部水墨动画片早已成为中国动画史上具有无可动摇地位的经典作品。
相关热词搜索: 动画 马克 水墨 引领 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