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海凭借2010年世博会赢得了巨大的“眼球效应”,上海的影视文化产业在本届展会承担了大型活动“秀场”的宣传与展示功能,但尚未提炼出新的内容创意与产业主体。第41届世博会对上海影视产业文化发展是一次机遇,也是一次挑战。所谓机遇,上海影视产业界得以充分了解掌握世界影视技术的动向与前景;所谓挑战,我们也充分感受到上海影视文化产业在内容建设方面同世界、亚洲高水平的差距。上海应当以此次世博会为契机,在亚洲范围内致力锻造影视文化创意之都,打造内容产业升级的发动机。
关键词:上海;展示;设计;创意;后世博;影视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2010年上海世博会被誉为世博会159年历史上最顶级的影像视觉盛宴,“影像时代的世博会,堪比电影工业试验场,几乎是其最先进的理念、技术的呈现、整合和杂糅”。在世博会的各大展馆,巨幕、环幕、球幕,折幕、水幕竞相展示;3D、4D、5D等先进的影像技术轮番登场。电影已成为各个国家文化信息传达与形象展示的最便捷的工具。事实上,作为科学技术发明的一部分,电影一直是世博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世博会的百多年历史,同样生动地记录了世界电影艺术与产业的发展历程。
一、从伦敦到上海:世博会与电影的历史互动
1851年伦敦世博会展出了将电弧光透过玻璃板照片投射的幻灯技术。1893年,发明家爱迪生携“活动电影机器”亮相芝加哥世博会。1895年亚特兰大世博会之后“活动电影机”在欧美地区迅速流行。此间,法国的卢米埃兄弟也在进行电影试验。1895年12月25日,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印度咖啡馆首次向公众放映了《工厂大门》、《火车进站》等短片。后来这一天被命名为现代电影的诞生日。
1900年巴黎世博会,桑森展示了环幕电影《跨越欧亚两洲的氢气球旅行》的巨大魅力。为了展现最完美的效果,设计者无所不用其极,在360度的百米电影幕墙上模拟观众自高空俯瞰异国风光的逼真效果。环幕电影从此成为历届世博会的亮点。
1915年的旧金山世博会,电影展示了非凡的统治力。喜剧大师卓别林前往世博会展馆与公众见向,美国电影之父格雷菲斯专门为此届世博会编导短片《珍珠城故事》。好莱坞作为未来的电影之都,在演员、外景地、影片与产业方面开展了全方位的专场表演秀。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好莱坞向公众全面开放,观众可以现场目睹电影摄制与录音剪辑的整个流程。1939年纽约世博会举办,参会的电影明星将世博会场变成电影节主场。好莱坞电影行业借助世博会成功进行了形象包装与公众宣传。
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将电影技术与世博会冉次进行了深度嫁接。电影《勒菲弗尔一家的世博之旅》讲述一家人在世博会的有趣旅程,世博会精彩场景尽收眼底。美国馆展出了迪斯尼公司开发的360度环幕电影,将9台同步放映机安装在环幕外,实现了真正的全方位观看。
1967年蒙特利尔世博会和1984年温哥华世博会,迪斯尼环幕电影院依旧是最热门的场馆。同样在蒙特利尔,4名加拿大工程师有感于多投影机环幕技术的诸多缺陷,开发研制出单机摄影、单机投放的全新IMAX电影系统。1970年的大阪世博会上,日本富士馆放映了世界上第一部IMAX电影《虎之子》。1974年斯波坎世博会上,美国馆的IMAX影院银幕宽27.3米,高19.7米,逾500万人次领略了这一奇观。此后,1985年日本筑波世博会和1986年温哥华世博会也相继展示了立体IMAX电影。
如上所述,世界电影发展史与世博会构成了密不可分的互动关联。以世博会为舞台,电影扮演的角色也变得越来越丰富而多元。电影在世博会最早出场时,更像是展示一种“奇淫技巧”以招徕人气。此后,世博会成为电影技术革新的平台,从默片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2D到3D,从环幕到IMAX巨幕。上述世界电彤技术的巨大变革经由世博会迅速向世界推广,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各国电影产业与美学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VRML(Virtual Reality Modeling Language)技术的发展以及在新世纪初完成从VRML到X3D的转换,数字3D技术获得迅速发展成熟的市场窗口,实现了从高清影像向超高清影像的飞跃。受其影响,2010年上海世博会成了3D电影的主场。如果说,《阿凡达》将3D和IMAX巨幕从电影圈的技术概念变成了全民热议的产业话题,那么如今它们已成为世博会各大场馆最关注的内容载体与表现手段。在网络上,“世博‘尾文字D’大片攻略”是转帖率最高的游园指南之一。
按照设计者的思路,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场馆展示将包括“影视图像展示、实物展示、互动展示和多媒体展示。这种展示方式主要适合于有丰富的、可看可听的实物展示材料和创意性、高科技的展示内容”。上海世博会作为高科技文化相互交流碰撞的世纪盛会,其目的之一就是让更多的民众走近全球高新技术,而各国之所以在场馆建设方面投入巨大,也源于希望全面展示各自的高科技文明。另一方面,与20世纪世博主办者强调以实物展示为主的布展方式不同,近年来世博会组织者更强调场馆设计与观众的可动交流。各类特效影片的互动体验在世博会上成为热选,这本身就是时代科技进步的体现。
在参观考察部分世博场馆后,笔者作出以下结论:一方面,影像呈现的科技含量与展示效果成为衡量该场馆“参观热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另一方面,分析部分场馆布展的影像文本就会发现,在影像技术突飞猛进的同时,一些项目的内容建设尚未同步于其技术表现形态,依然属于说明书式的影像展示“概念秀”。由此凸显当下世界范围内影视文化产业普遍遭遇的尴尬:限制影视文化产业产能升级的瓶颈并非技术屏障,而是内容产业尤其是创意文化的灵感缺位。
在技术迷恋的热度消退之后,人们会期待将高新技术转化为更好、更独特的影像艺术表现。对上海世博会的参展方来说,这一领域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上海凭借2010年世博会赢得巨大的“眼球效应”,影视媒体发挥了巨大的支撑作用。目前,上海的影视文化产业在世博会中更多地承担了大型活动“秀场”的宣传与展示功能,但是未及进一步提炼、整合新的内容创意与产业主体,而后者恰恰是上海影视产业贯彻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题中之意。
本届世博会集上海各方之力,利用电影、电视、网络媒体与新媒体等多级媒介进行形象推介,已在沪上影视业界形成了共识。而沪上影视产业能否在服务世博的同时,籍此提炼上海影视文化创意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契机,是摆在“后世博”研究者面前的课题。
世博会对上海影视产业文化发展是一次机遇,也是一次挑战。所谓机遇,上海影视产业界得以充分了解掌握世界影视技术的动向与前景,如数字影视的制作、放映、直播与发行,尤其是3D电影的出现推动了世界范围内新一轮数字化浪潮;所谓挑战,我们也充
相关热词搜索: 上海 创意 展示上一篇:乡镇大型活动防疫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