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源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关于独立学院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思考

| 浏览次数:

【 摘 要 】 根据独立学院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特点,通过适合独立学院学生的校本教材建设、分专业分层次进行分类教学、教学团队建设、教学方法改革等多种途径,让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基础上,掌握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使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更好的为专业学习服务,解决专业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为学生就业及终生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 关键词 】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教学改革

【 Abstract 】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asic computer courses teaching in non-computer majors of independent colleges, we can use a variety of ways, such as the construction of school-based teaching materials for independent college students, structural level of teaching standard and the division according to majors, teaching teams construction, and teaching methods innovation, so that students can acquire solid basic computer knowledge on the basis of professional learning. In this way, basic computer courses teaching can service for the professional learning better, solve the problems arising from the professional learning, and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and advancing for students’ employment and lifelong learning.

【 Keywords 】 non-computer major; computer basic teaching; teaching reform

1 引言

我国社会信息化进程突飞猛进,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逐步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思维方式和价值观,计算机基础教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我国计算机基础教育在中学阶段的普及和发展,越来越多大学新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摆脱“零起点”,高校已普遍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地位有了科学的界定,对其作用有了理性的认识,具有大学课程特点的“大学计算机基础”已代替“计算机文化基础”变成大学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同时确立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基础课程地位,计算机基础课程在独立学院非计算机专业培养计划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且占用了很大的课时量。

高校各专业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日趋强烈,并且不同专业对计算机教学的直接需求和依赖程度又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国外发达国家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与专业教育是一体化的。在我国高校,特别是独立学院这个新生的高校由于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缺乏、教学水平等各方面的原因无法实现一体化教学。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如何适应各专业教学的需求,怎么样与专业教育尽可能的做到“无缝连接”是独立学院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工作者所面临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2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选用教材及授课内容不能贴近学生实际

独立学院在教材选用上大多选用普通本科教材,由于师资大多为母体院校教师,所以一般选用母体院校所用教材,且在教学任务与目标确定时参考母体院校二本学生制定,在授课方式和授课内容选取上完全雷同与母体院校,无法满足独立学院各专业学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2.2 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统一授课

独立学院由于硬件设施限制及师资等方面的受限原因,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等公共课程教学时一般采用大班额授课,甚至将不同专业、不同计算机基础水平的学生进行合班授课,导致不同专业教学内容和侧重点趋同,无法达到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专业学习服务的目的。

2.3 教学方法单一

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时一般采用2+2的教学模式,每周2课时理论课、2课时上机实践,在理论课授课时一般采用讲授法,枯燥乏味的教学形式出现“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局面,缺乏教学方法的创新,导致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得不到很好的发挥。

3 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考

为了加强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让计算机基础课程更好的为专业学习服务,提高计算机与各专业的融合度,应该从几个方面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和探索。

3.1 注重校本教材建设

自1997年教育部高教司发布了《加强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的几点意见》(即155号文件)以来,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速度快、独立学院建校时间短、任课教师资历浅、教学沉淀少等各方面的原因,鲜有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155号文件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划分为“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等三个层次的课程体系,普通本科教材知识点多而琐碎、信息量大,属于计算机应用基础层次教材;而针对高职高专学生编写的教材属于计算机文化基础到计算机技术基础层次,独立学院学生恰恰属于普通本科与高职高专学生的中间层次,在各专业培养计划中明确要求培养具有初步研究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而不同专业领域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均有所不同,如果每个专业类别的学生通用一本教材,在有限的课时内无法完全满足该专业学生对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要求。因此,鼓励计算机基础课教师编写适合独立学院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或与相关专业教师合作编写一些具有专业特色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材显得尤为必要,在教材编写前应广泛征求相关专业任课教师对该专业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应用需求;在教材编写中积极邀请专业课任课教师参与,在内容的选取和侧重上多下功夫,确保计算机基础知识贴近专业学习的需求,使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逐步融入到专业学习当中。

3.2 积极探索分类教学

一般来说,高校学生在入学之前,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必修课程在中学阶段进行了开设,学生应该对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但由于经济、地域等原因导致中学阶段学生对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差别较大,对于独立学生的学生更是如此。因此,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培养如果按同一标准、统一要求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就会存在一部分学生“吃不饱”、一部分学生“跟不上”的现象。为此,应该尝试针对不同专业、不同起点的学生采用分类教学,采用不同的教材或在教学内容取舍上有所区别和侧重,甚至可以对部分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掌握扎实的学生通过一定的测试后予以免修,直接给予既定的学分,让他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专业课的学习中去。

在计算机基础实践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考虑多层次的实践内容,对计算机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可以采用一些验证性的实践内容,主要培养该类学生对计算机工具的掌握;对计算机知识掌握较好的学生可以采用一些设计性或创新性的实践内容,加强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样一来,既能保护计算机基础知识欠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又能充分的调动基础好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觉到有挑战性,挖掘出自身最大的潜能。

3.3 重视教学团队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计算机基础教学深入开展和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速度快,计算机各种软硬件更新日新月异,对计算机基础课程任课教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独立学院由于建校时间短,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团队采用外聘教师为主、本校专职专任教师为辅的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兼职教师往往不能潜心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而本校专职专任教师教学经验不足、教学负担较重、且缺乏培训和进修深造的机会,教学业务能力提升相对比较慢,不能很好地适应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的需求。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速度快,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应该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能跟得上计算机技术发展步伐的、潜心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的教学团队。因此,急需建立一支以计算机专业高职称的骨干教师为核心、各专业教师共同参与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学校领导应关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团队的培训,想方设法让计算机基础课程任课教师参加进修和教学研讨会,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

3.4 加强教学方法改革

加强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是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为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提供了良好的软件和硬件基础,独立学院建校时间短,建设和可利用的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教学设备和技术运用较为成熟和广泛,且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以青年教师为主,能跟得上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并可以及时应用到教学当中去,这样一来,在硬件设施和师资方面都能满足改革的需求。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环境,充分利用各级计算机基础精品课程等网络优质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教学课件、教学案例、练习题库等多种学习资源,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积极尝试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强化学生自主式学习、协作式学习。

计算机基础教学任课教师要针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涉及知识面广、实践性强的特点,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中要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信息的组织与表现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尝试使用案例教学方法,通过典型案例来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的兴趣,引导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基本理论和方法,加深学生的理解;在实践环节上做好与课程之间的良好衔接,结合学生的专业需求灵活安排实践内容,力争达到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与专业需求的“无缝连接”。

4 结束语

在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让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基础上,掌握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以计算机基础课程为载体,通过教学方法的和手段的改革,使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更好的为专业学习服务,解决专业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为学生就业及终生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0.

[2] 关绍云.新形势下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职业教育,2008.03.

[3] 牟连佳,梁娇等.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广西:高教论坛,2005.02.

[4] 徐亚平.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方案[J].北京:计算机教育,2012.03.

[5] 张瑞,舒虹.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几点思考[J].贵阳:贵阳学院学报,2010.09.

作者简介:

巴钧才(1979-),男,汉族,甘肃兰州人,毕业于兰州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和关注领域: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及改革。

相关热词搜索: 教学改革 计算机专业 独立学院 思考 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