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人们对文化人的最佳评价,往往以“文如其人”来比喻,由此演绎到书法家,便又有了“字如其人”之说。然而,能够达到这种物我相融的内外高度统一境界,绝非易事。我所认识的北京故宫博物院魏殿松先生,堪称当代一位“字如其人”的书法家。
1956年,魏殿松出生于河南南阳一户农家,深受这块历史文化积淀厚重土壤的滋养,幼时的他竟然对毛笔字爱慕不已,书法艺术的魅力,就这样在他儿时抓笔涂鸦中引领着走到今天。
我与殿松相识于2006年初,当时我引荐旅美回国的著名花鸟画家陈雄立先生为人民大会堂和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中心创作3幅大画,作画地点就选在会议中心。一天,陈先生与我说起不久前北京故宫曾收藏他的一幅鹿,故宫里有个紫禁城书画艺术协会,秘书长叫魏殿松,是位写字的,人不错。就是那天,陈先生把殿松约来会议中心,我们就这样认识了。此后每次见面,观其书艺、听其吟诗,他那不胖不瘦的中等身材,不紧不慢的语速,平和儒雅的待人风度,就像他的俊逸行书给人留下深刻印记。
据殿松先生回忆,经历20年军旅生涯后,1994年由北京军区空军政治部转业进入了北京故宫博物院,先后任院党办主任、老干部处书记。2002年在刘炳森指导下,创办故宫紫禁城书画艺术协会,并任秘书长。2004年负责故宫博物院建院80周年中国当代名家书画展,主编《中国当代名家书画》,出版了《魏殿松书法集》。现担任的主要社会职务有:故宫紫禁城书画艺术协会理事、中国书法艺术家协会理事、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理事、中国博物馆学会会员等。
细观现代书坛,诸多知名书家中,他们各自有自己的艺术建树,不过每家的造诣都不同,这些书家的书法,纵有很多的不同,但在“书卷气”或学问上是非常一致的。因为学问见识是书法更上一层楼的必要条件之一,所谓“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书外功”是书法艺术的文化精神来源之一,没有它或缺少它,书法的创作往往要坠入庸俗化或者“匠气”的境界。
我一直赞成,从一个写字者到艺术家,要有很长的路走,到了一定水平,要提高,涉及学养问题。时下很多人忙于卖字,这是与艺术道路相背离的,文化修养的提高要依靠读书,要加强理论研究。在这个问题上,有清醒认识的殿松是优越的也是勤奋的,因为他置身于紫禁城中——这座中国古代最高艺术殿堂。据他说,在故宫工作20年来,几乎走遍开放区域,所见墨宝,无不细细观看,反复临写,并把这些综合文化信息尽可能地注入书法实践,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书法的文化品位,增强其丰富的内涵。
如他书写的《洛神赋》长卷,比例挺健,有赵孟頫笔意,但体势上又有黄山谷的情趣,给我留下了很深印象;后来有幸又见了他许多作品,才逐渐觉得他的书法正是追求的文人书法风格,且有浓郁的皇家气。
我一直认为:书法的传承靠临帖和读帖,这一关过不了,仅靠生活和感悟是不行的。进入紫禁城后的殿松,时常出入珍宝馆、石鼓馆、书画馆赏析法书、碑帖,所到之处,目光所及,入眼养心的都是历代皇家的书法经典,这些自然是他学书成体得天独厚的营养。他酷爱皇宫的“馆阁体”,对赵孟頫、董其昌等厚爱有加,研究他们的作品,追踪他们的书法之道,将他们的书法反复比较,从比较之中提高自己。不怪有人评价他的行书,既有“二王”之“气”,又有赵孟頫之“神”,还有启功书法之“骨”。我以为是贴切的。
遍临名家碑帖的殿松先生,严于古法,力求字字有出处。他常说,要感恩故宫这个大环境。皇家文化的大气恢弘、远古幽深,使他视野洞开。如此经年累月浸润于深厚传统文化精髓中的他,其书法的精、气、神,自然充满了浓郁的皇家气。故宫专家单国强也评价说,魏殿松的字,一看就是皇宫里出来的字,他的字最接近皇宫的字。
在当代书家中,殿松最崇拜沙孟海、启功和刘炳森。他对启功先生的“黄金分割律”反复进行实践,悉心苦练。刘炳森先生的“从楷书练起,行书草书才能写好”一句话,根植于他的心中,也一直影响他的书法之路。许多朋友请教他如何写书法,他常说,学书法,首先要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知道什么是好的作品,什么是不好的。练书法,不是天天写字,而是读名帖,练眼力,修境界。他认为:学,要从古人学起,要深研字的要义,做到胸有成竹才下笔。他很喜欢王羲之的《兰亭序》、智永的《千字文》、曹植的《洛神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名家大作。
古来才彦多寂寞,时下躁动的大环境必然波及书画圈,殿松不为所动,耐得住寂寞,他以诸葛亮的《戒子书》为座右铭,完成了书法《古典名篇》长卷:《洛神赋》、《道德经》、《三字经》、《千字文》、《论语》,《金刚经》、《岳阳楼记》、《兰亭序》、《圣教序》、《琵琶行》、《出师表》、《朱子家训》等30余篇。这种心态上的安静,精神上的纯净,引领他的书法创作追求一种超凡脱俗的高境界。
中国的书法以及绘画,结构上讲究疏密、虚实、轻重、浓淡,运笔则讲究徐驰、提按,气韵上又要求沉着痛快、刚柔相济等,很早就上升到辩证的哲学理论。
书法美的表现,不外有“实”与“虚”两个方面。“实”的方面是有形的。它包括用笔、结构、章法等内容;“虚”的方面是无形的,包括神采、气韵、意境等内容。两方面互相依存,相互为用,共同表现出书法作品的审美价值。
用笔、结构和章法,都是可见的形体。用笔有迟急、起伏、曲折之分,笔锋有正侧、藏露之别,笔画形态有方有圆,还要讲求笔力与笔势;结构有奇正、疏密、违和等法理;章法有宾主、虚实、避就、气脉连贯和行列形式等表现方法。三者之间既区别又相辅相成。
神采、气韵、意境,都是无形之物,他需要通过有形的用笔、结构与章法加以表现。神采是书法艺术的灵魂,古人评论书法,早有“神采为上,形质次之”的说法,但同时又指出“规矩既失,神则无存”。神采美只有通过形质美才能表现出来。气韵是书法艺术的生命,是形与神之间的桥梁,是表达情性的介质。书法家掌握了熟练技巧,运气达于毫端,以气行笔,点画之间气脉相通,气韵和神采才表现出来。意境也是书法艺术的内在美,包含意境、情调、风度、品格等内涵。它与神采、气韵相比,更偏重于作者主观精神的表现,是更高层次的书法审美内容。书法的意境美是可以通过作品的字里行间确确实实地感触到的。
殿松先生擅长的书体是行书,次为楷书。他的书法首先以心意求古雅,流美有韵,节律感强,极具自我意趣。其次其书有很强的章法美,这种个性化章法美生成其意境的构思美感,其章法疏阔,得神清气朗之趣,参差错落,争让聚散,开合跌宕,伸缩俯仰,自然形成了风神俊迈、温润秀婉的特质。
2014年1月11日上午,“紫宸清韵·魏殿松情境书法系列展”之“匾联迎春”,在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开始对外展出。展出前,殿松曾两次电话邀请我届时出席开幕式,闻听此讯我内心为他高兴,更多的人会通过这次展览受益。遗憾的是我身在海南岛上,实在无法如期赴邀,后在西沙群岛上发去短信祝贺。回京后我以为展览早就结束了,电话一问才知仍在继续,便于2月28日下午兴冲冲随殿松看展。
但见展厅内近百幅以故宫匾额楹联为蓝本的馆阁体书法作品,分别以中堂、对联、册页、长卷等表现形式,向观者展示了这种明清两朝政府文书、科举考试专用字体的独特艺术魅力。不同于一般书画展,本次“紫宸清韵”特地加入“情境”模式,展览现场按照皇家书房内景进行装饰,并配有孔夫子行教图、乾隆大阅图等。迈入展厅,馆阁体书法作品与古香古色的展览环境融为一体,创造出一种书法与环境相结合的艺术形态。内容独特形式独特,把皇宫流行的“馆阁体”集中亮相,充满了皇家气派,令人叹为观止。
殿松告诉我,在展览开幕式上,故宫博物院资深老院长张忠培在致辞中说:“多年来故宫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殿松是其中一位。他的字追随皇宫的‘馆阁体’,有正大气象,皇家气派。”
现在很多人写名言警句、唐诗宋词,却不管内容与风格是否一致。殿松用《古典名篇》和皇宫内的楹联、匾额、贴落抒发自己的情怀,内容与形式完美地结合成一体。情绪在每一个作品中都不是一样的,写的是此时此景的性格。
殿松的行书巧妙地把壮美、健美、娇美融为一体,既粗犷敦厚,又俏丽飘逸;楷书则平正而不死板,质朴而又见其微妙之处。观他书作,可见一条明晰经脉,以传统为功底,以学养为基石,赋情趣于笔墨,颇有历史上皇家“馆阁体”书法的笔韵。
相关热词搜索: 笔墨 功底 情趣 传统上一篇:清新雅健爽爽有神
下一篇:选一本好贴,搭一座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