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源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赏字如赏花

| 浏览次数:

zoޛ)jiwiZ体会书家痛快淋漓的创作心态,并为它所创作的字形美、章法美、神态美所慑服。

王珣的《伯远帖》,历代奉为无上至宝,堪与“二王”争辉,也是乾隆的“三希”之一(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现藏故宫博物院,合称“三希”,乾隆因命其斋曰“三希堂”)。

明董其昌评其书:“潇洒古澹,东晋风流。”清玄晔题:“江左风华。”古今论者仁智互见。但我觉得《伯远帖》,可谓极古极新。其极古者,是晋人墨迹,且为王氏一门中仅有的真迹,其潇洒风流反映了晋人的书法精神,同时又有自己的特殊风格与表现手法。说极新,正如启功先生所说,峭劲遒丽,自然流畅。帖中的字与体,变化极生动自然,所表现出俊逸的风姿,似又有点像是现代人的风格。此帖往往出锋锐利,结字又尚巧,如“远”字、“游”字、“此”字、“出”字之类的写法,与现代人的习性,也似能相合。因此,我以为此帖的学习既应当细品帖中点画间的古意、结构的古意,也要读出时代或书家风格使然而出之的新意。否则,在追摹古人古趣时,要么有古味则笨拙,要么出新意则浮薄。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元鲜于枢跋:“颜书第一。”书史上誉为“天下第二行书”。就颜鲁公此帖论,“法度备存而端劲庄持,望之知为盛德君子”。宋陈深跋云:“纵笔浩放,一泻千里,时出遒劲,杂以流丽,或若篆籀,或若镌刻,其妙解处,殆出天造。”清王顼龄则云:“鲁公忠义光日月,书法冠唐贤。况祭侄文尤为忠愤所激发,至性所郁结。岂止笔精墨妙。可以振铄千古者乎。”真可谓古今大家妙品!

我以为,读此帖之要,一是理解其以真挚感情主运笔墨,述心、述志、表情,书写,随心所欲,最为真切地体现出的精神品格和人文情怀。二是书写基于心性的驱使,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深刻的意蕴是融情入书的结果。唯至情、至才、至思,“情方得以畅宣,物方得以具露”。三是此帖是哀极愤极的心声,是血和泪凝聚的艺术结晶,在“忘情”状态下无意识的表现手法使作品产生出无比优美的艺术效果。四是书法的遒劲而和润,与沉痛切骨的思想感情融和无间,此所谓“干裂秋风,润含春雨”,自然天成,鬼斧神工,不可复得。

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作于元丰五年(1082年)寒食节前后,苏轼时年46岁,是他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所书自作诗的诗稿。你看,连天苦雨,海棠花谢,生涯凄苦,无可奈何。此情此景,诗吟记录,苍劲沉郁。时人有“此诗似李太白”,我则以为更似杜工部。我以为读苏东坡《黄州寒食诗帖》,应当先诵其诗,品其韵,而后及书。诗与书法不仅是统一的,而且互相渗透和深化。论其书,宋黄山谷谓:“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由是观之,果然有颜鲁公的沉雄、杨凝式的颠逸、李建中的丰润。苏轼此帖兼而有之,这是一种新的、创造性的典范,无疑也是宋代尚意书风最先起的、最成功的代表作。明代董其昌称此帖为苏书中之甲观,又鹤立于宋代书法中,这当从苏轼的人生体验以及文学艺术修养等方面作综合的考察,这标志着苏轼整体素养所达到的一种境界,一个高度。此帖在书史上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当得此誉。

在浩如烟海的书法典籍中,在灿如星河的书法经典中,我试图从“三希”与行书“三甲”别样的品读中,悟出一些书法学习之道。书法之“书”,这首先是写字,写好字。但当我们书写时加入了思想感情,通过形式和内容的结合,渗情入法,法触于情,书法的作用又超出了文字本身的功能,总“兼有一定的文学的内容或观念的意义”。所以,我认为,要想学习书法,要想临好帖都必须先读好帖。此“读”是为“观”也。这不仅仅是观察琢磨,更是细心的品味领会,需要眼力,需要心力,需要理解。古人也有将读帖称为“神摹”的,即将法帖、名家墨迹置之案上或张于壁间,反复远近不一观赏体味,领会其挥毫和用意之处,如同观看着作者动笔书写一般,一边看,一边在心里思索、攀仿,从中吸取表现技法。相传唐代书法家欧阳询有一次在行路途中发现了晋代索靖写的碑,先驻马观赏,继而又下马辗转赏读,一直站得两腿发酸,他便跪下来读,这样连续三天也不忍离去。可见,阅读碑帖,就是要对它的用笔、形体、布局尤其是风姿韵度和精神流露处,作一番精细的观察和领会。观之入神,会之于心,潜移默化,自己下笔时也就无形中融于腕下,更觉如意了。这是对碑帖加深理解、锻炼视觉记忆、丰富形象积累和提高书写以及鉴赏能力的有效方法,无论对于深入进行临摹还是提高创作水平都是大有助益的。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揖》曾引杨雄的话说:“能观千剑,而后能剑;能读千赋,而后能赋。”习书读贴何尚不是如此!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人读同一帖,效果会不同。同一人在不同情况下读帖,理解也会不同。经年重读,体悟会不同。各种书体,各个流派,各个书家给人的印象和美感也会不同。尽管如此,还是当如孙过庭在《书谱》中所云:“察之者尚精。”这是强调读帖务求精细周到。一、要仔细揣摩帖字的用笔方法,对点、横、竖、钩、撇、捺等逐一进行分析,看藏锋或露锋、圆笔或方笔、折笔或转笔,明折或暗折等的运用。二、要研究字的形体结构特征,如笔画的粗细、长短、大小、高低、斜正、收放、争让以及结体疏密、取势纵横,还要分析帖字的布局和神情、意态等等。三、当体会帖中有书外人生,有世事沧桑,有诗情画意,有人文情怀。书帖中的艺术直接映衬着书法家的人生态度、思想境界以及文化素养。所以,读帖论书应当“皆及平生”。历史上每一卷书法珍品都呈现一种人性的深度,都向我们叙述那个世界的故事并使我们发现自己生命的意义。我们只有着力更多地挖掘出书法家深层次的东西,才能求得更多深层次的美感,从而随着这些古贤墨迹真正进入幽深高远的书法境界。四、可择帖而读。现代人条件好,字帖多,可选择的余地大,所以,读帖选帖应广,不能狭窄。但是,读帖又不要忘了精读。世上好书佳帖千千万,你很难做到都去精读。所谓“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那就不妨选你喜欢的书家和法帖去多读精读,再以此与其他书家和碑帖比较学习,甚至再多看一些美学、历史、文学等方面的书,学习了解有关艺术门类,以吸收营养。这样,借鉴多了,思路也广了,便可触一而通。五、体悟和把握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即以字为根的形态美,寓动于静的气韵美,借字传情的抽象美。

同样的,如何学好书法,有人说应当从正确执笔始,有人说学书当先练楷书,从颜、柳始,有人说先学隶书,也有人说先学魏碑等,真是有一百位老师恐怕有一百种说法,有一百位书法家有一百种学习方法,有一百位成功的书法家也可说出一百种学书的秘诀。你选择哪一种?你采用什么办法?

宋姜夔《续书谱》说:“世所有《兰亭》,何啻数百本……今取诸本参之,其位置、长短、大小,无一不同,而肥瘠、刚柔、工拙要妙之处,如人之面无有同者。”由此可见,应当“是调动自己的一切学识修养去理解、挖掘和开拓原作的神情气韵”。还是孙过庭说的好,“心不厌精,手不忘熟,若运用尽于精熟,规矩谙于胸襟,自然容与徘徊,意先笔后,潇洒流落,翰逸神飞”。这就是说,读临不能懒,学习不能慵,既师其迹,又得其心,只有在心悟手从的不断临习、读帖和学习中,或可另辟蹊径,并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方法,适合自己学习的路径,经年累月,持之以恒,也或许能取得相当的成绩。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

责任编辑:韩少玄

相关热词搜索: 赏花 赏字如

【赏字如赏花】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