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源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全新的对手

| 浏览次数:

zoޛ)j_yiu:۔A}it]Dאviu]:}Mt_y^}NmאyR	|~Q6~t]47M4EN6M4]v~6
uwNyEN}]t}yߝ99xivky总结交流雷达站抗干扰的经验。年轻的志愿军雷达部队将抗干扰斗争视为反击美帝侵略的一场白刃战,抗干扰训练热情空前高涨。经过不断研究改进和刻苦训练,雷达改频速度有很大提高。到朝鲜战争末期,抗干扰改频的范围由正负1-2兆赫扩展到正负5-7兆赫,改频方法由全人工操作发展到机械和电气控制,改频速度由最初的几分钟提高到几秒钟。

在积极研练抗干扰技战术的同时,中朝军队也开始尝试使用有源干扰进行反制。在美军的历史资料里记录了如下几个案例。

1953年5月13日,位于大邱的指挥塔台受到了干扰,甚高频地空通信受到了影响。受干扰最多的频率是:121.5兆赫、126.8兆赫和135.9兆赫。据推断,在飞行员向大邱指挥塔台进行例行报告时,“游击队”使用无线电台诱使无线电罗盘进入着陆程序并进行引导的方法影响了飞行员操作。

1953年6月3日,第307轰炸机联队的B-29执行轰炸任务时,遭到了电子干扰。当近程导航系统的地面引导员向轰炸机发射导航信号时,受到4倍于其信号强度的噪声干扰,信道完全被阻塞。

1953年7月8日,数架在鸭绿江畔飞行的B-29报告称其空地通信遭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噪声干扰,耳机里的声音听起来就像“很多易拉罐在水泥地上摩擦一样”。

1953年8月,美国海军与海军陆战队夜间战斗机的行动报告中同样描述了甚高频通信遭遇“啸叫声”或“易拉罐摩擦水泥地”的噪声干扰的情况。由于地面引导截击控制非常依赖于甚高频通信,因此这种简单的干扰方法十分有效地削弱了美军战机的空中截击能力。

朝鲜战争期间双方的主要装备和战术依旧是二战的延续,在电子战领域并没有太多革命性的进步。不过,交战双方在电磁空间的争夺着实引起了美苏两国的重视,血的教训让美国从电子战领域过度轻敌的幻梦中猛醒,苏联也直接感受到了其电子工业与美国的差距。可以说朝鲜战争是一针催化剂,有力地刺激了战后电子对抗手段研究的高速发展。此后十几年里,东西方两大阵营的交锋依旧一刻不停,技术的进步尤其是第一代计算机的应用让电子战装备的发展日新月异。详情敬请关注下期文章——《技术的革命》。

[编辑,何懿]

相关热词搜索: 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