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基于不同理论视角,从非市场行为概念、非市场行为的具体表现、企业非市场行为成因等方面对国内外已有研究进行梳理和探析: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制度理论视角、资源依赖理论视角、交易成本理论视角和公共选择理论视角分别从实现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均衡与妥协、获取合法性、减少外部依赖、降低交易成本和影响政府政策及立法方向等方面对企业非市场行为成因做出了解释。
关键词:企业;非市场行为;理论视角
一、 非市场相关概念的内涵
非市场的概念涉及能够为企业等组织提供秩序的内外环境因素,这些因素被用以弥补失灵的市场缺陷,并使之更有效地运转。下面我们对“非市场环境”、“非市场战略”和“非市场行为”这几个具有紧密联系而又相互区别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以便更好的理解企业非市场行为的成因。
1. 非市场环境。企业所面临的生产经营环境除了市场环境外,还包括外在于市场交易但与之紧密联系的社会、文化、政治、法律、制度等因素组成的非市场环境,涉及企业与政府、金融机构、媒体、专家学者、公益机构、战略合作伙伴、社区和一般社会公众等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及相互关系(Baron,1995)。我国企业面对的典型非市场环境包括经济政策、政府管制等总体经营环境和技术创新环境、行业协会等行业环境。
2. 非市场战略。本文综合了Baron(1995,1997)、shaf-fer(1995)、Getz(1997)及Maron & McGowan(1998)等学者的研究,将企业非市场战略定义为:企业面对各级政府、金融机构、媒体、专家学者、公益机构、公众等利益相关者所组成的外部环境,制定的有利于自己生存的战略的统称。
3. 非市场行为。非市场行为定义为企业执行非市场战略的行为。即,企业为谋求有利于自己的竞争环境、改善企业的经营绩效、增加企业的竞争优势而在非市场环境中所采取的一致性行为称为企业的非市场行为。
二、 企业非市场行为的具体表现
企业非市场行为可通过三个维度进行描述:
1. 非市场行为方式维度。从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的交易关系上分,非市场行为的方式可以分为交易型和关系型两种。交易型非市场行为强调企业与政府、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短期交易合作关系;关系型非市场行为强调了企业与利益相关者间长期沟通和影响的行为导向。
2. 非市场行为层次维度。从企业进行的非市场活动的层次上分,非市场行为可以分为单独非市场行为和集体非市场行为两类(Olson,1965)。单独非市场行为是单个企业试图独自采取非市场活动来影响非市场事项。集体非市场行为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企业组成联盟采取非市场活动来影响非市场事项,例如,行业协会游说政府、社会公众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
3. 非市场行为内容维度。Hillman & Hitt(1999)总结出三种一般非市场战略:信息战略、财务刺激战略和选民培养战略,每种战略包括不同的非市场行为方式。其中信息战略包含了直接游说或委托中介机构进行游说、向政府提交报告研究结果、为决策制定者提供意见书或技术报告等非市场行为;财务刺激战略包含了向政党提供财务支持,如直接捐款、美国的PAC捐款、演说谢礼、私人服务等具体非市场行为;选民培养战略主要方式是通过将目标选民的利益与企业利益挂钩,向他们灌输企业的管制政策诉求信息,并提供一定的利益分成或补偿,使目标选民最终经济收益增加, 不反对甚至会支持诸如价格提高等企业管制政策诉求,以提高企业对政府的影响力。
由于中西方社会经济体制、政治、法律和文化的差异,我国企业采用的非市场行为与西方企业有所不同。目前,广为接受的是田志龙等学者结合中国体制环境的特点将一些常用的企业非市场行为进行分类,提出的7类企业非市场策略分类法:直接参与策略、代言人策略、信息咨询策略、调动社会力量策略、经营活动关联策略、财务刺激策略、制度创新策略(田志龙,高勇强,卫武,2003;卫武,2006)。每一种非市场策略包括多种非市场战术。除了经营活动关联策略及财务刺激策略两类非市场行为实施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与政府、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者短期或长期的关系,其他非市场策略的目的都是直接谋求对非市场事项及非市场环境的影响(卫武,2006)。在具体操作中企业可以采取组合方式实施以上非市场行为。
三、 企业非市场行为的成因分析
关于企业非市场行为的成因,学术界广泛的从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多学科不同理论基础的角度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以下,笔者依据过去的研究成果分别从不同理论视角进行逐一阐述和分析。
1. 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企业是嵌入在社会、文化、政治、法律、制度环境中的开放系统(Granovetter,1985;Scott,2001),政府、金融机构、媒体、专家学者、公益机构、战略合作伙伴、社区和一般社会公等众多团体不仅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利益相关者,也是制约企业行为的外部控制者。企业和利益相关者间既有资源上的合作互补,又有利益上的冲突和竞争,不能孤立、割裂地看待企业个体(Freeman,1984)。利益相关者通过与企业的互动实现自己的权益,也影响了企业的行为(Mitchell、Agle & Wood,1997;Agle、Mitchell & Wood,2000)。
始终处于利益相关者构成的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络中的企业,需要寻找关系网络中权力的平衡点,企业期望通过非市场行为的实施来兼顾多方利益相关者的权益(Jones,1999;Irvine,2002;Rose,2007),协调与利益相关者间的利益冲突,提高利益相关者满意度(Baldwin,2002)。
从利益相关者视角来理解,企业实施非市场行为的目的是实现不同利益相关者权益的均衡与妥协,力求缓解不同集团之间的利益冲突,从而实现关系网络中的资源共享。这也构成了企业非市场行为的主体内容(叶广宇、姚化伟等,2009)。
2. 制度理论视角。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诸如政治、文化、公众意见等都是企业的竞争资源,同时也是一种制度资源。企业在非市场与市场上的成功同等重要,在为企业营造一个有利的体制环境方面尤其如此。制度环境要求企业服从“合法性机制”,企业需要从其利益相关者那里获得认可和赞许才能生存下去(谢佩洪、何晓光等,2010)。
因此,从制度理论视角来理解,企业实施非市场行为是为了获取正式或非正式制度资源,通过非市场行为,缓和眼前的和潜在的体制问题,利用制度资源来建立有利的体制环境,从而获得竞争优势、提高自身经营合法性、以及公司的社会地位,并为企业下一步获得更多制度资源创造了条件。
企业基于自身相对于竞争对手在资源和制度等方面的优势来制定自己的非市场策略或策略组合(Oberman,1993;Hillman,2003)。拥有丰富制度资源和处于制度优势地位的企业可选择单独行动的行为方式,而没有足够制度资源、处于制度劣势地位的企业会选择集体行动的行为方式。
3. 资源依赖理论视角。任何企业都不可能拥有所有需要的资源,在资源与战略目标之间总存在着某种战略差距,需要从企业外部的利益相关者那里获取。有些资源很难通过在市场上定价交易来自由流通,相比机器、设备等有形资源而言,非市场资源更是如此。这就导致组织对特定资源的依赖性,这种依赖性的存在降低了企业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稳定性。
企业对外部利益相关者在重要资源上的依赖程度,令企业选择行为的自由度受到利益相关者的外部控制。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企业需要满足政府、媒体、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者的要求,以此获得他们的支持与合作(Frooman,2002;Pfeffer & Salancik,2003)。
因此,从资源依赖理论角度来分析,企业非市场行为是企业同自身所处外部环境里那些控制关键资源的组织化实体间发生的互动行为,以设法掌握资源或降低对这些资源的依赖程度(祝爱民、姚凯,2010),通过有效的非市场行为,企业能够减少外部依赖、提高环境控制能力、运行能力和防御风险能力。
4. 交易成本理论视角。交易成本经济学研究的主题是如何以一定的交易成本实行最有效的资源配置。Hillman、Zardkoohi等(1999)从交易成本理论的角度揭示了非市场行为的成因, 认为可将非市场优势看作是企业拥有的一种专用资产,非市场行为是企业降低交易成本的途径之一。为保障获得长期利润,企业有必要制定长期的非市场战略。
5. 公共选择理论视角。公共选择理论视角的研究主要关注政府政策及立法对于企业非市场战略制定的影响作用。政府在制定政策前需要广泛收集信息,企业实施非市场行为旨在向信息不完备的立法者提供包含自身偏好的信息,以影响政府决策向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方向倾斜。如果企业从政府政策中获得的收益大于收集信息产生的成本,他们就会积极的参与非市场活动(Globerman & Schw-indt,1985)。
因此,那些信息灵通的企业,尤其是掌握了立法者需求信息的企业,会积极地参与非市场活动,从而引导立法者制定对本企业有利的政策。通常这样会损害没有参与政策制定过程的那部分竞争者的利益。
王亮、赵定涛(2006)从公共选择理论视角出发,将非市场行为的实施过程看成是政府官员与企业之间进行的一种公共权益的市场化交换过程,认为企业通过实施非市场行为来“购买”满足自身偏好的公共政策,政府官员利用政府干预向企业提供大量的有偿服务来满足企业的需求。
四、 结语
不同理论基础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企业非市场行为的成因,本文对众多理论视角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将企业非市场行为的成因总结如下:
1. 实现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均衡与妥协。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观点认为,企业是不同利益集团的博弈场所,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与权力制衡,是诱发企业非市场行为的原因。非市场行为是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动,借以实现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均衡与妥协,力求缓解不同集团间的利益冲突,从而实现关系网络中的资源共享。
2. 合法性的需求。制度理论视角强调了经营合法性、对政府机构的适应、企业声誉、社会接受、员工支持以及被同行认可的组织特质对于证明组织社会价值的重要性。这种遵从的组织特性要求企业实施非市场行为获取合法性。
3. 减少外部依赖、提高防御风险能力。资源依赖理论视角从资源控制的角度分析企业非市场行为成因,认为企业实施非市场战略是为了减少外部依赖、提高环境控制能力、运行能力和防御风险能力。
4. 降低企业交易成本。交易成本理论视角则从降低企业交易成本的角度阐述了企业非市场行为成因。
5. 影响政府政策及立法。公共选择理论视角将企业非市场行为的实施过程可看成是政府官员与企业之间进行的一种公共权益的市场化交换过程;影响政府政策及立法向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方向倾斜是企业实施非市场战略的动因之一。
参考文献:
1. Schuler,D., Rehbein,K., & Cramer,R. Purs- uing strategic advantage through political means: A multivariate approach.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2,45(4):659-672.
2. Pfeffer,J., & Salancik,G. The external control of organizations: A resource dependence perspective.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20-30.
3. 林淑,顾标.企业非市场战略研究前沿探析.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29(11):25-31.
4. 贺远琼,田志龙,高勇强.西方企业政治行为研究述评.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24(8):2-8.
5. 谢佩洪,何晓光,阎海燕.企业非市场战略理论体系及其内在主导机制研究.管理学报,2010,7(2):182- 186.
6. 李春顶.企业非市场策略与国际贸易摩擦的形成及化解.财经研究.2007,33(3):65-7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转型经济下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若干问题研究”(项目号:70732002)资助。
作者简介:彭纪生,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潘迪,南京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系博士生;吴弢,南京大学管理工程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系博士生。
收稿日期:2011-08-15。
相关热词搜索: 探析 成因 市场 企业上一篇:项目施工试验室个人工作总结
下一篇:干部党校学习培训感悟(5篇)